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上學時,我受文化課上天天背誦的“三個有利于”啟發,總結出自己的“三把火”理論,即凡是能被火燒掉的東西都不重要,比如金錢、房子或者其他物質財富,而無法燒掉的東西才重要,總結起來有三樣,那就是一個人的知識、能力和價值觀,這也是深藏于內心并真正屬于自己的“三把火”。在我看來,求知、思考和實踐最能讓人保持一顆“少年心”。
在當今信息交流及其便利的時代,貧富差距被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赤裸裸的展示到每個人都眼前,導致人們變得越來越沉迷于追求物欲,所以當我讀到“凡是能被火燒掉的東西都不重要”這句話時感到很觸動,我們平日里花費極大的精力所追求的車子、票子、房子都是能被火所燒掉的東西,哪怕是我自己的肉體也是能被火燒掉的東西,而不能被燒掉的東西是一個人所學過的知識、所體驗的經歷、所留戀的回憶,所感悟的經驗等等非實物且用錢所買不到的東西。
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是本末倒置,學習知識只是為了賺更多的錢滿足物欲而不是單純的追求知識、能力本身。雖然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徹底擺脫世俗的欲望,不可能不食人間煙火的追求知識和能力,但是我們不能使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僅僅變成滿足身體物欲的工具。畢竟人活一輩子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重要的是體驗生命的過程,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只能通過思考、經歷、實踐去豐富生命的厚度。
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尋得洞見,不僅需要掌握金融理論和商業規律,還要全面回顧歷史的曲折演進,通曉時事的來龍去脈,更要洞悉人們的內心訴求。
這一點與瑞達利歐的觀點基本一致,可以結合《原則:應對變化中的世界秩序》閱讀。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框架,是塑造投資能力的起點。
雖然我從上學開始就對歷史很不感冒,但是我現在越來越發現歷史的重要性,并且各個學科之間是融會貫通的,學習歷史掌握世界的運行規律,從而博古通今、以史為鑒,幫助我們認清當前世界所處的階段以便預判未來的大趨勢,從而幫助我們在商業、投資等各個領域提供引導作用。
其實讀歷史的目的并不是一勞永逸地知道該怎么辦,而是為了總結出規律,因此我們需要看到事情的多樣性、豐富性。每次判斷都是嶄新的,都應該向前看。要把歷史當作一種知識儲備和情景訓練,當作抵御重大風險的壓艙石,而不是保你百戰百勝的萬能藥。
我始終希望去感同身受地了解他人的生活、處境,理解不一樣的人生際遇,認識這個豐富而變化著的世界。因為價值投資不是數學或推理,不能紙上談兵,必須像社會學的田野調查一樣,理解真實的生產生活場景,才能真正掌握什么樣的產品是消費者所需要的、什么樣的服務真正有意義。
商機就是解決痛點
體驗不同的職業,感悟不同人的人生,閱讀他人的一生傳記,相當于以別人的身份度過了一段人生經歷,多活了別人的一輩子,豐富了生命的厚度。
商業中的洞見不僅來源于前人的總結,更有效的是一手調研,通過對原始數據的挖掘積累,發現一手的市場規律
雖然在學術領域尤其是文科,越來越不喜歡問卷調查這種調研方式,但是從廣泛的用戶群體中獲得一手調研資料仍然是發現小趨勢乃至大規律的有效方法
讀書、思考、實踐,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使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明白,追求事業和夢想,必須對自己有所承諾,著眼于長遠,全神貫注并全力以赴。在不同的際遇中,學習所有能學習到的最高標準,從而獲得理解與洞察的能力,這是我一直以來堅持的長期主義。
長期主義的價值投資不僅僅是為了賺錢,賺錢只是做正確的是有價值的事的副產品。
對于“風險”這個在金融學中被談到令人麻木的概念,大多數人的評估標準是看投資收益的波動方差,而我從入行第一天起就被要求看出數字背后的本質并忽略那些從“后視鏡”中觀測到的標準方差:到底是什么樣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基本面在驅動收益的產生及波動?又有哪些因素會使預期的資本收益發生偏差?而這些基本面因素在本質上有哪些相關性及聯動性?
如何看待風險,重要的是認清風險產生的原因以及各種影響因素之間的作用關系
很多人喜歡循規蹈矩,按照既定的思維方式、他人希望呈現的樣子、傳統的表達習慣來為人處事,這在很多時候能夠幫助人們獲得符合預期的回報,但無法幫助人們獲得內心的自由。堅守自己的內心想法,表達真實的自我,按正確的思路思考和闡述問題,始終是我的堅持。
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想法,比正確的答案更加重要
可能以我現在的境界還沒有辦法深刻的體會內心自由的重要性,畢竟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看,我當前所處的物質階段還沒有到滿足高階需求的底部
我反復自問:互聯網經濟究竟是怎樣的經濟?能否從中誕生跨越時間周期的偉大企業?風險投資應該選擇怎樣的創新企業?資本市場又該發揮怎樣的作用來孕育創新企業?“繁榮”背后哪些是泡沫,哪些能夠創造真正的價值?
價值投資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金融不僅包括資金供求配置(包括時間配置和空間配置)、風險管理、支付清算、發現與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它還能夠真正改善公司的治理結構。為此,我專門做了一個關于公司治理定量分析的報告,換言之,就是不看公司說的,而看公司做的,具體包括上市公司有沒有增發新股,有沒有分紅,小股東有沒有真實的投票權,獨立董事是不是真的獨立,高管薪酬與凈資產收益率(ROE)回報之間是不是真的掛鉤
如何理解金融?
高等教育的崇高使命——幫助他人成就更好的自己
2002年,我和幾個朋友把史文森所著的《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Pioneering Portfolio Management: An Unconventional Approach to Institutional Investment)一書翻譯并引入中國。這是一部側重于闡述投資組合構建、投資邏輯、資產類別分析與選擇,以及風險控制的經典之作,已成為全球機構投資者的“圣經”。
對于投資人而言,理解所處時代的商業演進甚至商業史,是開展投資研究的第一步。
所有的快錢,它產生的理由無外乎這樣幾點:信息不對稱下的博弈、熱點追逐中的投機,甚至是權力尋租。
一個商業機會,不應看它過去的收入、利潤,也不能簡單看它今天或明天的收入、利潤,這些紙面數字很重要,但并不代表全部。真正值得關注的核心是,它解決了什么問題,有沒有給社會、消費者提升效率、創造價值。只要是為社會瘋狂創造價值的企業,它的收入、利潤早晚會兌現,社會最終會給予它長遠的獎勵。
堅信長期理性:真正穿越周期的投資機構,往往做到了既看到眼下,時刻做好打算,又目光長遠,不為一時一地而自亂陣腳。
社交可能是有圈層的,但社交工具不應該有圈層,它應該連接所有人,打破親疏關系、社交階層以及溝通場景的局限,讓溝通可以隨時被發起、被等待、被記錄,把自身人性的東西通過產品還原、紓解和建構,完全解除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障礙。
投資人對QQ的定位,這些詞讓我寫想都想不到,這種眼界和文化底蘊需要好好學習。
我們相信,每一次重大危機都是一次難得的際遇和機會,尤其需要珍惜
危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可怕的,但是也孕育著更多的可能性,重點在于你是否能發掘危機中孕育的新趨勢。
投資思路:第一步就是尋找投資思路,基于對行業的深度理解,找到真正產生價值的信息,獲得對行業價值鏈、生態環境的全面洞察,提煉行業發展周期中的重要變化,尤其是提煉看似無關、實則相關的重要聯系,把不同的思維角度碰撞在一起;第二步就是投資思路分析,去測試和判斷你得到的信息和想法,把真正有關系、有聯系的事情想清楚,思考原因的原因,推導結果的結果,而不是用簡單的線性思維思考;第三步是投資思路管理,把投資思路代入真實的商業周期或產業環境中,變成一個可執行的項目,包括怎樣投資、怎樣交易、怎樣運營、怎樣創造價值,形成最終的投資表達方式。
在無關處尋找有關,在有關處探求洞見,在洞見后構建方案。正是這樣的“三步走”策略,決定了一種價值投資機構可以成為多種形態。
價值投資的核心還是商業洞察力,即對人、生意、環境和組織的深刻理解。
對于一名投資人而言,理解潛藏在巨大勢能中的關鍵行業和企業,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投資一般可從行業、公司、管理層這三個層面來分析。看行業就要關注商業模式,這個生意的本質是什么、賺錢邏輯是什么;關注競爭格局,是寡頭壟斷還是充分競爭;關注成長空間,警惕那種已經寅吃卯糧的夕陽行業;關注進入門檻,是不是誰都可以模仿;等等。看公司就要關注業務模式、運營模式和流程機制,管理半徑有多大,規模效應如何,有沒有核心競爭力。看管理層就要關注創始人有沒有格局,執行力如何,有沒有創建高效組織的思維和能力,有沒有企業家精神。
但僅看這些似乎還不夠,因為投資人無法親歷企業成長的方方面面,更無法判斷市場的不可知因素。因此,做價值投資還要看到行業的發展、公司的演進和管理層的潛力,包括這個生意如何誕生、如何變化、如何消亡,以及這些結果背后的驅動因素,看成因和結果。因此,我們提出從人、生意、環境和組織的角度,從更多維的空間,思考創業者、商業模式和生意所處的生態環境以及企業的組織基因。在研究過程中,不僅要思考管理層的創造性、企業的商業模式演進,還要思考組織基因的表達、系統生態環境的變化等,用第一性原理思考問題,在無常中尋找有常,在有常中等待無常,探究五步之外,投資于變化,投資于品質
最好的分析方法未必是使用估值理論、資產定價模型、投資組合策略,而是堅持第一性原理,即追本溯源,這個“源”包括基本的公理、處世的哲學、人類的本性、萬物的規律。
我們不必做所有的事情,只需要做有意義的事情(We don’t have to do anything. We only do things that make sense)。
不用強迫自己在好的機會出現之前去做任何事情,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則
解決方案的提出,不是看價值投資機構有什么,而是看產業變革規律以及公司創業過程中需要什么,
需要認真區分“投資”與“投機”,并思考:投資究竟是購買一張證券等待合適的時機出售,還是成為這家企業的股東與其同呼吸、共命運?在我們看來,品質是投資選擇的基石,而品質通過一個問題即可辨明:時間是不是你的朋友?真正高品質的公司,無論在怎樣起伏難料的經濟周期當中,其地位都固若金湯,可以實現持續性的增長和繁榮。
對于數據,我有這樣幾個理解:第一,數據不等同于真相,真相往往比數據更加復雜,研究人員需要看到的是具象化的真相,而不是抽象的數據;第二,數據本身沒有觀點,研究人員不能預設觀點、只喜歡那些能夠支持自己觀點的數據;第三,數據不一定永遠有用,不同情況下,一些曾經有用的數據可能不再有用,需要找到新的指標。
因此,投資人不應以找到數據呈現的規律作為終點,而是要把數據反映的規律作為研究分析的起點,拷問自己對數據背后真相的理解。要保持研究的強度,使研究成為肌肉記憶。堅持投資研究的本質就是無限接近真理。
很多時候,成功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沒有做什么。把時間分配給能夠帶來價值的事情,復利才會發生作用。投資中最貴的不是錢,而是時間。做投資非常重要的是時間管理,把時間投入到怎樣的問題上和怎樣的人身上,是決定投資能否成功的基礎性因素
要研究大的問題,追求大問題的模糊正確遠比追求小問題的完美精確要重要得多。
理解動態的護城河的第二個視角,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法論,就是在不同領域之間創造聯系,以不同的視角看問題,形成全新的思維角度。當你終于把本領域的競爭對手擊敗了,會發現其他領域的競爭對手又出現了,這是很有意思的地方。商業競爭本質上要看格局,要看價值,要升維思考,從更大的框架、更廣闊的視角去看給消費者創造怎樣的價值。
看人,就是看擁有偉大格局觀的創業者,看他的內心操守和價值追求,看他對商業模式本質的理解與投資人是否一致。我的風控理念比較關注企業家的為人,能夠聚人,可以財散人聚,注重企業文化和理念,懂得自己的邊界,不斷學習,并且目光長遠、想做大事,擁有這樣的偉大格局觀的企業家更容易與我們契合。
看生意,就是看這個生意的本質屬性,看它解決了客戶的哪些本質需求,看生意的商業模式、核心競爭力、市場壁壘以及拓展性,看它有沒有動態的護城河。所謂商業模式,包含客戶價值主張、盈利模式、資源和流程。更關鍵的,是理解這個生意的演變可能:它從哪里來,會到哪里去,哪些前提決定了生死,哪些轉折影響了成敗。判斷一個生意是不是時間的朋友,可以看它在整個市場不好的時候,能不能變得更強大;看它的規模優勢能不能根本性地改變成本和運營結構;看技術創新對行業是顛覆性的還是完善性的
看環境,就是看生意所處的時空和生態,看政策環境、監管環境、供給環境、需求環境,看資源、市場、人口結構甚至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等在更長時間內發揮效力的因素。環境包括產業生態中的組成要素,也包括人口因素、購買力因素、文化因素,以及經濟周期、金融周期、產業發展周期等更宏觀的因素。
看組織,就是看創業者所創立的組織基因,是否能夠把每個細胞的能量充分釋放;看組織的內在生命力能否適應當時的經濟周期、產業周期。組織是人和生意的內生因素,是可以塑造和激活的。看組織,還要看能否從強大的文化與價值觀中孕育出優秀的治理結構、科學的決策機制與管理流程等系統能力,能否讓產品更優質、服務更人性,能否把個人能力升華為組織能力,把事業部能力轉化為集團能力,等等。
如果把研究洞察、投資配置和提供解決方案作為高瓴的“生產方式”,那么人、生意、環境和組織的投資模型則構成了高瓴“生產方式”的閉環,在高維思考和低維行動后實踐研究成果,幫助企業激發企業家精神,持續打造動態護城河,完成價值創造過程,做時間的朋友。這種循環會反過來強化我們對許多產業環境、企業家精神、生意和組織模式的理解,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擁抱變化,應對挑戰
價值投資在剛被提出時,即強調建立完整、嚴謹的分析框架和理論體系。其中最重要的三個概念就是“市場先生”(Mr. Market)、“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和“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這三個經典概念構成了價值投資誕生之初的邏輯鏈條。
投資人需要強大的自我約束能力,一定要克制住不愿意錯失任何好事的強烈愿望,同時又必須找到屬于自己的機會。
這句話給我的感觸很深,我就是那種所有好的都想要學,所有好看的電視、書、電影、廣播劇、紀錄片都喜歡碼住等著有時間的時候全部都看了,不愿意錯過,不想要錯過,但是最終的結果經常是想學的太多,反而學的都是皮毛,每一項技能都是淺嘗輒止,難以深耕。哪怕是看劇也是把單純的快樂變成了刷片,圖看完還不是圖看的過程的享受,所以我最應該學習有舍有得的精神,克制自己不愿意錯失任何好事的強烈愿望。
投資是一種做選擇的生意,每一次投資,都是在為真正創造價值的創業者投票。能不能做到“但取一瓢”,考驗的是一個人的自我約束力。在多數人都醉心于“即時滿足”(Instant Gratification)的世界里時,懂得“延遲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道理的人,已經先勝一籌了。
人生的本來就是由無數個選擇所組成,賺錢也不例外。
在經濟壓力巨大的時候,作為一名投資人,最糟糕的事情就是恐慌。但當我們把事情想清楚了,自然能夠保持內心的寧靜,享受過程,知行合一。而塑造內心的寧靜,歸根結底就是做事情有目標、有原則、有行動指南和反饋機制,在不同的處境面前有定力,這就需要我們做出的每一步選擇都是心安之選。
“當別人害怕時,你要貪婪;當別人貪婪時,你要害怕”“價格是你付出的,而價值才是你得到的”“利潤只是一種意見,而現金流卻是一個事實”“你只有買得便宜,才會賣得便宜”“永遠不要把買入成本當作賣出的決策依據”
第一性原理:在一個邏輯系統中,某些陳述可能由其他條件推導出來,而第一性原理就是不能從任何其他原理中推導出來的原理,是決定事物的最本質的不變法則,是天然的公理、思考的出發點、許多道理存在的前提。
投資的第一性原理:要想在一生中獲得投資成功,并不需要頂級的智商、超凡的商業頭腦或內幕消息,而是需要一個穩妥的知識體系作為決策基礎,并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使其不會對這種體系造成侵蝕。理解投資系統的第一性原理需要解構和溯源投資過程中的底層要素,即資本、資源、企業及其創造的價值;需要思考清楚投資的前提和出發點,即為什么投資,投資是為了什么。
比如約翰·博格講過:“投資的本質是追求風險和成本調整之后的長期、可持續的投資回報,克服恐懼和貪婪,相信簡單的常識。”本杰明·格雷厄姆與戴維·多德在《證券分析》中寫道:“投資就是通過透徹的分析,保障本金安全并獲得令人滿意的回報率。”
理性意味著拒絕短期誘惑、功利心和許多天然的人性弱點,同時意味著拒絕主觀臆斷,以懷疑的態度、科學的方法去提出問題并找到答案。要想做出高質量的投資決策,關鍵在于盡可能做出前瞻性推演,而理性的好奇能夠驅使人們探究事物的本源,為前瞻性推演奠定基礎;理性的誠實能夠保證人們在探索時不誤入歧途;理性的獨立能夠保證人們做出理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