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從第一次聽說到認真讀完,竟然經歷了整整五年的時間。讀完才知道有一個相識恨晚的威廉.薩姆賽特.毛姆。書中主人翁的原型是保羅高更,一個經歷波折的藝術家。我自己身處藝術圈,對毛姆筆下描寫的百年前的英國藝術圈深有感觸,頗多共鳴。
我讀的第二本毛姆的書是《尋歡作樂》,這個時候其實對毛姆還沒有全面的了解。兩本書中都談到了倫敦鄉下的景色,牧師家庭的生活狀態,還有毛姆提過好幾次的一句話,他的牧師伯父經常說的: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魔鬼也會讀圣經的。能讓作者在不同的書中提及,我想這句話可能是作者真實生活中經常聽到的吧。
從我開始認真寫作,也有這樣的時候。自己特別認可的一句話,或者印象深刻的場景,會在不同的文章中換個方式重復出現。通過寫作輸出,再次讀書時就能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文章是怎么來的,思路如何轉換,語言如何表達。
《人性的枷鎖》是我讀的最仔細的,一些心理的描寫,我經常反復數遍翻看。毛姆的語言樸素,但是精妙到每一個細微的心理層次都無比的準確。我曾經嘗試用我自己的語言去改寫同樣的心理狀態,慘敗。他對人性的剖析客觀冷靜,刻薄嘲諷之中帶著有溫度的憐憫。
生活中就有這樣的事:你接連數月每天都碰到一個人,于是你同他的關系便十分親密起來,你當時甚至會想沒有了這個人還不知怎么生活呢。隨后兩人分離了,但一切仍按先前的格局進行著。你原先認為一刻也離不開的伙伴,此時卻變得可有可無,日復一日,久而久之,你甚至連想都不想他了。
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正好有數年不曾聯系的同學,突然打電話要探訪。這位曾經是在學校里同吃同住好的要穿同一條褲子的朋友,沒想到人生果真如此。心里真是被毛姆對人性的了解所折服。
書中主人公菲利普的曲折的求學經歷,敏感自私的性格,在我讀到一半的時候突然悟到,這就是毛阿姆自己的化身吧;這才仔細查閱了毛姆的生平介紹。這本書的確是帶有強烈自傳色彩的一部小說。
毛姆被稱為:英國的莫泊桑,偉大現實主義作家。小時候語文課上沒有少背,著名作家某某是現實主義作家,卻從來沒有理解透徹,什么樣的作家才是現實主義作家。毛姆描寫自己看到的中下層人民的生活,諷刺自己感受到的上流社會的虛假正經,透過他的文字,感受到一個真實的已經失去的世界。頓悟,現實主義作家的真正含義。
我買了《刀鋒》《面紗》《在中國的屏風上》等好多本毛姆的著作,我想等這些都看完,對毛姆的認識,對寫作的認識可能會有進一步的變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