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將簡書上寫過的東西都刪除了,干干凈凈的界面,看著很心痛,畢竟那是自己曾經寫過的文字,但我知道是時候跟以前的自己道別了,也算是一個重新開始,就拿這篇文章從頭來過。
很難想象到現在的自己浮躁的連篇文章都看不進去,每每看到一款熱文之后,浮躁的只是想看看他的點贊量跟閱讀量,而不是將重點放在文章的內容跟布局上。只是想模仿它的題材寫一篇文章,幻想著自己火爆的閱讀量跟點贊量。漸漸地,我將整個自己變得越來越浮躁,越來越功利,蔣方舟曾經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渴望年少成名的時代。的確,因為家庭的原因,我太需要錢,太渴望做出點成績了
往往事與愿違,當你太過功利化的時候,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將變了味道,包括你自己,而那些你曾經堅持的初心,也早就敗給了那慘不忍睹的現實,曾經無意間在QQ空間里看到過一句話,“何以解憂,唯有暴富”,最初的感覺是覺得這個人在金錢主義了,但事后想想,這句話說的太有道理,簡直寫活了這個世界。不可否認,改革開放帶富了很大一批人,同時也迷茫了很大一批人,95后的一代,身邊太多的大神,年少成名,小小年紀,經濟獨立,身上的光環足夠耀眼,很多時候,我都在想,自己什么時候可以成為那樣的人,盲目追求成功的人是不會看到他們身上付出的努力的,他們只會看到結果。我沒有想過沉下心來,厚積薄發。而是更加急迫,因而更加迷茫與浮躁。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我的這一批人的通病,我從小好強,喜歡跟別人爭,喜歡跟別人強,自己想要的東西,不管多么辛苦,都要憑借自己的努力去得到。我從小生活在農村,家里人并沒有趕上時代的末班車,致富起來,只是停留在溫飽階段,那個時代的山村,僅僅靠一條水泥路與外界間微薄的聯系,少年的我,一顆心單純,相信山的那邊會是海,渴望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最終,在父親的決議下,一家人去了城里,高樓大廈,驚艷了年少的我
也在那個時候,從農村來到城里的我,沒有小伙伴,也沒有小哥哥小姐姐,有的只是外來務工人員慢慢的隔離感,地理隔離。我便將自己的小學時光獻給了書店,商場四樓的書店,滿滿的全是書,每到傍晚放學后總會在那里看到我,陶醉般的沉迷在書的世界里。小學快畢業的時候,我寫了一本微型科幻小說,天馬行空,事后看來,雖然很幼稚,但滿滿的全是純真。那時的自己,十三四歲的年紀,情竇初開,喜歡上了班里的一個女生,很軟很軟的妹子類型,有著長長的頭發和甜甜的笑容,以及很好聽的聲音,她是唯一一個不歧視我父親工作的人——我父親是老老實實的農村人,沒什么大本事,在城里收廢品。因而,我很喜歡她,我不知道當時是不是喜歡,只知道對她好,有吃的給她吃,有好玩的給她玩,喜怒哀樂都跟她分享。最后由于種種原因便失去了聯系,識別多年后,再喜歡其他女生,發現她們都是那種很甜的女生,喜歡的風格依舊沒有改變。
自大寫了那本微型科幻小說后,漸漸地自己就完全沉浸在文字的海洋里了,無關乎火與不火,只是喜歡那種文字的世界,喜歡自己構思的世界,沒有煩惱,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一輩子。那時自己眼里沒有死亡的概念,卻不料十四歲那年,父親因病離世,我一路從家哭倒了醫院,眼前一直是模糊不清的,仿佛那時流盡了一輩子的淚水,我沒有想象到自己變成了一個單親家庭,父親那么好的一個人,不都說好人長壽嗎,父親去世后,家族里的親戚們,瞬間變了臉,落井下石,宛如一個個陌生人,那傳說中的,惡有惡報呢,真的是單純如那時的我
家庭的變故和“親戚”的戲劇性變臉,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媽媽身體不好,自己跟姐姐的壓力很大,而姐姐終究會嫁人,這個家我終究要撐起來,漸漸地開始追求功利,追求金錢,金錢為王……
經歷總會在很大程度改變一個人。現在看自己寫的文章,目的性很強,很渴望寫出一篇10萬+的爆文,而曾經的真情漸漸稀釋,文字中再也看不見曾經的自己。
想了很久,刪了之前寫的文章,決心踏踏實實寫自己的故事,哪怕一萬年都不出名,我也要寫更加真實的文字,因為寫東西是我終身熱愛的夢想,不要將夢想物質化了。我們可以物質,但不能將生活過得充滿功利,事事都充滿目的,這樣會非常累。有些事,盡力做就好,用心做就好,這個世界缺少的,或者說我缺少的就是純粹的堅持,過程走好了,結局也不會差吧,就想我決定跨專業考研,再奮不顧身的追逐一下曾經的夢想,趁著年輕
記得七年前,語文老師在講堂上朗讀我寫的文章,很深情。很幼稚的文字,卻構造了很純粹的人,我喜歡自己筆下的人物,備受磨難卻依舊善良。我終于走出了父親去世的陰影,可以將這個事實,包括父親的職業,收廢品,暴露在陽光下,我終于承認這個結果。很偉大的父親,只可惜,我再也不能孝順他了,一個真正的男人,要承擔起這個家的,我父親便是如此,沒有最初因父親職業的自卑,我很驕傲,在這個家里,我沒有繼承優良的基因,沒有得到有錢的身世,但我,本性善良。
傍晚的青島,陽光溫暖柔軟,耳邊想起了羽腫的《city》,我寫下來這段文字,我想找回曾經的自己,像向日葵一樣,安安靜靜的向陽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