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男性朋友,他一直都蠻喜歡我的,而我,一直都蠻不喜歡他的。
十年前,他開始玩股票,記得那時候半夜里兩點鐘收到的他的短信,都是長達幾十上百字的,內容都是關于鼓動我買股票的。當然,我的手機都是靜音,看見都是第二天早上了。我從不回,他卻一直在發。因為我對這玩意兒完全地沒有感覺,就如我對他沒有感覺一樣。所以完全沒有興趣,也不想涉足。
零七年的上半年,中國股市中的牛市已達到瘋狂,幾乎我身邊認識的人,都在談論股票,都想玩一票大的,都想掙一把,都在游說我。辦公室里,每個人的電腦桌面都是股市。我總是笑而不言,心里默默地想起一句話:當街頭買菜后的大媽們都進入股市時,也是股市要開始下跌之時。但是,正瘋狂著的人們都抱著賭一把的心態,沒有誰會聽得進去的。果然,零七年下半年,股市一片綠。大家紛紛給我說的是,幸好你沒有進。
當然,并不是我有理性和有遠見,而是覺得自己一向沒有偏財運,還是老老實實些好。
這位朋友將游山玩水當成自己的夢想,(其實是每個人的夢想哈)同時還夢想著要買一套發燒級的攝影設備,一部越野車。當時,月工資大約是三四千,他開著一部十來萬的轎車,家里有一套房。每每記得他總喜歡見面后,眉飛色舞地告訴我什么車什么車好,然后又愁眉苦臉地說,唉喲,以后能買一部多好;什么機身什么鏡頭好,唉喲,什么時候能買一套就好了;哪里哪里的景色美,什么時候能去就安逸了。唉!現在的工資,簡直連油都不敢加,車都不敢跑……并且告訴我好多想去實施的掙錢的方法,左一個右一個,并鼓動我一起。我淡淡地笑看著他,說,我感覺自己錢還夠用,不想去動這個腦子,我不好名牌、不打麻將、甚至不好吃。聽罷,他不屑地看著我,想說我點什么,又不敢說。
并不是我不愛錢,而是覺得人要學會知足,有多少錢就辦多大事吧。并且相較過去,我們生活指數已提高了許多許多了。
這后來,斷續聊天的時候,常常聊不下去,話不投機半句多啊,更何況他是一個總想說服我的人。慢慢地見面時候就少了。
前幾天再次見面,其實我知道自己不耐煩聽他說話的,但是不好意思太過慍色,更何況好久不見了,只好泡上好茶,準備靜靜地聊上一會兒。
他依然如故地告訴我,怎么才能掙錢。我知道他大約前年換了部三十多萬的越野車,目前工資過萬。他眉飛色舞地告訴我,現在已賣掉三套房子,手里還有三套。然后,夢想依然還是好的攝影設備一套,到處去看風景……聊了半小時這樣的話題,我忍不住打斷他的話頭,問到:你就不怕突然就死了?因為,他給我的感覺與十年前一樣,盡管他目前的經濟狀況與十年前已是翻了幾番了。
哈佛《幸福課》里,泰勒本沙哈爾表示,除去極端情況,幸福感是一條穩定的線,財富、地位等等外物的得與失,只會讓「幸福基線」短期內上下波動一下,很快又回復到原來的水平。
回憶塑造著一個人的樣子,你沒變,心態就沒變,心態沒變,幸福基線就沒變。
有了錢,他還是老樣子,只是拿著更多錢過著同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