駭浪驚濤四海嘩,新時世界嘆花花。
百年歲月流如矢,幾度興亡話與茶。
士到危時方見義,國無凈土忘為家。
巋然南社風流在,珍重文章報國華。
——林伯渠《和柳亞子先生》
茶葉做為世界性的飲料,日益受到人們的歡迎。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近年來茶葉消費量都在不斷增加。這是與茶葉本身的功能有關的,據科學家的研究和飲茶者的長期實踐證明,茶葉中含有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糖類、礦物質五大營養素,其中茶多酚、茶素、茶色素等又是都具有多種藥理效應,所以茶是一種多維低糖和多功能的價謙物美的保健飲料。
一,中國傳統茶文化概述
我國是茶的故鄉,是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成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華部分,這是值得我們自豪的。茶文化涉及面很廣,內容也很豐富,既是物質文明的體現,又是精神文明的延伸。
茶雖與咖啡、可可一起,并列為世界三大飲料,但咖啡和可可僅僅是飲料,充其量用作待客之道而已。茶卻不同了,它不僅是一種飲料,或者說,中國人飲茶,決非單純為了解渴。茶,其因超越了自身固有的物質屬性,邁入一個精神領域,成為一種修養,一種境界。
山水賦靈氣,南方生嘉木。“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先祖炎帝開華夏利用茶葉之先河。又有唐代茶圣陸羽所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可見中國茶之歷史遠溯于四千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時代。如今,茶早已成為人們物質生活的飲料,也成了人們精神生活的一大享受和人們文化藝術的一種欣賞,并形成了茶禮、茶德、茶宿、茶道、茶宴、茶禪、茶食等一套道德風尚和民俗風情。
二,茶與飲茶的起源
1,茶的起源
中國茶學界認為,茶的起源至少有一萬多年。中國利用茶葉的歷史有四千多年;茶樹栽培的歷史有三千多年;茶葉貿易有兩千多年。綜觀世界各國“茶”字的語源,現在世界各國稱為“Cha”或“Tea”,就是在中國茶傳到外國時,由廣州和廈門乃至廣東的潮汕語言翻譯而來的,這也雄辯的證明了中國是真正的“茶的故鄉”。
近兩個世紀以來,否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的學者不多,世界上大多數研究者,包括美國、蘇聯、日本、法國等國學者,都認為中國西南地區是茶樹的原產地。到今天,已經很少在此有所爭議。
2,飲茶的起源
那么,確定了中國是茶葉的原產地后,中國飲茶的風尚又始于何處呢?
根據記載,我們認為,周武王伐紂時,得到了“巴蜀之師”的支持。那時,巴蜀地區獻給周天子的“貢品”中,已有茶葉。如果認為《華陽國志》的說法不那么可靠的話,那么,漢人的著作中,飲茶記載便是鑿鑿有據了。西漢的司馬相如在《凡將篇》中,記錄了當時的二十種藥物,其中的“荈詫”就是茶。
《華陽國志》則對漢代四川地區的產茶作了高度的概括:“自西漢至晉代二百年間涪陵、什邡、南安、武陽皆出名茶。”而說得更為具體而生動的,是西漢末年王褒的《僮約》賦。王褒列舉的種種雜役,有兩樁與茶有關,那就是“烹荼盡具”和“武都買茶。”(“荼”為“茶”的古字)意思是規定便了必須經常烹茶、洗滌茶具,還要到武陽(今四川彭山縣)去買茶。這篇賦寫于汗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可以看出,至少在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為四川民眾的日常飲料。
中原地區的飲茶習慣,主要是從四川傳入的。
四川,人稱“天府之國”,土地豐饒,四周環山,所以,“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上古時與中原聯系很少。《華陽國志》載巴蜀貢茶給周天子,即便真有此事,也只是偶一為之而已。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命司馬錯率兵由陜西入蜀,滅了巴、蜀、苴國,并徙秦民一萬戶到蜀地。以后,秦攻楚國,多次從已占領的巴蜀之地迂回。
這樣,經過平凡的戰爭與大量的人口遷徙流動,茶樹與飲茶習俗才漸漸傳開。因此,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里說:“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
三,飲茶習俗的發展
1,由藥用到飲料
其實我們從“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就可見茶在一開始是被當作藥用的。這則故事出于《神農本草經》,其書作于秦漢間,那么,我們可以有把握的說,至少在戰國時代,茶葉作為一種藥物,已為人們所了解、服用。當時的記載都彌漫著以茶為藥的種種經驗之談。
秦漢前,基本上是茶的藥用時期。
《神農本草經》說:“茶葉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
《神農食經》說:“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
華佗《食論》說:“苦荼久食,益意思。”
魏晉以后,茶的主要功能已逐漸轉移到飲料上,但人們還是念念不忘它的藥用功能。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七之事》一節中引經據典,指出茶具有益神省腦、輕身利尿、解毒療瘡、治小兒驚厥等效用。可見茶在一開始確實是被當作藥用的。
茶由藥用到飲料的轉化過程應該說是比較漫長的。三國時期在吳國上流社會,茶用做宮廷飲料。
那些南渡的中原冠胄,受到了久習飲茶的南方文化的挑戰。不過,隨著時光的流逝,南遷的北方貴族,也漸漸習慣飲茶、喜歡飲茶,于是,整個上流社會飲茶成風。時過境遷,茶作為飲料,在永明年間以成為南朝朝野所普遍接受,深入到“尋常百姓”家。
可是,北方貴族仍不習茶飲,甚至鄙視、抵制飲茶。北朝士大夫甚至將茶稱為“酪奴”,對飲茶者加以譏諷嘲弄,“自是朝貴宴會,雖設茗飲,皆恥不復食。惟江表殘民遠來降者好之。”
飲茶風尚就在南北文化的對峙及拉鋸式的交流中,漸漸由南及北,由上而下的普及著。它的傳播速度應該說是緩慢的,它的作用也總在藥用與飲用之間雜糅,它似乎還在等待,等待一個新契機的降臨。
2,飲茶習俗的發展
由隋及唐,飲茶習俗獲得了充分的發展,盡管與政治上的大一統相比,它顯然晚了一個節拍,它的興旺發達,已在大唐盛世:
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遂成風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紇入朝,大驅名馬市馬而歸。
3,茶圣陸羽
飲茶逐漸成為一種習俗,形成了“茶文化”,從而作為一種民族性格,民族精神而被歷代承繼。有功于此的,便是被奉為茶圣的陸羽。為了窮萬物之至妙,他遍訪茶區的山寨溝壑,考察茶事積累資料。765年撰成《茶經》,在朋友間廣為傳抄,經充實,于780年正式刊行,標志著中國茶文化進入一個新階段——茶道大行的時代。
僅僅七千字的《茶經》是陸羽大半生心血的凝結,是他淵博知識、豐富經驗、深入體悟哲理及各種才華的高度濃縮。陸羽《茶經》被公認為是世界第一茶書,人類茶文化元典。它的內容完整地涵括了茶史、茶學、茶文化全部。
《茶經》的價值和意義從不同角度去理解最終都獲得高度評價和贊揚,意義非凡。自此,使茶葉成了人們的日常飲料、品嘗飲料和精神飲料,一直延續到今天,受惠了一千多年。至今全球飲茶人口達到二十多億,人均年消費茶葉約0.5公斤。而且還在傳承下去,繼續普及,不斷提高。如果沒有陸羽的倡導和《茶經》的弘揚,恐怕茶葉至今還祗是被視作某種草木芽葉,囿于地域性、季節性的范圍在民間被利用而已。茶葉做為世界性的飲料,日益受到人們的歡迎。
四,茶與佛教
飲茶習俗的普及應該說是開始于唐,在上面我們也看到了陸羽對此所做出的貢獻。但僅僅依靠《茶經》的影響,而來肯定飲茶習俗的普及始于唐代顯然難以說合。其實飲茶習俗在唐代的普及不僅是受陸羽《茶經》的影響,也受到了當時正在興起的佛教的影響。
僧與茶結緣之說古今流傳,古詩說:“天下名山僧占多”,“好茶出在我山中”,佛門也流行一禪語:“茶味禪味是一味”。佛教重視坐禪修行,息心靜坐,聚思悟道,通常坐禪長達數日,久坐困乏,因而具有清心提神的茶葉便應運而生,成為佛家信徒的坐上品。
同時,佛家持淡薄的人生態度,抑欲忌葷,提倡素食,清淡茶湯無疑是最佳飲品。且茶性潔凈,久飲助人寂靜斯文,為佛教平添一份神秘色彩,更與僧人結下不解之緣。許多僧人好茶,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對僧人嗜好茶飲的風氣,古代詩人陸容有詩詠道:“江南風致說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煙茶葷滿袈裟。”
茶文化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之間的中介文化。茶對于人來說,首先是以物質形式出現,并以其養生保健的實用價值發生作用,倍受人們歡迎。在中國,當茶發展到一定時期便被注入深刻的文化內容,產生精神和社會功用。飲茶藝術化,使人得到美妙精神享受,是為茶藝。茶藝中貫穿儒、道、佛諸家的深刻哲理與高深思想,這不僅是人們相互交往的手段,而且使人達到修生養性的目的,是為茶道。循此思路,佛教對中國茶文化的貢獻主要在于:
①、僧侶大量飲茶、植茶,為普及飲茶、推動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②、“茶禪一味”,創造了飲茶意境,佛教茶文化成為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佛教對中國茶文化的主要貢獻。
③、為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茶的養生價值
1、醫藥上的功能
茶葉被發現就是從藥用開始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個傳說是眾所周知的,從而證明茶有解毒的功能《神農本草》 云: “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東漢神醫華佗在《食論》中說“苦茶久食益意思”。《本草綱目》中更系統地總結了茶的藥理作用,書中說:“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溫飲則火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上升散,又兼解酒之功能也。”
另外茶葉能降低血壓防治動脈粥樣化。據前蘇聯資料報導,曾對80名高血壓患者進行臨床試驗,結果有32名患者在用茶葉進行治療后五天內動脈搏血壓恢復正常,血液中膽固醇下降,茶葉的這種功能早已被古人發現《本草拾遺》中就有“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這也是茶葉的減肥作用。
茶葉中所含的茶多酚治療痢有奇效。據研究,茶多酚對大腸菌/葡萄球菌/肺炎菌的生長繁殖有抑制作用,把霍亂菌放在濃茶湯里浸六分鐘以上,多數細菌就失去活動能力。茶葉還有明目功能。在古醫書和單方中記載很多。民間偏方中就有用茶水洗眼,醫治暴發火眼等。
2,茶的保健作用
茶的保健作用也是很早就被動人們發現的。古代文獻《本草》《藥書》和《茶譜》等著作中都談茶有止渴、清神、消食、利尿、去痰、明目、益思、除煩、去膩、少臥輕身、消炎解毒等功效。
3,茶是精神調節器解劑
我國唐寧以來文風大盛,許多文人雅士都以尚茶為勞榮,諸如白居易、李白、杜甫、蘇東坡、陸游、顏真卿、范仲淹、唐伯虎等都是文壇名流,也是品茶高手。他們通過品茶感受飲茶的情趣,陶冶性情,以茶為內容吟詩作作賦,留下了不少名詞不達意佳句。
人們運用審美力對茶之美進行了欣賞、品評、聯想,進入美的境地界中去,從而誘發靈感,文思如潮濕。正如酒壯英雄膽一樣,茶引學士文之謂也。茶文化是中華民族高潔,清雅風格的體現是,藝術生活的結晶。
六,健康功效
茶對人體的健康功效與作用不可磨滅,有非常多的有益作用。原因就在于,茶葉含有不少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茶葉有抑制惡性腫瘤的作用,飲茶能明顯地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茶葉所含鞣酸能殺滅多種細菌,故能防治口腔炎、咽喉炎,以及夏季易發生的腸炎、痢疾等。
1,興奮:茶葉的咖啡堿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幫助人們振奮精神、增進思維、消除疲勞、提高工作效率。
2,利尿:茶葉中的咖啡堿和茶堿具有利尿作用,用于治療水腫、水滯瘤。利用的解毒、利尿作用能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3,強心解痙:咖啡堿具有強心、解痙、松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氣管痙攣,促進血液循環,是治療支氣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輔助藥物
4,抑制動脈硬化:茶葉中的茶多酚和維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所以經常飲茶的人當中,高血壓和冠心病的效果比較明顯。
5,抗菌、抑菌: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于細菌,能凝固細菌的蛋白質,將細菌殺死。可用于治療腸道疾病,如霍亂、傷寒、痢疾、腸炎等。皮膚生瘡、潰爛流膿,外傷破了皮,用濃茶沖洗患處,有消炎殺菌作用。口腔發炎、潰爛、咽喉腫痛,用茶葉來治療,也有一定療效。
6,減肥:茶中的咖啡堿、肌醇、葉酸、泛酸和芳香類物質等多種化合物,能調節脂肪代謝,特別是烏龍茶對蛋白質和脂肪有很好的分解作用。茶多酚和維生素C能降低膽固醇和血脂,所以飲茶能減肥。
7,防齲齒:茶中含有氟,氟離子與牙齒的鈣質有很大的親和力,能變成一種較為難溶于酸的“氟磷灰石”,就象給牙齒加上一個保護層,提高了牙齒防酸抗齲能力。
8,抑制癌細胞:據報道,茶葉中的黃酮類物質有不同程度的體外抗癌作用,作用較強的有牡荊堿、桑色素和兒茶素。
七,基本成分作用
1,兒茶素類:俗稱茶單寧,是茶葉特有成份,具有苦、澀味及收斂性。
俗稱茶單寧,是茶葉特有成份,具有苦、澀味及收斂性。在茶湯中可與咖啡因結合而緩和咖啡因對人體的生理作用。具抗氧化、抗突然異變、抗腫瘤、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及低低密度酯蛋白含量、抑制血壓上升、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菌、抗產物過敏等功效。
2,咖啡因:帶有苦味,是構成茶湯滋味的重要成份。
帶有苦味,是構成茶湯滋味的重要成份。紅茶茶湯中,與多無酚類結合成為復合物;茶湯冷后形成乳化現象。茶中特有的兒茶素類及其氧化縮和物可使除中咖啡因的興奮作用減緩而持續,故喝茶可使長途開車的人保持頭腦清醒及較有耐力。
3,礦物質:茶中含有豐富的鉀、鈣、鎂、錳等11種礦物質。
茶中含有豐富的鉀、鈣、鎂、錳等11種礦物質。茶湯中陽離子含量較多而陰離子較少,屬于堿性食品。可幫助體液維持堿性,保持健康。
①、鉀:促進血鈉排除。血鈉含量高,是引起高血壓的原因之一,多飲茶可防止高血壓。
②、氟:具有防止蛀牙的功效。
③、錳:具有抗氧化及防止老化之功效,增強免疫功能,并有助于鈣的利用。因不溶于熱水,可磨成茶粉食用。
4,維生素:
①、類胡蘿卜素:在人體可轉換為維生素,但要和茶未一起飲咽才可補充。
②、B群維生素及維生素C:為水溶性,可由飲茶中獲取。
5,其它機能成份:
①、黃酮醇類:具增強微血管壁消除口臭功效,它是茶葉中多酚類物質的總稱,包括黃烷醇類、花色苷類、黃酮類、黃酮醇類和酚酸類等。
②、皂素抗癌、抗炎癥功效。
③、胺基酪酸于制茶過程中強迫茶葉進行無氧呼吸而產生,稱佳葉龍茶可以防高血壓。
其余還有不少基本功效,比如:
提神安神、明目清心、止渴生津、清熱消暑、解毒消食、醒酒、減肥、下氣利水、通便治痢疾、去痰化痰、祛風解表、堅齒固齒、治心痛 、療瘡治瘺、療饑益氣力、延年益壽、美容美顏等等。
茶的其它功效不成系統者,尚有如下數條:
①、《格物粗談》稱:“燒煙可辟蚊:建蘭生丸斑,冷茶和香油灑葉上”。
②、《救生苦海》稱:“口爛,茶根代茶煎飲”。
③、《本草綱目》:治“痘瘡作癢,房中宜燒茶煙恒熏之”。
【注】:本文圖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