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瓷釉是以周代和秦漢的帶釉硬陶(半陶半瓷)的青釉發展起來的。經過歷代改進和創造,到了隋唐時期出現了黑釉和白釉,宋代青釉已變化為各種各樣的深淡色調,明清時期又出現了五光十色的紅、黃、藍、綠、紫和其他各種彩釉……
彩,是瓷器裝飾的一部分。瓷器施彩,可以上溯到東漢時期浙江青瓷的褐色斑點器物。隋唐時期多為涂彩,宋代為爐彩釉上彩下彩;明清兩代繼續發展,又出現了爐彩的斗彩、五彩、粉彩等,成為彩釉的一個光輝燦爛時期。花紋是裝飾瓷器的一種藝術。經過幾百年左右的時間,在瓷胎和瓷釉不斷創造和改進的基礎上,花紋的裝飾藝術也逐漸由粗到細、由簡到繁,呈現出千變萬化、多姿多彩的時代特點。
釉彩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隋唐時期,多為涂彩,據目前發現的資料,唐代時河南有黑地涂藍斑器物,湖南長沙窯也發現了涂抹褐綠鸚鵡花紋的器物,這僅是釉彩的一個雛形。多色釉的形成,始于宋代的爐彩釉上彩,如德州、湯陰、長治的紅、綠彩器物和遼瓷的黃、綠、紫、三彩器物。景德鎮在元代出現了青花和釉里紅釉下彩,明清兩代繼續發展,又出現了斗彩、五彩、粉彩等。
(一)、青花
青花是一種帶藍色的青色釉下彩,元代的色澤是青勝于藍。明代永樂、德宣時期出現了一種鮮艷明快、青藍深重的色調,是由進口的“蘇泥勃青”材料燒造而成的。清高宗弘歷的御制詩中有“官汝之次稱宣成”之句,其中的“宣”就是指宣德青花器。雍正以后多仿宣。
青花瓷器樸素典雅,為中外所樂用,從元代到現在一直盛燒,是中國瓷器的一個主流。傳世的有各類日用瓷,佛前供器,文芳用具等。
(二)、釉里紅
釉里紅是一種帶紫色的紅色釉下彩和霽紅釉的顏色相似,創燒于元代而盛于清代。這種顏色有一個通病,即凡繪制濃艷者,勾勒線的顏色都向外洇浸。元代器物表現的最為突出,且色多而紅灰不勻。明代燒制較少,色亦淺淡,清代康熙時期燒制的則顏色鮮明紅潤,已臻成功境地。當時的釉下三彩即由釉里紅、豆青和青花三色組成,以后的“青花加紫”亦即青花與釉里紅和繪的名稱。釉里紅發展到清代,除用以燒制純紅色器物外,也成為青花的一種輔助彩,頗具畫龍點睛之妙。
(三)、廣彩
廣彩是以景德鎮燒制的素白瓷胎,在廣州施彩的一種外銷彩瓷名稱。廣彩始于清代乾隆時期,器彩和畫面多為中外合璧式樣,彩的質色,近似當時的料彩。乾隆以后,雖繼續燒造,但彩制和繪畫技法已逐漸衰退。
(四)、五彩
五彩是一種用黃、綠、紫和礬紅、青花繪成的釉上彩,施彩較重,色澤濃艷,俗稱硬彩。其制作方法使用青花與彩在釉上各繪一部分。釉上的畫面是通過一道繪制工序完成的。即用黑色和礬紅色繪出輪廓線的同時添彩。這樣就避免了受固定輪廓線的限制,可以自由發揮繪畫技巧。五彩不一定都使用五種彩色,或兩種,或三種,因屬同一彩型、同一繪畫方法,所以稱為五彩。明代五彩始見于正德后期,盛燒于嘉靖至萬歷時期,這一時期的五彩為典型明代五彩。與此同時還有一種沒有青花的紅彩繪畫彩,日本人稱之為明代赤繪。清代康熙時期,繼承了明代傳統的五彩制作,只是色澤稍淡。當時創燒使用藍彩,代替了青花、黑彩,描金也被用在彩器之中,至此五彩得到了充實和豐富,成為一個獨立的品種,俗稱為康熙彩。康熙以后由于粉彩的出現,五彩逐漸衰落。至民國時期景德鎮又開始大量仿燒,但已不如康熙五彩。
(五)、三彩
三彩的基本色為黃、綠、紫三色,和五彩制作不同。它的主要特點是把彩直接繪畫在無釉的澀胎上。多施于明紋的勾勒花紋器物和模印凸線輪廓或堆貼凸花的法華三彩器物。花紋空間敷以單一色的地子,嘉靖、萬歷時期燒制較多,清代康熙三彩既繼承傳統制作,又有新的創造,在素面澀胎上敷地彩繪是當時的一種特殊制作方法。彩色種數打破了三種色的界限,出現了漿白地三彩和黑地三彩,有的畫面如飾藍彩稱為三彩加藍,有的加飾礬紅,稱為三彩加紅。此外還有一種涂抹黃、綠、紫斑紋的虎皮三彩,則為下品。可惜這些在康熙以后皆停燒。但民國時期景德鎮出現了大量仿制品,其佳者可魚目混珠。
(六)、斗彩
斗彩又稱“逗彩”,是一種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裝飾品種。這種獨特的釉彩使用釉下青花勾繪花紋輪廓,釉上用彩填繪,使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結合在一起,互相爭奇斗艷。
(七)、墨彩
景德鎮官窯在康熙朝創燒的墨彩,即黑色釉彩。以淡墨彩料在素器上繪畫紋飾,經爐火低溫燒烤后,呈現出墨色濃淡,雅潔宜人,具有水墨圖畫的藝術效果。康熙墨彩,著色濃重、釉料配制純凈,又于彩畫上施一層透明釉,燒就的墨彩畫面漆黑瑩亮,十分雅致。墨彩器物雖燒制不多,但適用范圍卻極為廣泛,很多斗彩,五彩和粉彩畫面都飾加墨彩,還有墨書款識等。
(八)、粉彩
粉彩是在燒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顏料后用筆洗開,由于砷的乳蝕作用顏色產生粉化效果。
康熙粉彩實在澀胎上加彩,以云龍和花卉為主,色料粗糙,施彩濃厚,風格簡樸。
雍正粉彩是在薄胎白釉器上繪制纖柔精致的紋飾,具有詩、書、畫、印合一的特色,色彩鮮而雅,粉而柔,厚而濃,用色豐富多達20余種。
乾隆粉彩技法多樣,紋樣多以名家繪畫為藍本,又融合西方繪畫技法,清新艷麗,立體感強。
(九)、琺瑯彩
琺瑯彩瓷器,別名“瓷胎畫琺瑯”,俗稱“古月軒”。是一種用銅胎琺瑯的彩料畫在瓷胎上而形成的新瓷種。因其細膩如料質,俗稱“料彩”。始于清代康熙御窯器物,多以黃、藍、諸色做繪畫地子。乾隆時期燒制尤盛,而繪制紋樣已不再仿銅胎琺瑯,改以花鳥為題材,繪制極工整,皆出自當時“如意館”畫家手筆。多以胭脂水和藍色彩書寫款識,俗稱堆料款。琺瑯彩器制作精細考究,只供宮廷御用,因此傳世品稀少。多為小型器皿,胎質潔白無瑕,彩色細膩華美,是清代瓷器珍品。
花紋是裝飾瓷器的一種藝術。經過幾百年左右的時間,在瓷胎和瓷釉不斷創造和改進的基礎上,花紋的裝飾藝術也逐漸由粗到細、由簡到繁,呈現出千變萬化、多姿多彩的時代特點。瓷器上常見的吉祥紋樣有:龍鳳呈祥、二龍戲珠、鶴壽龜齡、松鶴延年等,表達出人們祝福、祝壽、祝平安等一系列美好主題。
歷代花紋的基本制作方法有以下幾種。
模印:用淫魔壓印花紋的一種方法。
印貼:把用印模壓印的各種紋飾,粘貼在器體上面的一種方法。
堆塑:用金屬刀型工具,做浮雕或者鏤空花紋的一種方法。
劃刻:用金屬錐形工具,劃刻的劃線紋成為劃花,用金屬刀形工具劃刻的坡紋成為刻花。
漏印:用各式各樣的漏花工具,漏印花紋的一種方法。
繪畫:用毛筆形工具繪畫花紋的一種方法。
刻填:用刀型工具在未燒以前的一色釉器物上,先刻出花紋全形,再在花紋上面用錐型工具剔畫出花瓣和葉筋,飾以篦紋,然后將花紋空間的釉子剔去,填以另外一種色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