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你所想,不如你所想 -?
了解這1點,高敏感人的內耗將會少很多
你所想的,不如你所想。
你的大腦浮想著你所認為的,是不是你就會認為,正是如此?
?
多少人不正是如此呢?人們總是習慣性地認為自己所認為的,所理解的,甚至所猜測的東西,正是如此。無論事實如何,人們總在潛意識當中默認自己的想法即所是,即是如此,即是符合事實的,卻忽略人與人之間思維的差異。
高敏感人與其他人,便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如同男性和女性之間,也會存在思維差異一樣。
例如,關于女性對男性的微笑,男性的解讀和女性的解讀,兩者完全不同。男性的想法認為:那個微笑往往意味著好感,而女性的想法可能是:那僅僅只是禮貌而已······
同樣地,高敏感人對人事物的想法,完全不同于其他人,彼此之間的想法,甚至有可能會互相認為難以理解。而高敏感人腦海浮現的各種想法,源于發散性思維所致,甚至會表現得天馬行空,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由此,高敏感人與其他群眾之間,也因為習慣性想法不同,彼此之間總免不了困惑和消耗,甚至引起矛盾,導致親密關系不和諧,產生各種挫折。這其中,高敏感人往往更容易引起內耗,并且成為生活當中的困擾。
身為高敏感人,當你的腦海浮現各種想象的時候,你是不是會認為其中任何一個想象的結論,都可以用來回應或者總結你當下的困惑?
如果你確實如此,那么,你需要質疑一下你的所思所想,是不是和對方想的是不一樣?
高敏感的人和其他人想的哪里不一樣呢?
高敏感人的理想主義情愫,往往存在著對于誠實、真誠、正直以及友情與愛情的界限,對于道德品質以及感情的重視往往高于其他人,甚至高敏感人會傾向于擁有過于常人極端要求的標準。
法國心理學家克莉司德·布提可南曾經對此標準作了有意思的比喻:這樣的標準,往往是以“絕對值”的價值觀砌成的高大水泥墻。
這種“絕對值”的一個邊界,正是來于最理想的理想主義者情愫所致,因為在高敏感人的價值觀當中,總是青睞于更美好的事物,并且相信世界本來是美好的,同時也在向往并致力于和諧的人際關系。
高敏感人的價值觀,往往愛憎分明,對善惡好壞的道德標準有敏感的是非判斷。所以他們會無意識地去作出辨別,同時,也會以高于其他人的期待對待自己,還有對待別人。
而這種期待,在高敏感人的身上,往往表現出是理所當然的,甚至是天經地義的,因為在高敏感人的意識中,這正是應當如此的,而并不是特意為之的。
由于高敏感人對自己和別人的期望都太高,他們會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應該如何,才足夠好或者才能夠讓自己滿意,當無法滿足自己期待時,就會導致他們的自責或者自怨自艾。
而當這樣的期待放在親人朋友的身上時,高敏感人會不自覺而想當然地認為對方應該如何。在高敏感人的腦海中,他們想象的是,如果好友之間是真誠的關系,那么雙方就是好朋友、好姐妹,既然如此,彼此之間就應該如何如何,做出他們認為的行為舉止。
比如,高敏感的女孩子,會想當然地認為和要好的女同學結伴逛街要手挽手,因為在她的想法中,這是關系親密的正常表現,可這個女同學不這么認為就擺開了她的手。
這樣一來,高敏感的女孩往往就會心存芥蒂,可能會有點傷心,失落以及困惑,她會困擾是不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對,或者是她們的關系是不是不夠好,所以不能手挽手。可是,人家女同學只是習性使然,很簡單地不想挽手而已。
所以呢,這就很容易讓高敏感的女孩內心波動,出現內耗。因為眼前事件,和她的既有想法有所向左。
在高敏感人腦海里,那份應該如何的“絕對值”,應該是本來如此的,當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他們就會不自覺地感到困惑和苦惱。然而,這樣的“絕對值”并非應該本來如此,它是不切實際的,所以總是和實際相左。
高敏感人所認為的別人應該如此之處,都是出于他們自己的想法,而這種想法中的期望,如果一直存在與家人朋友身上,高敏感人往往也會對親友和愛人感到失望。
可這一點,往往是我們沒有意識到的。
因為種種堅毅的價值觀,導致高敏感人經常在現實生活中遭受挫折。他們沒有辦法將自己的價值理念與大家分享,因為他們能夠敏感地察覺到別人對此并不感興趣,而且其他人并不能認同于此。
而出于對自己價值觀的捍衛,他們也將不會繼續分享給不理解它們的人。他們尤其渴望那種與之心有靈犀,有著共同話語的伙伴,所以他們會傾向于靠近這樣的小伙伴。
由于高敏感無法推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調整自己對他人的期待,因此形成自己長期處于孤獨、無法理解大家的心理狀態,所以會傾向于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倘若不能和別人進行有效溝通,過往積壓的情愫就很容易形成郁結,產生更多的內耗。
身為高敏感人,盡管豐富的想法是自身性格特質所致,但我們不必把自己的“想當然”,投射于所有的人事物。而是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學會去洞察其他人的不同想法,以及客觀事實發生的背后存在著狀況。
如果,高敏感人能夠把彼此之間的不同,想象成兩個不一樣的世界,生活當成一種對未知的探索,去以另外一種角度看待“不同”,那么提取別人想法的有趣之處,就可以作為開拓思維的素材。
如此,既可以幫助我們打開理解和思考人事物更多的可能性,也能夠學會敞開自己的心,去接受更多的可能性,爭取享受更加游刃有余的親密關系。
常常,我們總以為世界如我們所看見的樣子,如我們所想象的樣子。可事實并非如此不是嗎?
在文字里獲得力量的我,希望透過文字賦力量予你?
? 所有的相遇,都因你而來??
?在這里,見你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