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母親節最好的一個禮物


前言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傳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于后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于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



?

基本內容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有人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于后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于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


該書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書中指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祿。《孝經》在中國倫理思想中,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并把“孝”的社會作用絕對化神秘化,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孝經》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統而煩瑣的規定。它主張把“孝”貫串于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系與為封建專制君主服務聯系起來,主張“孝”要“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并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該書還根據不同人的等級差別規定了行“孝”的不同內容:天子之“孝”要求“愛敬盡于其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則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則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士階層的“孝”是忠順事上,保祿位,守祭祀;庶人之“孝”應“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孝經》還把封建道德規范與封建法律聯系起來,認為“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封建的宗法等級關系和道德秩序。


《孝經》在唐代被尊為經書,南宋以后被列為《十三經》之一。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將來”的經典,對傳播和維護封建綱常起了很大作用。


《孝經》古文經多出第十九章。《古文孝經·閨門章第十九》:“子曰:閨門之內,具禮矣乎!嚴親嚴兄。妻子臣妾,猶百姓徒役也。”


《孝經》,大多數以《詩經》、《論語》的道理反映出來。


?

孝經原文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忠于事君,終于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后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于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于鰥寡,而況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況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圣人之德無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圣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圣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紀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無上,非圣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而名立于后世矣。”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感應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孝經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喪親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圣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

孝經譯文


開宗明義章第一

孔子在家里閑坐,他的學生曾子侍坐在旁邊。

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甚麼嗎?”

曾子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敏,哪里會知道呢?”

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人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后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后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詩經·大雅·文王》篇中說過∶‘怎麼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稱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天子章第二

孔子說∶“能夠親愛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能夠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以親愛恭敬的心情盡心盡力地侍奉雙親,而將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從效法,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書·甫刑》里說∶‘天子一人有善行;萬方民眾都仰賴他。’”

諸侯章第三

身為諸侯,在眾人之上而不驕傲,其位置再高也不會有傾覆的危險;生活節儉、慎行法度,財富再充裕豐盈也不會損溢。居高位而沒有傾覆的危險,所以能夠長久保持自己的尊貴地位;財富充裕而不奢靡揮霍,所以能夠長久地守住自己的財富。能夠保持富有和尊貴,然后才能保住家國的安全,與其黎民百姓和睦相處。這大概就是諸侯的孝道吧。《詩經·小雅·小曼》篇中說∶‘戰戰兢兢,就像身臨深水潭邊恐怕墜落,腳踩薄冰之上擔心陷下去那樣,小心謹慎地處事。’”

卿大夫章第四

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禮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說的合乎禮法的言語,不敢說;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實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禮法的話不說,不合乎禮法道德的行為不做;開口說話不需選擇就能合乎禮法,自己的行為不必著意考慮也不會越軌。於是所說的話即便天下皆知也不會有過失之處,所做的事傳遍天下也不會遇到怨恨厭惡。衣飾、語言、行為這三點都能做到遵從先代圣明君王的禮法準則,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續興盛。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詩經·大雅· 民》里說∶“要從早到晚勤勉不懈,專心奉事天子。”

士章第五

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母親,愛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國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親是用愛心,奉事國君是用尊敬之心,兩者兼而有之的是對待父親。因此用孝道來奉事國君就忠誠,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級則順從。能做到忠誠順從地奉事國君和上級,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祿和職位,并能守住自己對祖先的祭祀。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詩經·小雅·小宛》里說∶“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養你的父母。”

庶人章第六

利用自然的季節,認清土地的高下優劣,行為謹慎,節省儉約,以此來孝養父母,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論尊卑高下,孝道是無始無終,永恒存在的,有人擔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沒有的事情。

三才章第七

曾子說∶“太偉大了!孝道是多麼博大高深呀!”

孔子說∶“孝道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乃是人類最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則,人類從其法則中領悟到實行孝道是為自身的法則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變的規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優勢,順乎自然規律對天下民眾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須嚴肅施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須嚴厲推行就能得以治理。從前的賢明君主看到通過教育可以感化民眾,所以他首先表現為博愛,人民因此沒敢遺棄父母雙親的;向人民陳述道德、禮義,人民就起來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謙讓垂范於人民,於是人民就不爭斗∶用禮儀和音樂引導他們,人民就和睦相處;告訴人民對值得喜好的美的東西和今人厭惡的丑的東西的區別,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詩經·小雅·節南山》篇中說∶‘威嚴而顯赫的太師尹氏,人民都仰望著你。’”

孝治章第八

孔子說∶“從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對極卑微的小國的臣屬也不遺棄,更何況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了。所以會得到各諸侯國臣民的歡心,使他們奉祀先王。治理一個封國的諸侯,即便是對失去妻子的男人和喪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況對他屬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會得到老百姓的歡心,使他們幫助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對於臣仆婢妾也不失禮,更何況對其妻子、兒女了,所以會得到眾人的歡心,便他們樂意奉事其父母親。只有這樣,才會讓父母雙親在世時安樂、祥和地生活,死后成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因此也就能夠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災害不發生,人為的禍亂不會出現。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會像上面所說的那樣。《詩經·大雅·仰之》篇中說∶‘天子有偉大的德行,四方的國家都會歸順他。’”

圣治章第九

曾子說∶“我很冒昧地請問,圣人的德行,沒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嗎?”

孔子說∶“天地萬物之中,以人類最為尊貴。人類的行為,沒有比孝道更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沒有比敬重父親更重要的了。敬重父親,沒有比在祭天的時候,將祖先配祀天帝更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夠做到這一點。當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時候,把其始祖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親文王配祀天帝。因為他這樣做,所以全國各地諸侯能夠克盡職守,前來協助他的祭祀活動。可見圣人的德行,又有甚麼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為子女對父母親的敬愛,在年幼相依父母親膝下時就產生了,待到逐漸長大成人,則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對父母親尊嚴的愛敬。


孝經翻譯

圣人就是依據這種子女對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導人們對父母孝敬;又因為子女對父母天生的親情,教導他們愛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嚴厲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對國家的管理不必施以嚴厲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為他們因循的是孝道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父親與兒子的親恩之情,乃是出於人類天生的本性,也體現了君主與臣屬之間的義理關系。父母生下兒女以傳宗接代,沒有比此更為重要的了;父親對於子女又猶如尊嚴的君王,其施恩於子女,沒有比這樣的恩愛更厚重的了。所以那種不敬愛自己的父母卻去愛敬別人的行為,叫做違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別人的行為,叫做違背禮法。不是順應人心天理地愛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無從效法了。不是在身行愛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憑藉違背道德禮法的惡道施為,雖然能一時得志,也是為君子所卑視的。

君子的作為則不是這樣,其言談,必須考慮到要讓人們所稱道奉行;其作為,必須想到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樂,其立德行義,能使人民為之尊敬;其行為舉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規矩,使人們無可挑剔;其一進一退,不越禮違法,成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這樣的作為來治理國家,統治黎民百姓,所以民眾敬畏而愛戴他,并學習仿艾其作為。所以君子能夠成就其德治教化,順利地推行其法規、命令。《詩經·曹風· 鳩》篇中說∶‘善人君子,其容貌舉止絲毫不差。’”

紀孝行章第十

孔子說∶“孝子對父母親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時候,要竭盡對父母的恭敬,在飲食生活的奉養時,要保持和悅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帶著憂慮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盡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對先人的祭杞,要嚴肅對待∶禮法不亂。這五方面做得完備周到了,方可稱為對父母盡到了子女的責任。侍奉父母雙親,要身居高位而不驕傲蠻橫,身居下層而不為非作亂,在民眾中間和順相處、不與人爭斗。身居高位而驕傲自大者勢必要遭致滅亡,在下層而為非作亂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眾中爭斗則會引起相互殘殺。這驕、亂、爭三項惡事不戒除,即便對父母天天用牛羊豬三牲的肉食盡心奉養,也還是不孝之人啊。”

五刑章第十一

孔子說∶“五刑所屬的犯罪條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沒有比不孝的罪過更大的了。用武力脅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沒有君主的存在;誹謗圣人的人,是眼中沒有法紀;對行孝的人有非議、不恭敬,是眼中沒有父母雙親的存在。這三種人的行徑,乃是天下大亂的根源所在。”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孔子說∶“教育人民互相親近友愛,沒有比倡導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禮貌和順,沒有比服從自己兄長更好的了。轉移風氣、改變舊的習慣制度,沒有比用音樂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馴服,沒有比用禮教辦事更好的了。所謂的禮,也就是敬愛而已。所以尊敬他人的父親,其兒子就會喜悅;尊敬他人的兄長,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興。敬愛一個人,卻能使千萬人高興愉快。所尊敬的對象雖然只是少數,為之喜悅的人卻有千千萬萬,這就是禮敬作為要道的意義之所在啊。”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孔子說∶“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戶去推行,也不是天天當面去教導。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讓天下為父親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為弟之道,是讓天下為兄長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為臣之道,是讓天下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詩經·大雅· 酌》篇里說∶‘和樂平易的君子,是民眾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無上的德行,其怎麼能使天下民眾順從而如此偉大呢!”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孔子說∶“君子侍奉父母親能盡孝,所以能把對父母的孝心移作對國君的忠心;奉事兄長能盡敬,所以能把這種盡敬之心移作對前輩或上司的敬順;在家里能處理好家務,所以會把理家的道理移於做官治理國家。因此說能夠在家里盡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聲也就會顯揚於后世了。”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說∶“像慈愛、恭敬、安親、揚名這些孝道,已經聽過了天子的教誨,我想再冒昧地問一下,做兒子的一味遵從父親的命令,就可稱得上是孝順了嗎?”孔子說∶“這是甚麼話呢?這是甚麼話呢?從前,天子身邊有7個直言相諫的諍臣,因此,縱使天子是個無道昏君,他也不會失去其天下;諸侯有直言諫爭的諍臣5人,即便自己是個無道君主,也不會失去他的諸侯國地盤;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勸諫的臣屬,所以即使他是個無道之臣,也不會失去自己的家園。普通的讀書人有直言勸爭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聲就不會喪失;為父親的有敢於直言力爭的兒子,就能使父親不會陷身於不義之中。因此在遇到不義之事時,如系父親所為,做兒子的不可以不勸爭力阻;如系君王所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諫爭。所以對於不義之事,一定要諫爭勸阻。如果只是遵從父親的命令,又怎麼稱得上是孝順呢?”

感應章第十六

孔子說∶“從前,賢明的帝王奉事父親很孝順,所以在祭祀天帝時能夠明白上天覆庇萬物的道理;奉事母親很孝順,所以在社祭后土時能夠明察大地孕育萬物的道理;理順處理好長幼秩序,所以對上下各層也就能夠治理好。能夠明察天地覆育萬物的道理,神明感應其誠,就會彰明神靈、降臨福瑞來保佑。所以雖然尊貴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這就是指他有父親;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這就是指他有兄長。到宗廟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沒有忘記自己的親人;修身養心,謹慎行事,是因為恐怕因自己的過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廟祀表達敬意,神明就會出來享受。對父母兄長孝敬順從達到了極至,即可以通達於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應相通。《詩經·大雅·文王有聲》篇中說∶‘從西到東,從南到北,沒有人不想悅服的。’”

事君章第十七

孔子說∶“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為官的時候,要想看如何竭盡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時候,要想看如何補救君王的過失。對於君王的優點,要順應發揚;對於君王的過失缺點,要匡正補救,所以君臣關系才能夠相互親敬。《詩經·小雅·隰桑》篇中說∶‘心中充溢著愛敬的情懷,無論多麼遙遠,這片真誠的愛心永久藏在心中,從不會有忘記的那一天。’”

喪親章第十八


孝經


孔子說∶“孝子喪失了父母親,要哭得聲嘶力竭,發不出悠長的哭腔;舉止行為失去了平時的端正禮儀,言語沒有了條理文采,穿上華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聽到美妙的音樂也不快樂,吃美味的食物不覺得好吃,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親人而悲傷憂愁的表現。父母之喪,3天之后就要吃東西,這是教導人民不要因失去親人的悲哀而損傷生者的身體,不要因過度的哀毀而滅絕人生的天性,這是圣賢君子的為政之道。為親人守喪不超過3年,是告訴人們居喪是有其終止期限的。辦喪事的時候,要為去世的父母準備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飾和鋪蓋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進棺內,陳列擺設上 、簋類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傷。出殯的時候,捶胸頓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興建起祭祀用的廟宇,使亡靈有所歸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兩季舉行祭祀,以表示生者無時不思念亡故的親人。在父母親在世時以愛和敬來奉事他們,在他們去世后,則懷看悲哀之情料理喪事,如此盡到了人生在世應盡的本分和義務。養生送死的大義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為孝子侍奉親人的義務。”


孝經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傳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于后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于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

內容簡介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傳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于后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于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

作者簡介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字仲尼。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孝經研習報告

是鐘茂森教授多年來學習、力行孝道,融會儒、釋、道三家之圣解,而做的修學心得匯報。

本書是一份孝親尊師的心得報告,其緣起是慈母志愿、恩師慈命。

本報告依從五重玄義,即按照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五個方面作研習。釋名就是逐字解釋名題;辨體就是辨明本經的體性和基本的原理,判為“以道為體”;明宗就是明了本經所指出的修學方法;判教,就是判定教學課程地位,判定為圣學之根。

接著,教授以嚴謹之治學風范,綜述了歷代帝王對《孝經》的尊崇,以及歷代大儒對《孝經》所作的注、疏、述義、序文。述及唐朝玄宗皇帝,去煩取精,博采眾儒義理之允當者,親自注解《孝經》即《玄宗御注》;宋儒邢咼為《玄宗御注》又做注解,稱《正義》。后世推唐玄宗及邢咼對《孝經》的注疏為最權威,所以教授也是在繁多冗雜的參考資料中,選定《注疏》作為研習參考,并佐以東漢鄭玄、南梁皇侃、隋朝劉炫等大儒之相關論述,為我們選取精要、易解之章句,解析《孝經》,帶我們深入寶典之一十八章。


前言


本經概要


講題確定研習緣起


儒釋道學同出一原


天臺體例五重玄義


一、釋名


鐘茂森教授


二、辨體——以“道”為體


三、明宗——事親事君立身


四、論用——宇清國安家和人樂


五、判教——圣之根人之行


開宗明義章第一


解釋章題綜述主旨


一、逐字逐句開解章題


二、綜述諸章闡明關系


依循古論解析章句


一、設置情境垂之來裔


二、至德要道教之由生


三、人子之身血脈相承


四、立身行道揚名顯親


五、行孝盡忠一體一心


六、常念祖恩修道立德


天子章第二


解釋章題綜述主旨


依循古論解析章句


一、孝道真諦人我一體


二、愛敬父母尊重他人


三、天子德教惠及四海


四、天子慶善澤福萬民


諸侯章第三


解釋章題簡析主旨


一、不驕不危有度不溢


二、不危不溢富貴長守


三、戒慎恐懼基業長存


依循古論解析章句


一、世界首富用錢智慧


二、華人首富恪守母教


三、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卿大夫章第四


解釋章題簡析經文


一、服飾身表等差有禮


二、言語行為不敢違禮


三、守法遵道無怨無惡


四、三者皆備守其宗廟


五、夙夜恭謹敬事君上


依循古論解析章句


一、謹慎不敢遵循道統


二、服飾守分古禮今用


三、顏子問仁克己復禮


四、行有怨惡反求諸己


五、言行樞機出己加人


六、言行表象心念內府


七、念念為善天下歸仁


士章第五


解析章名綜述文義


依循古論解析章句


一、愛母敬父取敬事君


二、孝悌順長移之事君


三、君子立德不辱先祖


庶人章第六


解釋章題綜述主旨


依循古論解析章句


一、時空地位事親無礙


二、天子庶人孝無終始


三才章第七


解析章題概述主旨


依循古論解析章句


一、夫子慈憫極言孝大


二、孝為本性天經地義


三、天明地利恒常有則


四、法則天地政教化成


五、因天法地見教化民


六、君愛其親則人化之


七、眾慕德義起心行之


八、君行敬讓人化不爭


九、札樂德治民心和睦


十、示好引之示惡以止


十一、引用《詩經》重申章旨


孝治章第八


解釋章題綜述主旨


依循注疏解析章句


一、孝治萬國以事先王


二、諸侯之國愛民事君


三、孝道持家以事其上


四、親安鬼享慎終追遠


五、災亂不生天下和平


六、明王孝治化行天下


七、以孝治國和諧世界


圣治章第九


解釋章題綜述主旨


依循注疏解析章句


一、曾子請益引入下文


二、天地之間人貴孝行


三、萬物天生人倫父始


四、嚴父配天落實孝道


五、郊祀配天尊崇始祖


六、明堂配帝四海來祭


七、夫子重申孝德為大


八、親敬父母天然性德


九、因循性德圣教之源


十、天性施教政教和順


十一、父子君臣生續臨重


十二、愛敬其親身教化眾


十三、違背性德民無法則


十四、謹守善道免致災禍


十五、不義富貴視之浮云


十六、君子六事不悖禮法


十七、六事完備導引民眾


十八、德教政令愛敬而成


十九、引用《詩經》總結全章


紀孝行章第十


順承前章簡述主旨


依循古論解析章句


一、落實孝道事親五致


二、養則致樂悅親盡孝


三、病則致憂竭力療親


四、喪則致哀痛悼親恩


五、祭則致嚴莊嚴肅穆


六、五致皆備心意圓滿


七、事親三不真實學問


八、三者致禍皆為不孝


九、三者不除雖養不孝


十、家道有孝幼承五致


五刑章第十一


闡明章旨列述五刑


一、三千罪條不孝最大


二、要挾君長身敗名裂


三、毀謗圣賢無法可依


四、心無孝道如樹無根


五、人有三惡不孝大亂


廣要道章第十二


邢昺《正義》簡述章旨


依循古論解析章句


一、教民孝悌親愛禮順


二、音樂藝術轉變風俗


三、禮正人倫安定和睦


四、領導媒體札樂安民


五、禮本為敬誠中形外


六、君臣父子敬悅相感


七、敬寡悅眾此謂要道


廣至德章第十三


順承要道綜述章旨


依循古論解析章句


一、行孝于內教化于外


二、孝心廣被諸父己父


三、教以悌道諸兄己兄


四、教臣忠孝以敬人君


五、君行有德民之父母


廣揚名章第十四


順承前文綜述主旨


依循古論解析章句


一、事親能孝忠可移君


二、事兄友悌順可移長


三、孝忠本善家理外治


四、三德于內名傳于后


諫諍章第十五


解釋章題綜述章旨


依循古論解析章旬


一、曾子請問深入孝理


二、過而不爭理所不可


三、天子無道爭臣保之


四、諸侯無道爭臣保國


五、大夫無道爭臣保家


六、士有爭友身保今名


七、君父不義不可不爭


八、推而廣之不義當爭


感應章第十六


解釋章題綜述主旨


依循古論解析章句


一、孝事父母天明地察


二、長幼有序上下和睦


三、孝悌有禮至誠感神


四、天子有尊言有父兄


五、不忘宗親孝悌亨通


六、引用《詩經》結束全章


事君章第十七


解釋章題綜述主旨


依循古論解析章句


一、進則盡忠退而補過


二、順美救失揚善隱惡


三、君義臣忠上下相親


四、事君之道盡忠為國


喪親章第十八


解釋章題簡述主旨


依循古論解析章句


一、喪親六事哀戚之情


二、死不傷生圣人之教


三、三年之喪達禮有終


四、棺槨衣衾舉之為禮


五、陳其簋簋以示哀戚


六、痛切哭泣哀送父母


七、占卜風水安葬父母


八、祭祀父母以時思之


九、生死義備事親為終



?

后記


已經出了《十善業道經》研習報告、《太上感應篇》研習報告、《弟子規》研習報告、母慈子孝、朱子治家格言-研習報告、找尋中國的精神、《孝經》研習報告等,其它的書收如《大學》研習報告、《論語》研習報告、《了凡四訓》研習報告等將會在后面陸續出版……


意義

塑造中華美德的《孝經》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有人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于后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于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邴疏。全書共分18章。

孝經

該書比較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認為以孝為中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認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祿。《孝經》在中國倫理思想中,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并把“孝”的社會作用絕對化神秘化,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孝經》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統而繁瑣的規定。它主張把“孝”貫串于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系與為封建專制君主服務聯系起來,主張“孝”要“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并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該書還根據不同人的等級差別規定了行“孝”的不同內容:天子之“孝”要求“愛敬盡于其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則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士階層的“孝”是忠順事上,保祿位,守祭祀;庶人之“孝”應“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孝經》還把封建道德規范與封建法律聯系起來,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封建的宗法等級關系和道德秩序。

《孝經》在唐代被尊為經書,南宋以后被列為《十三經》之一。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將來”的經典,對傳播和維護封建綱常起了很大作用。

孝經有感

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關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是傳統美德。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系統地論述孝道。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親愛,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應該身體力行的。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局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為子綱"、"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三年之喪",均已過時,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經》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它成為人們修養的必讀書目之一。《孝經》,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孝經》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經典。第一章為開宗明義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短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

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為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規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標準。第七章為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第八章為孝治章,講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為圣治章,講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為紀孝行章,講孝子應如何孝敬父母。

第十一章為五刑章,講不孝為諸罪之首。第十二章為廣要道章,講孝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為廣至德章,講孝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為廣揚名章,講孝道與揚名后世的關系。第十五章為諫諍章,講父母有了過錯孝子應該怎么辦。第十六章為感應章,講孝道與神明的關系,孝道達到極點就可以感應神明。第十七章為事君章,講孝子與事君的關系,孝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第十八章為喪親章, 講父母去世孝子應該怎么辦。《孝經》,短短十八章,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經》,它不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來源:搜狗百科,編輯:授米,轉載請注明出處



點擊關鍵詞可查看相關歷史文章


●?●?

主題合集


金融百科?|?16年精選?|?職業寶典

不良資產?|?證券化?|?并購重組

股權質押?|?分享經濟?|?定向增發

境外投融資?|?保理?|?海外房地產投資

可交換債?|?金融資產交易所?|?產業基金

金融牌照?|?企業融資三十六計?|?明股實債


項目精選投融智庫關于授米




閱讀原文:http://mp.weixin.qq.com/s?timestamp=1494744248&src=3&ver=1&signature=YEvP8Flq1p9UKj67XwQZ*pCrCamIHm8u20c-6scBHCDXPSGDlqcU3qEyTRTZiQGqRTkYPBkXHsZvtrfPtKTOsGLEAax3docGJ93UIFGOzOx*vO676r3zezPjWe4UkBb5lq0kVjE6NhFoFTmRSKwSBmrVQj60zGV0G1d2rcMDYxY=&devicetype=Windows-QQBrowser&version=61030004&pass_ticket=qMx7ntinAtmqhVn+C23mCuwc9ZRyUp20kIusGgbFLi0=&uin=MTc1MDA1NjU1&ascene=1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428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024評論 3 413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285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548評論 1 30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328評論 6 40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878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2,971評論 3 439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098評論 0 286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616評論 1 331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554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725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243評論 5 35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3,971評論 3 34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361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13評論 1 280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339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695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孝是儒家倫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然近代以降,儒家的孝道遭到了嚴厲的批判,被全盤否定為愚孝思...
    孔孟之鄉閱讀 1,251評論 0 6
  • 何為永恒,這是個人類至今探討的問題,哲學的高度。從古到今,愛情,生命是一直不毀滅的。能保留到現在,肯定是有價值的,...
    TimeofRoses閱讀 1,863評論 3 9
  • 分管領導說:“你也認真審核下你文章的詞句,不要我一個字一個字地審核,改來改去的。連一些最基本的都錯。” 她的話,讓...
    向著太陽奔跑的石頭閱讀 363評論 0 0
  • 3最近連著讀這種干貨類的書,再加上生活節奏又出現問題,感覺有點吃不消,好多東西理解不了。需要反復去讀一段文字,卻經...
    梓夢柔閱讀 312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