前天偶然在一個心理學網站上做測試,結果表明我竟然是自戀型人格,雖然不算嚴重,但自戀的程度比普通人高出一截。當然這種測試不一定能說明什么問題,卻也有點晴天霹靂 —— 我不愿成為一個我不最不想成為的那種人。
? ? ? ? 于是我旁敲側擊地詢問了一下身邊的人,是否覺得我自戀?她們也許是出于好意都用“是有一點但很可愛”來回答。我想這大概是和我常常肆無忌憚地在社交網絡上發表自己主觀意見和各種悲喜情緒有關,也一定和我常常不加思考地發一些照片有關。總而言之,我意識到這就是我,一個內心充滿浮躁情緒和牢騷需要時刻找地方發泄的人;一個在潛意識里需要把某些情緒公之于眾,尋求關注的人。我的自戀應該表現在:我幾乎從不在意別人對我發表內容的看法 —— 在發布信息前,我很少“think twice”,很少有什么假想的觀眾或對象。我不會想著,哦,這句話或這張照片會給別人/某些人帶來何種影響。不過,當我去回顧我社交網絡上的內容時,我并不覺得它們有什么十分不妥的地方。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在發表這些內容的時候已經變得越發謹慎。在信息爆炸的現代生活中,社交網絡,照片,和各種媒體形式充斥著我們的生活。這對許多人的心理造成不小的影響 —— 自信心,自尊心,虛榮心和嫉妒心都會受到牽連。其中的緣由想必大家都懂,社交網絡早已成為人們展示自我的平臺,我們趨于將自己光鮮亮麗的一面展示出來,也趨于呈現出低落的狀態以博取關注,同情和共鳴或僅僅是為了看起來“很酷”。為此,我身邊很多人已經不再頻繁更新或是直接將其關閉,當然也有很多人像我一樣肆無忌憚地享受與人分享自我的樂趣。我曾經也很在意別人發布的內容,常常會影響我的心情和自信心,但如今我似乎已經擺脫這種困擾,進入了一種:(除了我真正愿意關心的人)你在展示什么與我無關,我只關心我自己想展示的東西的心境。這其實就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我盡可能地想把自己保護起來,不受外界的影響以帶來不必要的傷害。
? ? ? 當然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在于討論社交網絡的負面影響,而是想談談自戀。
? ? ? 希臘神話中的那耳喀索斯(Narcissus)是一個俊美的少年,他的美貌讓全希臘的女性為之傾倒,但他的傲慢和自負讓他對這些人無動于衷并蔑視這些愛他的人。仙女厄科陷入對他的愛情無法自拔,卻同樣被拒絕以至于傷心而死。復仇女神涅莫西斯決定懲罰那耳喀索斯,讓他打獵回來時在池水中看見了自己俊美的臉,于是愛上了自己的倒影,陶醉其中無法從池邊離開,最終憔悴而死。這便是西方文化中“自戀(narcissism)”一詞的由來。早在1752年,盧梭就寫過一出劇名為Narcissus: or the Self-Admirer,并在巴黎演出。直到十九世紀末,自戀才正式被定義為一個心理學詞匯。
? ? ? 從小當提及“自戀”時,我和我身邊的人好像都處于一種調侃的語境 —— “這個人好自戀哦”,并不是在譴責此人或是指出他/她什么嚴重的缺陷,而只是單純地覺得某人自我感覺良好。我第一次真正思考自戀這個詞,還是在大學的時候上法國新浪潮的課,被分配到做有關Agnes Varda職業生涯第一部短片L'Opera-mouffe (1958)的演講。短片里頻繁出現人物照鏡子的鏡頭,當時的分析是人物在對自己的外貌和處境不斷地審視,從而反映出他們自戀和不安的心理,也進一步反映出當時正懷孕的Varda的敏感,脆弱和缺乏安全感。在分析這些照鏡子的鏡頭時,自戀這個詞是當時的演講搭檔Olivia提出來的,她一再重復和強調這個詞,讓我對此產生了興趣,于是去查閱了維基百科,沒想到西方對自戀的研究如此普遍和深入。當時我并沒多想,只是覺得字面上這是個挺美的詞,并且我的生活里也沒有什么真正值得被貼上“自戀者”標簽的人。
? ? ? 直到最近的幾個月,我才意識到我似乎曾經也正在被一個徹頭徹尾的自戀者折磨。
? ? ? 美國心理學家Alexander Lowen曾這樣描述一個自戀者的存在:
? ? ? “Life is a stage, and when the curtain falls upon an act, it is finished and forgotten. The emptiness of such a life is beyond imagination."(生活就像是一個舞臺,當一出戲謝幕,幕布垂落下來的時候,這個舞臺便會被終結和忘卻。這種生活的空虛是超出人們想象的。)
? ? ? Lowen對自戀者的描述帶著嘲諷甚至憐憫的意味。我很贊同,在他們華麗而強大的外表下隱藏的是極度的脆弱和不堪一擊,因此自戀者常常是自負與自卑并存。如果你不幸被自戀者傷害,請在自我調節的同時也一定告訴自己,他們其實是可悲的一群人。自戀者往往在不同程度上患有一定心理疾病(我并不是指每一個有自戀心理的人都有心理疾病,但極其明顯并給身邊的人帶來困擾的自戀者絕大多數存在心理問題),最典型的就是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NPD)。這種病癥可以通過以下二十條表象來判斷(來源: wikipedia, psychcentral.com & 百度百科):
1. 在人際交往中明顯以自我為中心,一直不斷地談論自己
2. 難以維持令人滿意的戀愛關系,或僅僅是無法維持戀愛關系
3. 缺乏心理上的意識(換句話說,缺乏在心理和精神上的洞察力和自我協調性)
4. 缺乏同理心和共情能力。他們看起來有時候挺理解人,但他們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平等的互動關系。最多做到嘴上的平等。(這一點后面翻譯的文章中會進一步解釋)
5. 對于任何的侮辱或想象出來的侮辱都極度敏感
6. 在羞恥面前比在愧疚面前脆弱得多
7. 傲慢自大的態度和肢體語言
8. 對愛慕和肯定他/她的人加以恭維
9. 厭惡那些不愛慕和贊美他/她的人,對批評反應強烈
10. 在不考慮后果的情況下肆意剝削和利用別人
11. 總是裝作一副自己(比實際高出許多)重要的樣子
12. 輕微但持續的吹牛,夸耀和夸大他們的成就
13. 常常聲稱自己是許多事情的“專家”
14. 無法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15. 拒絕懊悔和感激
16. 對自身有無所不能的感覺,做出一點成績后總認為自己就是最優秀的。總認為自己獨有的才氣和能力只有少部分高地位的人才能理解
17. 沉迷于無窮的成功,權利,才氣,和美麗的愛情的幻想中
18. 有特權者的感覺。會無緣無故地期待者他人對自己應該有特殊的照顧。不顧他人的利益,只顧“只要我快樂”,是人際關系的冒險者,他們認為“任何事物都得圍著我轉”。
19. 常常嫉妒他人和相信他人嫉妒自己
20. 無法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界線 —— 無法將自我與其他人分開(將他人看作是自己延長的部分)
? ? ? 如果你或身邊的人符合其中的五項以上,都可以看作是不同程度上的自戀,而嚴重的人(比如我遇到的那位)可能會條條都中。不過我要澄清的是,你我都不是心理醫生或專業人士,我們能做的頂多是意識和察覺到某人有這種心理病癥的傾向,但最終的診斷永遠必須來自于專業的醫生。在美國,確診的NPD患者占總人口的1%,其中50-75%為男性(wiki)。很多人并不會將自戀看作一種病癥,更不會為此去或建議身邊的人去心理咨詢。患者自己往往不會意識到自己有這種病癥,因為他/她會一直沉浸在對自己無限的審視和自我肯定中,以及來自于外界的肯定和贊美中,這種審視往往只是對于一些膚淺表面的東西(例如外貌和成就等),而所有負面的信息和真正有關內在和心理的部分都會被他/她自動過濾掉。當他們時而產生自我懷疑時,也通常只會在別人身上去找問題。相反,如果身邊的人提醒他們,“你好像有點自戀”,不管是直接還是委婉,他們往往只會置之不理或惱羞成怒,更不要說建議他們去看心理醫生。
? ? ? 那么這種自戀心理是怎樣形成的呢?
? ? ? 心理學者們至今也不清楚真正的具體原因,但一般來講有四種可能的成因:生理,基因,社會環境(例如早期家庭教育 —— 父母與孩子及他人的互動方式)和心理因素(由生長環境和對待壓力的方式所塑造的個人性格與性情)。這四種成因是相輔相成的,心理學家們還表示,如果一個人患有NPD,那他/她的孩子患此病的風險會提高。弗洛伊德在1914年發表的文章 "On Narcissism: an Introduction" 中提出,“父母對孩子的愛和他們對待孩子的態度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對他們自己自戀的復制和復蘇。” 因為父母可以從孩子身上看到他們從未曾實現的一些東西,比起那些中立的觀察者(外人),父母往往會高估自己孩子的品質。這樣一來,健康的自戀可能存在于每個人身上,我們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愛自己”,也一定會愛其他人。但是NPD患者的缺陷在于無法真正愛上客體,他們當然會愛,但這種愛和欲望總會從客體身上抽離并制造出一種病態的狂妄,控制欲和權力欲。臨床心理學家Kernberg, Kohut和Millon指出這種病態的自戀可能來源于患者對早期童年的被忽略和(與父母)不一致的互動所采取的回應,并會一直嘗試在成年的關系中彌補。不過,在童年的成長環境中,過度溺愛,保護孩子的父母和忽略,疏離,虐待孩子的父母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孩子在成年以后患上NPD。
? ? ? 健康的自愛和自戀的不同之處在于健康的自愛是在愛自己,肯定自己的同時完全具備愛和關心他人的能力,并能在知道自己的長處的同時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當你的另一半無法愛你,會讓你自然而然地覺得你不值得被愛,而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 你接下來可能會繼續吸引一些無法愛你的人(自戀者)。所以保持健康的自尊自愛是非常有必要的。心理理療師Eleanor Payson提出了三種不同程度地自我認識:
1. 健康的自我 —— 有很強的自我意識;有能力自我反省和對事情負責;靈活的自衛能力;有十足的良心和同理心;在自我需求的同時也意識到他人的需求;以及穩固的自尊心,堅強面對生活中的跌宕起伏。
2. 神經性的自我 —— 完整的自我;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能承受困難也有改變的動力;有時候會頑固地為自己辯駁;很強的同理心,并只在一些特別的情感問題上有自戀的問題;常常低自尊,遇到情感上的創傷時變得異常脆弱
3. 自戀型人格障礙 —— 極其受損的自我;無法觀察自己并意識到問題;頑固而冷漠地自衛;少或膚淺的同理心;對待自己時有嚴重的自戀問題;良心不足;極強的自尊心并與狂妄自大結合,刻意拋開不想要的那部分自我
? ? ? 關于自戀的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有許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相關文章和書籍。這確實是一個普遍存在卻又無法改變的狀態。我在查閱一些資料后,發現患上NPD后想要痊愈幾乎是不可能的,身邊的人也許會很痛苦,而他們能做的也只有遠離。許多有能力的領導者和著名地獨裁者都患有此病,所以并不能說這種病就一定會帶來負面影響。只是如果你不幸和一個NPD患者展開了一段關系,而這段關系又常常給你帶來困惑和困擾,那么最好的建議就是盡快遠離。正如Candace V. Love博士在她的書No More Narcissists!中所說:“和一個自戀者的戀愛關系會是非常艱難,失敗甚至是毀滅性的。并且因為一個自戀者很難做出改變,而和他/她的關系也幾乎不可能健康,最好的方式也許只能是放手。” 以我的親身經歷為鑒,她的建議是完全正確的。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