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讀書筆記
朱金科2017/08/05
《少有人走的路》是本好書,推薦閱讀。1)自律,從推遲滿足感開始,比如,干完手上的活再去吃宵夜;2)愛,是自我完滿。墜入愛河不能自已,皆因自我邊界崩潰;3)宗教是心理疾病之因,也是藥,是洗澡水里的孩子;4)心靈力量的不斷積聚,會帶來孤獨感。所有走在最前面走得最遠的人,都會感受到這種孤獨。
——前微軟中國戰(zhàn)略合作總監(jiān) 劉潤
—————《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之旅》——————
【全面自律方能解決人生所有問題】解決人生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自律。人若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解決任何麻煩和問題。在某些方面自律,只能解決某些問題,全面的自律才能解決人生所有的問題。
【勇敢迎接痛苦,面對問題,收獲教益】美國開國先哲本杰明·富蘭克林說過:“唯有痛苦才能給人帶來教益。”面對問題,智慧的人不會因害怕痛苦而選擇逃避,他們會迎上前去,坦然承受問題帶給自己的痛苦,直至把問題徹底解決。
【實踐自律的四個原則,你準備好了嗎?】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自律有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這些原則并不復雜,10歲小兒也能掌握。實踐這些原則,關(guān)鍵取決于你的態(tài)度,你要敢于面對痛苦而非逃避。對于那些時刻都想著逃避痛苦的人,這些原則不會起到任何作用,他們也絕不會從中受益。
【推遲滿足感就是先苦后甜】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設(shè)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在充滿問題和痛苦的人生中,推遲滿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不少孩子長到十五六歲,仍舊不懂“先吃苦,后享受”的原則,而是將次序顛倒過來。所以,他們很容易成為“問題學生”。智商與別人相比毫不遜色,但卻不肯用功學習,成績遠遠落后于別人。
【子不教,誰之過】沒有自律原則作為后盾的管教,不會起到任何積極的作用。在稚嫩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們的上帝,神圣而威嚴。孩子缺乏其他的模仿對象,自然會把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全盤接受下來。如果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會把這樣的生活視為理所當然。而如果父母的生活混亂不堪,一塌糊涂,孩子也會照單全收。
【你是在教訓孩子,還是在發(fā)泄自己?】父母習慣用嚴厲的體罰教訓孩子,本質(zhì)上不是教育,而是發(fā)泄自己心中的怨氣和不滿。聰明的父母決不會這樣做。問題發(fā)生之前,他們就愿意花時間了解孩子,對癥下藥地教育孩子。他們會用恰當?shù)亩卮佟⒐膭詈捅頁P,以及必要的警告和責備,來巧妙地引導孩子的發(fā)展方向,教他們學習自律。父母的愛,決定著家庭教育的優(yōu)劣。充滿愛的家庭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富有愛心的家長,善于審視孩子的需要,并做出理性的判斷。當孩子面臨痛苦痛苦抉擇時,他們會真心實意與孩子一塊兒去經(jīng)受痛苦和折磨,而孩子也能領(lǐng)受父母的這片苦心。那些沐浴著父母之愛而成長起來的孩子,心靈可以得到健康的發(fā)展。
【自信,要從娃娃抓起】“天生我材必有用”,這種自信必須從小培養(yǎng),成年后再作補救往往只能事倍功半。如果孩子從幼年起就能享受父母的愛,成年后即便遭遇天大的挫折,根基堅固的自信也會讓他們鼓足勇氣,勇敢地戰(zhàn)勝困難,而不是自暴自棄。
【焦急解決問題不可取,但等待問題自行消失更不可取】人人都有這樣的傾向:問題一旦出現(xiàn),就像立刻解決,不然就會思緒煩亂、寢食不安。這樣的心態(tài)顯然不切實際,但一廂情愿地等待問題自行消失,則是更為可怕的事情,通常不會帶來任何好結(jié)果。盡可能早地面對問題,意味著把滿足感向后推遲,放棄暫時的安逸或是程度較輕的痛苦,去體驗程度較大的痛苦,這才是對待問題和痛苦最明智的辦法。現(xiàn)在不謀求解決問題,將來的痛苦會更大,延續(xù)的時間也更長。
【孩子問題越拖延,越是積重難返】她沮喪地說:“我原以為等孩子長大些,問題就消失了。但誰知問題一直都存在,而且越來越厲害。”為人父母實屬不易,有時要做出某些決定的確很難,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個別問題可能消失,但終歸是極少數(shù)。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適當給予指導和幫助,多了解他們的問題,必然是有益的事情。問題拖得越久,就越是積重難返,解決起來自然更加艱難了。
【讓自己活得痛苦,還是讓別人活得痛苦?這是兩個問題】心理學界有一種公認的說法:“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讓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調(diào)癥患者讓別人活得痛苦。”也就是說,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把責任攬給自己,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人格失調(diào)癥患者卻責怪別人,首當其沖的就是他們的子女。他們不履行作為父母的責任,不給孩子必要的愛和關(guān)心。
【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人格失調(diào)癥患者推卸責任時,可能會感到痛快,但心智卻無法成熟,常常成為社會的負擔。這讓人想起美國黑人作家埃爾德里奇·克里佛的一句話:“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其實,這句話是對所有人說的。
【承擔責任,選擇自由】大多數(shù)患者力不從心的根源,在于他們總想逃避自由,不去為自己的問題、自己的生活承擔責任。他們感到乏力,是因為他們放棄了自己的力量。如果得到治療,他們就會知道作為成年人,他們一生都充滿選擇和決定的機會。接收這一事實,就會變成自由的人;無法接受這種事實,就會永遠覺得自己是個犧牲品。
【為人生的旅途繪制并修繕自己的地圖】通向事實的道路并不平坦,我們出生時,并不是帶著地圖來到世界的。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順利行進,我們需要努力繪制自己的地圖。我們的努力程度越高,對事實的認識越清楚,地圖的準確性就越高。但是很多人不愿意付出這種努力,他們對認識事實缺乏興趣,固步自封。一旦新的信息與過去的觀念發(fā)生沖突,需要對地圖大幅度修正,就會感到恐懼,寧可對新的信息視而不見。我們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去捍衛(wèi)陳腐的觀念,其消耗的時間和精力遠比修訂地圖本身多得多,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只有極少數(shù)幸運者能繼續(xù)努力,他們不停地探索、擴大和更新自己對于世界的認識,直到生命終結(jié)。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心理的醫(yī)生】有些去看心理醫(yī)生的人被別人認為是意志薄弱者,甚至被別人詬病和譏諷,但事實上,他們遠比旁觀者勇敢,因為他們敢于接受治療。哪怕是在治療初期,心理醫(yī)生對他們的人生地圖提出挑戰(zhàn),他們也能堅持下來,這足以證明他們比別人更勇敢、更堅強。
【自欺欺人,釀成心理疾病】人們不僅對別人撒謊,也會對自己撒謊。由于對人撒謊違背自己的良知,會遭到良心的譴責,這會使我們感到痛苦,所以,為了逃避這種痛苦,人們便會對自己撒謊。長時間自欺欺人,使人的愧疚積聚,就會導致心理疾病。在誠實的氛圍下,病態(tài)的心理才能慢慢恢復。
【至誠者,襟懷坦蕩】一個人越是誠實,保持誠實就越是容易,而謊言說的越多,則越要編造更多的謊言自圓其說。敢于面對事實的人,能夠心胸坦蕩地生活,不必面臨良心的折磨和恐懼的威脅。
【何時開誠布公?何時保留真相?】在日常交往中,我們有時要開誠布公,有時要抑制傾吐想法和感覺的欲望。那么,怎么樣才不致違背忠于事實的自律精神呢?我們應該采取如下原則:首先,永遠不要說假話,避免黑色謊言;其次,要牢牢記住,除非是迫不得已,或出于重大道德因素的考慮,否則,不說出全部真相就等于說謊;第三,不可因個人自私自利的欲望,例如滿足權(quán)利欲、刻意討上司的歡心、逃避修訂心靈地圖的挑戰(zhàn)等等,而將部分真相隱瞞下來;第四,只有在對對方確有好處的情況下,才能有選擇地隱瞞部分真相;第五,盡可能忠實地評估對方的需要。這是一件極為復雜的工作,只有以真愛為出發(fā)點,才能做出恰當?shù)脑u判和選擇;第六,評估的要領(lǐng)在于,對方能否借助我們提供的事實獲得心靈的成長。最后一點需要銘記在心的是,我們通常會低估而不是高估別人運用事實使心靈獲得成長的能力。
【富有彈性的自我約束機制】自律是一項艱苦而復雜的任務,需要足夠的勇氣和判斷力。你要以追求誠實為己任,也需要隱瞞部分事實和真相。你既要承擔責任,也要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你既要學會推遲滿足感,先苦后甜,把眼光放遠,同時又要盡可能過好當前的生活,讓人生的快樂多于痛苦。換句話說,自律本身需要把持得當,“保持平衡”,意味著確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
【情商——把握情緒的火候分寸】在這個復雜多變的世界里,要想人生順遂,我們不但要有生氣的能力,還要具備克制脾氣的能力。有時要委婉,有時要直接;有時需要心平氣和,有時不妨火冒三丈。表達生氣,還需要注意時機和場合。我們必須建立一整套靈活的情緒系統(tǒng),提高自己的“情商”。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就是“放棄”】放棄人生的某些東西,一定會給心靈帶來痛苦。相當多的人都沒有選擇放棄,他們不想經(jīng)受放棄的痛苦。誠然,放棄可能帶來不小的痛苦,痛苦程度取決于所放棄的東西的規(guī)模。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在人生旅途上不斷邁進,有些時候就必須要進行大規(guī)模的放棄。在青少年時期,求勝的欲望曾給予我很多幫助,不過如今身為人父,這欲望就成了我前進的阻礙,我必須將它清除出局。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必須對以前的自己做出調(diào)整。
【因承受痛苦而杰出偉大】最好的決策者,愿意承受其決定所帶來的痛苦,卻毫不影響其做出決策的能力。一個人是否杰出和偉大,視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而定,而杰出和偉大本身,則會給人帶來快樂和幸福——表面上這是一種悖論,其實不然。佛教徒常常忘記釋迦牟尼歷經(jīng)劫難的痛苦,基督教徒也每每忽略耶穌濟世的幸福。耶穌在十字架上舍生取義的痛苦,和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涅槃的幸福,本質(zhì)上并沒有不同,都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愛是人們自律的原動力】我們?yōu)槭裁丛敢馔ㄟ^自我約束力去承受人生的痛苦呢?因為有一種力量在推動著我們,這種力量就是愛。愛,是人們自律的原動力。
【愛己者愛人】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xiàn)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不愛自己的人,絕不可能去愛別人。父母缺少自律,心靈不能成長,就不可能讓孩子學會自律,獲得心靈成長。我們在推動他人心智成熟之時,自己的心智也不會停滯不前。愛自己與愛他人,其實是并行不悖的兩條軌道,隨著時間的推進,兩者不但越來越近,其界限最后甚至會模糊不清,乃至完全泯滅。
【墜入情網(wǎng),只不過是愛的幻覺】墜入情網(wǎng)并不是真正的愛,只不過是愛的一種幻覺而已。情侶只有在脫離情網(wǎng)之后,才能夠真正相愛。真愛的基礎(chǔ)不是戀愛,甚至沒有戀愛的感覺,也無須以之為基礎(chǔ)。我們把初戀時愛的感覺,錯當成了永恒的愛。為了追求永恒的愛,為了追逐那種幻覺,我們后悔不迭,要么與對方分道揚鑣,要么一輩子生活在悔不當初的痛苦之中。
【真正的愛不是依賴,是自由的選擇】真正的愛是自由的選擇。真正相愛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只是選擇生活在一起罷了。在正常的婚姻關(guān)系中,夫妻之間應當有所分工:妻子負責下廚做飯、整理房間、出門購物和照顧孩子等等;而丈夫則負責外出工作、賺錢養(yǎng)家、修剪草坪和修理家具等等。情感健全的配偶,可以適當更換彼此的角色:男人可以偶爾做做飯,陪伴孩子玩耍,打掃房屋等等,這些舉動對于妻子而言,不啻為一份美好的禮物;同樣,妻子也可以在丈夫生日當天,主動替他去修剪草坪。適當進行角色互換,就像進行有趣的游戲,可以給生活增添更多的情趣,更可以減少對對方的依賴性。它可以訓練我們在沒有伴侶支持的情況下,仍然正常生活,而不是突然間失去主張,不知所錯。
【成為值得愛的人】僅僅把得到別人的愛當成最高目標,你就不可能獲得成功。想讓別人真正愛你,只有讓自己成為值得愛的人。滿腦子想的只是消極接受別人的愛,就不可能成為值得愛的人。
【從小缺乏愛,長大就缺安全感】在缺少愛的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成年后內(nèi)心始終缺乏安全感,在他們心中,世界無情而混亂,別人總是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他們對自己的價值感到深深的疑慮,因此,一旦抓住一個人,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不顧一切地尋求他人的愛和關(guān)注,甚至到了不擇手段的底部。他們盡可能維系同別人的情感關(guān)系,寧愿犧牲對方的獨立和自由,這樣一來,更容易使彼此的關(guān)系出現(xiàn)障礙。
【張弛有度,培養(yǎng)自尊自愛】我們需要休息和運動,張弛有度,而不是永遠處于繁忙狀態(tài)。俗話說:“圣人也需要睡眠。”合理而健康的愛好,是培養(yǎng)自尊自愛的必要手段。當然愛好本身并不應該成為自我完善的終極目標,否則就偏離了人生的方向。
【你努力的最終目標是什么?】有的人努力賺錢,只為供子女上大學,或是用金錢購買更多的自由和時間,這樣才有條件去學習和思考,去推動心靈的成長和心智的成熟。對于這些人來說,金錢和權(quán)利不是最終目標,人來才是他們愛的對象。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導師】有的父母對孩子的一切要求,都是有求必應……其實,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適當?shù)木芙^、及時的贊美、得體的批評、恰當?shù)臓幷摗⒈匾墓膭睢厝岬陌参亢陀行У亩卮佟8改笐摮蔀橹档米鹁吹念I(lǐng)導者與指揮官,告訴孩子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要進行理性的判斷,而不能僅憑直覺,必須認真思考和周密機會,甚至是做出令人痛苦的決定。
【你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為別人著想嗎?】很多時候,我們自稱為別人著想,可能只是為了規(guī)避責任,滿足自己的愿望: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個人的意愿,核心動機是滿足自我的需求;不管為別人做什么事,真正的原因都是為了自己。有的父母會這樣告訴孩子:“你應該感激我們?yōu)槟闼龅囊磺小!笨梢钥隙ǖ卣f,這樣的父母對孩子缺少真正的愛。真愛的目的永遠都是促進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愛”都不是真愛。真正有愛心的人,即使面對他不喜歡(甚至討厭)的人,也能表現(xiàn)出愛的姿態(tài),他們心中蘊藏的愛,才是真正的而非虛假的愛。
【愛是行動,不是空想】愛的感覺也許是無限的,愛的火苗隨時可能在心頭燃氣,但是我們能夠付出的愛是有限的,不能隨意選擇愛的對象。真正的愛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慮,是奉獻全部身心的重大決定。把“愛”掛在口頭上,或只在腦海里想象真正的愛,并以此作為愛的證據(jù),這顯然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而表現(xiàn)出愛的行動卻相當困難。真正的愛,其價值在于始終如一的行動。愛是行動,不是空想。
【再短暫的傾聽,也需要全神貫注】真正的傾聽,不論時間多么短暫,都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它需要傾聽者做到全神貫注。你不可能一邊傾聽別人說話,一邊去忙活別的事情。我們可以通過練習,讓自己變得更加善于傾聽,但無論多么熟練,傾聽都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們必須集中精神,付出努力。
【勇氣,是面對恐懼時能坦然走向未知的未來】不熟悉的環(huán)境,不同的規(guī)矩,陌生的人、事物和活動,都可能使我們陷入痛苦,并由此產(chǎn)生恐懼。有些時候,我們寧可拒絕改變,也不愿忍受改變帶來的痛苦,此時我們最需要的就是勇氣。勇氣,并不意味著永不恐懼,而是面對恐懼時能夠坦然行動,克服畏縮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來。
【有價值的批評】批評他人很容易,不僅父母和配偶,人人都可能把批評當成家常便飯,可是大多數(shù)批評只是出于一時的沖動、不滿和憤怒,不但沒有啟發(fā)和教育意義,反而會使局面更加混亂。動輒與所愛的人發(fā)生沖突,多半是以為自己在見識或道德上高人一等。事實上,不少父母、老師或上司做決定時,并不會進行自省。因此批評他人之前,首先要進行自我批評,確定自己的觀點是否有價值。
【批評要以愛為出發(fā)點】父母愛孩子,就必須指出孩子的錯誤,而且要采取謹慎而又積極的態(tài)度。他們也要允許子女指出自己的錯誤。同樣,夫妻雙方要成就幸福美滿的婚姻,也要敢于直面沖突和矛盾,彼此成為對方最好的批評者和建議者。友誼也須以愛為出發(fā)點,適當?shù)闹肛熀团u是必不可少的潤滑劑,這樣才能成功構(gòu)建持久的人際關(guān)系。
【批評者,你可知肩負的責任?】真正以愛為出發(fā)點的人,總是致力于自我完善,讓自己具備起碼的道德和智慧,然后才會行使批評權(quán)。他們深知肩負的責任。強大的責任感,會使人更加謹慎而沉穩(wěn)。
【淺水喧鬧,深潭無波】刻意追求人生多姿多彩,這本身并沒有錯,但是由于缺少自律,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必然混亂不堪。這就好比幼兒學習畫畫,只是隨意把色彩涂抹到紙上,沒有任何意義可言。他們不懂得控制、調(diào)節(jié)和改變,因此“畫布”上沒有任何結(jié)構(gòu)和形狀,也沒有獨特而豐富的內(nèi)涵。古諺說:“淺水喧鬧,深潭無波。”真正掌握和控制情感的人,不僅不會缺少激情和活力,而且能使情感更為深刻和成熟。
【愛珍貴而有限,泛愛者自欺欺人】人生何其短暫!在有限的生命里,有限的愛只能給予少數(shù)特定的對象。超出能力的限制,對我們的愛不加控制,無疑是自欺欺人,到頭來事與愿違。你選擇的愛的對象,應該能夠通過你的幫助,讓自己的心智得到成熟。事實上,許多人把心靈藏在厚厚的盔甲里,你的付出無法使對方的心靈獲得成長,就如同在干旱的土地上播種糧食,只能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真正的愛,珍貴而有限,應該倍加珍惜,妥善使用。
【真正的愛,尊重彼此的獨立】美國女詩人安·布拉茲特麗特談到夫妻關(guān)系的一句詩,曾讓我尤其感動:“你我合而為一,我將一生感激”。但我成年后漸漸意識到,夫妻雙方只有更加獨立,保持各自的情操和特性,而不是“合而為一”,才能使婚姻生活更為美滿。因懼怕孤獨而選擇婚姻,注定不會成就幸福的婚姻。真正的愛,尊重彼此的獨立,也敢于承擔分離和意外喪偶的風險。
【世界觀始于父母,修正還要靠自己】如果說世界是大宇宙,那么家庭就是小宇宙,在家庭的見聞和感受,決定了我們對世界本質(zhì)的看法。父母的言行舉止,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獨有的外在世界,再此基礎(chǔ)上,我們逐漸形成自己的世界觀。要建立與現(xiàn)實相適應的價值觀,我們必須不斷學習,增進對世界的認識。我們必須突破自我界限,涉足更寬廣的領(lǐng)域,修正我們的地圖。
【導致心理疾病的不是潛意識,而是我們對潛意識的態(tài)度】榮格創(chuàng)造出“潛意識的智慧”這一說法,心理疾病并非潛意識所致,而是意識層面的一種現(xiàn)象,或是意識層面和潛意識層面的關(guān)聯(lián)出現(xiàn)了問題。人類有潛在的欲望和憤怒,是自然而然的事,本身并不構(gòu)成問題。只有當意識不愿面對這種情形,不愿承受處理消極情感造成的痛苦,寧可對其視而不見,甚至加以摒棄和排斥時,才導致了心理疾病的產(chǎn)生。
【聆聽潛意識的聲音,認識真實的自己】為在復雜的社會上獲得生存,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們?nèi)巳硕即魃狭嗣婢摺R虼耍庾R塑造的自我,與潛意識的自我,有時相差甚遠。不過,意識的能力終歸有限,常常讓真實的自己暴露出來。不管如何掩飾,潛意識都會看清真相。要讓心智成熟,我們需要聆聽潛意識的聲音,讓意識中對自己的認識更接近真實的自己。
【教育,就是把潛意識中的東西搬運到意識】Education源于拉丁語中的educare,字面意思是“帶出來”并且“帶領(lǐng)到”。因此我們在教育別人的時候,并不是在把某種新的東西強塞入他們的思維,而是把這種東西從他們思維中引導出來,讓它從潛意識進入意識。我們的基因很可能繼承了某些知識,并在細胞里以核酸遺傳密碼的形式儲存。這種極為復雜的模式,能夠使人類積累的知識儲存在小小的空間里,并且遺傳給下一代。
【心靈成長是逆熵行舟,不進則退】心靈的成長、心智的成熟需要不斷努力,而且必然是艱苦的過程,它必然與自然法則對抗,必須跟循規(guī)蹈矩的自然傾向背道而馳。但遺憾的是,我們卻習慣于保持原狀,熱衷于使用陳舊的地圖與陳舊的方法。在反自然法則的過程中,心靈需要同熵的力量對抗,如同生物進化一樣,我們的心靈克服了熵的力量,才一直成長到今天。我們身后有一種無可名狀的力量,它使我們寧愿忍受痛苦,選擇艱難的旅途,使我們敢于穿越荊棘,趟過泥濘,走向更美好的人生境界。
【克服自然阻力的力量——愛】歸根結(jié)底,推動個人乃至整個物種克服懶惰和其他自然阻力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愛”。在生物世界中,存在著永久而普遍的進化理論,體現(xiàn)在人類身上,就是具有人性的愛。它違反熵增的自然規(guī)律,一種永遠走向進步的神奇的力量。
【阻礙心智成熟的原罪——懶惰】心智成熟最大的障礙就是懶惰,只要克服懶惰,其他懶惰都能迎刃而解;如果無法克服懶惰,不論其他條件如何完善,我們都無法取得成功。我們身上確有一種原罪:懶惰。懶惰是人生中的一種可怕的消極力量,常常通過心理疾病而得以呈現(xiàn)。懶惰無疑是魔鬼的化身,體現(xiàn)出我們內(nèi)心邪惡的一面。
【克己之懶省身,走向心智成熟】本質(zhì)上,所有人都是懶惰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不管我們精力多么旺盛,野心多么熾烈,智慧多么過人,只要深入反省,就是發(fā)現(xiàn)自懶惰的一面,它是我們內(nèi)心中熵的力量。在心靈進化的過程中,它始終與我們對抗,阻止我們的心智走向成熟。一個人的心智越是成熟,就越是能察覺到自身的懶惰;越是自我反省,就越是能找到懶惰的痕跡。
【病態(tài)的我VS健康的我】我們心中都有一個病態(tài)的自己和一個健康的自己。即便內(nèi)心充滿恐懼,性情無比固執(zhí),我們的身體里仍有一部分神奇的力量——也許它并不強大,但它是積極的,它推動著我們心智的成熟。它喜歡改變和進步,向往新的、未知的領(lǐng)域。它愿意做好屬于自己的工作,甘愿冒心智成熟帶來的一切風險。
【心智成熟路,千山我獨行】在心智成熟的道路上,所有走在最前面的人,所有走得最遠的人,都會感受到這種孤獨。隨著意識不斷成長,我們可以與上帝心靈相通,支撐我們鼓足勇氣,忍耐孤獨,踽踽獨行。
【承認不足,值得信任】凡是受過良好教育、事業(yè)有成的專業(yè)人士,如果能夠坦然承認自己的不足,通常都是正式受過專業(yè)訓練,值得信任的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文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