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小升初的“游戲規則”變了,你有心理準備了嗎?
最近,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一則關于義務教育改革的重磅文件:《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
最受大家關注的,是其中的第十七條:“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人數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
簡單來說,就是今后幼升小、小升初考試的重要性,都統統讓位于學區劃分。
看到政策出臺,象象媽的心里五味雜陳。
喜的是,全民搶跑式的雞娃教育之風,終于可以剎一剎車。無論孩子或者家長,肩膀上的負擔都會減輕。
憂的是,當上海地區小升初政策細則公布后,象象今后去哪里上初中,會是板上釘釘的事。
將來上“牛?!边€是“菜?!保?b>由房不由她。
想聽天由命,心里卻挺不甘心;想要有所動作,除了換房,我也找不出更直接的辦法。
但是在上海這樣的城市,想換好的學區房,談何容易。
政策出臺的初衷是好的,是為了維護各地區教育資源的平衡。
但是我們普通老百姓,只能從個人利益出發,去考量政策帶來的得失。
魔都這個地方“小升初”有多魔幻,沒經歷過的人不懂。
教育局明令禁止民辦初中提前招生和招收學生簡歷,因此學校和家長間的接洽轉到了“地下”。
商務酒店里秘密舉行的“神秘考試”、精英初中與小學間心照不宣的“飛行考”、見縫插針的人肉簡歷投送……
為了能讓孩子得到牛校的青睞,家長不惜把自己逼成“特工”。
為啥家長們拼命削尖腦袋想把孩子送進民辦牛校?
因為上海地區學校水準良莠不齊。民辦和公辦學校差距之大,已經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
以上海教育強區徐匯區為例:
全上海數一數二的民辦華育初中,在中考前有120名左右的學生可以被全市四強高中預錄取(中考后,實際錄取人數更多);
徐匯區排名第二的初中也是民辦的,這個數字約25人左右;
第三第四名初中也是民辦的,加起來10幾人左右。
剩下的除了三四所公辦初中各有1人被四大高中名校預錄外,其余20所左右公辦初中的預錄人數均為0。
數據來源:《金融時報》中文網
一方面家長想送孩子進好學校,另一方面這些學校也在想盡辦法尋找好學生。
教育怪圈就是這么形成的:家長擇?!獙W校掐尖——學校之間不均衡——家長更強的擇校愿望……
這個怪圈帶來的是負擔過重的孩子、焦慮過度的家長和異化了的教育。
作為一個被裹挾其中的老母親,我也希望這個怪圈可以被打破,讓孩子和自己有更多喘息機會。
這次政策的出臺,關鍵就在掐斷“優生掐尖”環節。
但是政策能否出效果,還得看家長眼里的“菜場學?!痹诜至鲀炠|生源后,教學質量是否明顯地提升。
否則家長們追逐民辦牛校的勢頭難以改變。
即使沒能被分配到好學校,但是象象媽覺得,還是會有很多家長繼續走“雞娃”教育路線。
因為決定家長是否雞娃的不是政策,而是社會現狀。
美國耶魯大學的教授曾做過社會調查,結論是影響父母育兒方式有個重要因素:社會貧富差距。
在社會貧富差距較小的瑞典、挪威等國家,大多數父母選擇放任自己的孩子。
原因也很容易理解:既然收入差距不大,父母沒什么動力去鼓動孩子成為“人上人”。
但是在社會貧富差距較大的中國、美國、土耳其,大多數父母則很操心自己的孩子。他們教育孩子的“強度”會遠超那些北歐國家。
象象媽覺得,在有生之年,我們國家想要發展達到北歐國家那樣的福利水平,難度會非常大。
我們國家目前正處在高速發展的時期,人和人之間的差距目前來看只會越拉越大。
讓我們這代人感到焦慮的身份和收入問題,同樣也會困擾我們的下一代。
把精力和金錢投入到下一代的教育上,也就是俗稱的“雞娃”,依舊是很多人眼里最現實可取的選擇。
但凡能想到辦法,所有家長都愿意送孩子進入牛校。
但是,這是最好的“雞娃”手段嗎?
其實牛校并不適合所有孩子。
社會上有個有趣的現象叫做同伴效應。
在工作中,你的同事會影響你的效率;在生活中,你的酒肉朋友會影響你的愛好……
在學校里面,學生之間也會相互影響。
家長想把孩子送進好的學校,就是希望孩子在優秀的同學陪伴下,能有進步。
但是“同伴效應”并不是萬能的。
美國的經濟學家曾經在空軍學院做過這樣的實驗,讓差生和優等生共同學習和生活。
原本他們預期差生會在優等生的帶動下,成績有明顯的進步。結果卻出人意料。
差生不僅沒有進步,反而有了明顯退步。
原因就在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優等生喜歡和優等生結伴,差生也愿意和差生在一塊玩。
差生和優等生沒有結成學伴關系,因此也無從產生“同伴效應”。
水平較差的孩子,就算進入了牛校,卻因為差距太大,不能融入到學校的氛圍中,反而會造成傷害。
所以說,打鐵還需自身硬。
與其寄希望于“牛?!保蝗绨呀逃闹匦幕貧w到孩子本身。
教育的初衷,肯定不是讓孩子考取多么好的學校,或者成為某種職業的從業人員。
培養孩子受益終生的品質,比如誠實、勇敢、仁愛,培養孩子受用終生的技能,比如閱讀、溝通、寫作,這可能才是更為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