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刻?
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參天大樹,問題的現象如樹枝錯綜復雜,你迷失在現象里,錯把細枝末節當主干,自認為解決掉問題,最后發現問題依然存在。
比如一家企業的部門主管從“所轄部門人員離職率高于其他管理者”這個現象找到根源“自己是一位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
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卻存在“現象—本質”的聯系。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如何培養自己“本質方法論”的思維方式呢?
給大家一個小工具——“八大問”。
這是一個提問框架,針對事情的表象、經過、假設等提問,可以最大限度還原事情的全貌,不僅能解決一個問題,還助于解決一類問題。
理論來源于拆書幫創始人趙周老師的《這樣讀書就夠了》。
為了方便記憶,趙周老師把八個問題縮減成了兩個四字詞語——“前因后果、適用邊界”,和八個成語。“前因后果”適用于分析信息,“適用邊界”適用于整理信息。
前(前車可鑒)——為什么這件事對我重要?問題如何出現?
因(相因相生)——這件事有哪些關于問題的假設?如何驗證這些假設?還有其他可能性么?
后(以觀后效)——這個問題解決后,最好的結果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如果什么都不做,會發生什么?
適(適得其反)——有沒有人不同意我對問題的假設?有無反例?
用(使用條件)——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具備什么條件?這件事我可以用其他什么方式完成?
邊(旁敲邊鼓)——從前有沒有類似的事情?其他領域的人如何解決此類問題?
界(楚河漢界)——無論是不同的意見還是類似的問題,和我意見的區別和交界是什么?
趙周老師把每一問都提供了具體問題,這些問題也并非涇渭分明,我們未必要去完全套用每個問題,可以針對不同情形將問題適當變形。
八大問旨在為大家提供思維方向,啟發大家提出有洞察力的問題,助力找到表象背后的本質問題。建議大家在不熟悉的前提下按照八個提問逐一反思,力所能及的條件下,可以提出新的問題,而且八個問題未必全部問完,想要的答案就會躍然紙上了。
回到文章開頭的例子:
我閨蜜是一家私企的部門主管,她連續三個季度直屬部門職員離職率高居整個公司榜首,實際上,三個季度里,其他部門沒有人辭職,她這邊有個姑娘還沒滿試用期就走人了,另外兩位都是供職三年的員工,同時遞交了辭呈。
大BOSS找她談過話,告訴她在做離職調查的時候,這幾位職員都提到“她的工作標準太高,在部門中壓力太大”。
離職調查里提到的原因是造成離職率高的根源么?如果“離職率高”是表象,本質是什么呢?
讓我們以我閨蜜第一人稱視角,通過“八大問”找到問題本質。
問“前”。
“為什么解決離職率高這個問題對我很重要?”因為這個問題關乎我管理能力的高低,關乎我的職業生涯,如果不解決,可能老板會開掉我。
結論是解決這個問題對我十分重要。
問“因”。
離職調查里的“她的工作標準太高,工作壓力太大”,這個假設正確么?
工作標準是公司硬性規定,如果我把要求降低,公司標準就無法達到。這個假設看起來不對,但是三位離職員工同時提出這個問題,莫非是他們商量好的托詞?
先放一放這個問題,多一些角度看問題。
造成員工離職的大體三個因素:外部、內部、個人。
外部因素比如:行業前景、國家政策……
內部因素比如:企業文化、工資太少、無上升通道、不滿上司領導風格……
個人因素比如:要創業、家庭因素、跟上司或者同事有矛盾……
先看外部因素,近幾年行業發展穩定,沒有變化,故排除。
再看內部因素,前兩點“企業文化、工資”都沒有變過,排除。
“上升通道”,在職三年的兩位一年前被提拔為項目負責人,加了薪資,且有繼續升遷的途徑;還沒待夠一個月的實習期姑娘完全可以從基層提拔為項目負責人,有發展前景。這個假設似乎也不對。
“不滿上司領導風格”,那我的領導風格是怎樣的呢?
當局者迷,我去問過其他人,得到的標簽是:“糾錯專家”“堅持標準,絕不妥協”“追求細節和完美”“工作中沒有親和力”“下屬犯錯很失望”……
(我閨蜜半夜給我打電話,崩潰式哭訴:“我居然在別人眼里是這個樣子,如果我當這種領導的下屬怕是會被逼瘋,可我自己意識不到,我是不是很差勁……。”)
這是個讓人為之一動的問題,問題答案跟離職調查不謀而合,經過論證是正確的假設。
最后看個人因素,“和上司有矛盾”這一點,回憶過去共事場景,我想到幾件和三位離職員工因為工作有沖突的問題。
再次印證了上述假設。
問“后”。
“如果我轉變工作風格,最好的結果是什么?”
降低離職率,凝聚團隊力量。
問“果”。
“如果我任其發展,會發生什么?”
還會有人辭職,引發群體反抗,領導把我炒掉。
問“適”。
“有類似領導風格的上司管理做得很優秀么?”
喬布斯,不僅自己每周工作上百小時,并以此要求下屬也高強度工作。因為他的嚴苛、挑剔、刻薄一度被踢出蘋果董事局。然而失去他的蘋果卻業績下跌,不得不請回他。
問“用”。
“我可以做些什么讓改變發生?”
工作中平衡硬規則和人情的尺度、放過無關緊要的細節、讀一些溝通類書籍學習更好地表達自己,理解別人……
問“邊”。
“有沒有轉型成功的領導?”
我對此一無所知,于是去問了我的上司,他告訴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管理風格,而管理風格是個人性格外顯,你應該從了解自己的性格開始,嘗試轉變領導風格。”
我從未觀察過我自己,所以找了一份九型人格測試,做完的結果是“一型完美主義人格”,我不想給自己暗示,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有意識地觀察了自己一段時間,發現的確很多特質符合“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人格”。
問“界”。
“我和喬布斯的區別是什么,交界是什么?”
都有完美主義特質。我是無名小卒,喬布斯是才華橫溢、失去會造成巨大損失的CEO。
“管理風格和個人性格的關系是什么?”
個人性格包含管理風格,管理風格是性格的組成部分。
所以,克服性格里“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管理風格也會跟著轉變。
好了,經過一輪虐心的“八大問”,我們跟著閨蜜找到了她的問題本質。
回顧一下,“八大問”里關鍵性的幾個問題:
“相因相生”做假設時的問題之一:我的領導風格是什么樣的?
“旁敲邊鼓”找現實案例的問題:有轉型成功的領導么?
這兩個問題直接推動了本質的出現,解答這兩個問題的過程告訴我們:
“多種角度”很重要,看問題別鉆牛角尖。
“借助外力”很重要,解答問題不是讓自己冥思苦想。
“還原全貌”很重要,在細節上糾結是緣木求魚。
“為之一動”很重要,跟終極目標直接相關的問題都是不那么讓人舒服的。
“八大問”不僅讓她解決了一件事,還解決了一類事:她在親密關系和親子關系里幸福感倍增。
具體是怎么做到的?
這里涉及到一個成人學習模型,庫伯學習圈,有機會再跟大家嘮。
我是 @ 大力可愛多,專注個人學習和成長,喜歡請關注哦,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