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強大是一種堅定的溫柔,她有力量對很多事說“我不”,也能坦然的對幸福說“我要”。——Lady章
女生做每件事,都能以一個人還是兩個人,作為劃分幸與不幸的分界。
一個已婚的人做飯,他們說能做飯給家人吃好幸福好賢惠;一個單身的人做飯,就要邊可憐她無人欣賞邊規勸她趕快找人嫁了吧。所以我健身,他們說:找了人嫁了吧;我逛街,他們說:找個人嫁了吧;我陪父母,他們還是說:找個人嫁了吧……
好像“嫁了吧”是幸福人生的唯一指標,也是治療所有疑難雜癥的萬能藥。
前陣子,朋友圈被一個“她最后去了相親角”的視頻刷屏。一群被冠以“剩女”頭銜的單身女生,被心急如焚的父母催婚催到痛哭流涕。
為了獲得父母的理解和體諒,她們把人民廣場相親角的征婚啟事,改造成了女孩子們的藝術照和宣言,她們說:“我不想為結婚而結婚,那并不會過得快樂。”“我要自己選擇人生伴侶。”
爸爸媽媽們看到后表示很感動,很支持。
雖然知道短片的目的不是為了說“剩女很光榮”,而是鼓勵女性追求獨立、自信和美麗,改寫自己的人生命運。可是看到那些被“剩女”頭銜搞到痛苦不堪的臉,抱歉我并沒有看到她們獨立、自信和美麗,更不認為煽情能解決這一家庭矛盾兼人生問題。
真的獨立自信,就不會為了別人的眼光或家人的理解痛苦不堪,更不會認為寄情于事業做女強人就可以緩解這種痛苦,能治療這種痛苦的只有心靈的強大和物質的支撐。
這種強大實際上是一種堅定的溫柔,她有力量對很多事說“我不”,也能坦然的對幸福說“我要”。
讓我想不通的是,別人嫁沒嫁,對一個旁觀者來說到底有多重要?叫人一聲“剩女”,又能給擁有婚姻的人帶來多大的快感?
“剩女”是一個充滿惡意的詞匯,在我知道它已經擁有“廣義上是指27歲或以上的單身女性”的官方定義后,更感到世界對單身是多么不友善。
誰有權力和資格來給人生設定27歲或者30歲的界限呢?每個人都有自主安排自己人生的自由,20歲結婚,30歲結婚,40歲結婚,甚至終身不婚都是個人意志的結果,社會不能對個人的人生設定標尺,父母朋友也不能。
當然,也許詢問對方的感情狀況只是一種客套,或者隨意的問候,那我建議把這個問候改成“吃了嗎”比較好,畢竟很多女生會認真回答你隨意的提問,而她沒有辦法對每個人都闡述自己的經歷和想法。
如果你認為這是一種規勸或關心,不好意思,不是所有關心都會被笑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