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些書,說的是孩子絕不能打,要引導,你應該怎么怎么做,還有一堆統計數字,說說經常打孩子,孩子的智力會下降多少多少等等。
你去搜索看到的視頻很多視頻也會說不能打孩子,打孩子有會讓孩子變得懦弱,怕事,欺軟怕硬,欺騙家長(不和家長說實話),會變得不自信,還說憤怒的種子會種在心里,以后會變得暴力,反正各種論證說打孩子就是不對的。
還有的說美國那邊不能打孩子,打孩子會被鄰居舉報,也可能會被自己的孩子報警,說美國那邊是國家的孩子,不是你個人的孩子,美國的校車是最安全的校車(我不知道美國那邊是怎樣的,但是現在視頻看到的美國那么多的暴力,來和我解釋一下為什么,不打孩子孩子就沒暴力了)
當你有了孩子之后,你會發現書看了再多書,書上說的總是和你現實中差那么一條,差的就是你和自己孩子相處的那一條,因為每個個體在宏觀的數據里,大概率會怎樣,但你要知道,你的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數據。你知道拋硬幣正反的概率是50%,你連續拋了10次硬幣都是正面,你能告訴我下一次出現的是什么嗎?你不能,只能靠猜,連續10次的正面,在成千上萬次的數據背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但是你要的就是這第十次的后的結果。
比如一個家庭里5個孩子,每個孩子的在同樣的環境下生長,但是他們的思考方式和行為習慣都會相差很大的,老大可能會很要強,老二可能會和霸道,老三可能會很溫順,老四可能會很圓滑,老五可能會很自信,你能用相同的方式去教育嗎?可以,只是每個個體吸收到的,看問題的角度不會一樣。
我們和孩子相處,很多時候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她的反應大多都是家長潛意識的反應。你要把孩子教好,首先要把自己教好。
那孩子犯錯了該不該打孩子呢?有好多人回答該打,被孩子氣死了,做事拖拉,寫作業東張西望,叫做什么都不做,有一句話這么說,不教作業,母慈子孝,一教作業雞飛狗跳。有些人說不該打,搬出了看過的各種書的數據,打孩子會怎樣怎樣。
孩子沒長大,你看到的只是別人的數據,說出來的話,道理太多,但是很多人就不相信,我們要解決的是當下的問題,不是要你的數據,很多人都是討論打與不打,就這兩種選擇。我們中國人不是最擅長的運用第三種選擇的嗎?打不打孩子,曾仕強教授說:當你的小孩做錯事情的時候,你如果罵他,他一定覺得很不愉快,你憑什么罵我?你打他了,更糟糕,可是你不打,他也很糟糕,所以我們談一談到底該不該打小孩,你看,現在都告訴你不應該打小孩,我就覺得你憑什么說不應該打小孩,憑什么你既沒有足夠的理由,可以說可以打小孩,也沒有足夠的理由說不能打小孩,你憑什么就憑你的主張嗎?其實一句話就講完了,打不打不是問題,怎么打才是問題,你要研究怎么打,而不是研究打跟不打很可惜,現在學術界都在研究打跟不打的問題啊,最后大家說不打不打,這倒成笑話,小孩怎么可以不打?那小孩又怎么能打呢?你的小孩一直很配合,很聽話,你當然用不著打你的小孩就很皮,甚至連打都沒用了,你還不打他,那么糟糕,你不是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嗎?我一一直跟所有的家長都這樣,建議你不能說打就打,說打就打,就是表示你在發泄你的情緒,這是不對的,我會跟小孩警告五次才打他,你要小心哦,你再這樣,我要打你了,但我不會打他,第二次來,第二次啊,你不小心的話,我真的要打他,他還不聽,累積到第五次我就沒有放過他,過來,過來,過來第五次就沒有辦法再原諒啊,那你現在選擇了,你要我怎么打你?你說你要我打哪里?因為你選了,然后告訴他把眼鏡拿下來,免一打得受傷了,把旁邊東西拿開,免得打你摔跤碰到也不好,那個過程比較重要,打不打他其實不重要,讓他知道說,他再不聽,他過分的話,他會受到這些折磨,那倒不一定打他。
所以說,打不打不是關鍵,關鍵是看怎么打,打也要有種儀式感,要讓孩子知道,做錯事是需要付出代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