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王瑀老師運用“思考金三角”開設了一節常態分享課。這節課再次展現出“思考金三角”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的積極作用。“思考金三角”不僅讓這節課的教學流程環環相扣,而且帶動學生在思考與擴展中不斷提升認識與能力。
一、連環思考金三角
課堂一開始,王瑀老師就采用“思考金三角”引入。
1.啟發學生主動思考
王瑀老師從“不懂中文的外國人如何從地圖上獲得信息”的問題開始啟發思考。
2.讓思考被看見
學生們通過觀察地圖,很快發現地圖上的圖例,并做出正確回答。這個回答讓同學們本來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地圖上的圖例。
3.擴展、轉化、再應用
緊接著王瑀老師運用“圖例修改小故事”擴展同學們的認識,并引導思考“圖例修改原因,開啟下一個“思考金三角”。
從引入到設計圖例小組活動前,王瑀老師共運用了五個“思考金三角”,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從認識圖例到歸納出圖例的設計方法。
接下來的小組設計圖例與同學互相評價作品的兩個活動中,王瑀老師又運用連環“金三角”,讓學生在思考與再應用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圖例設計方法。
比如在圖例設計的思考與制作環節中,學生自覺地“再運用”上一個環節中生成的“線條簡單、凸顯特征、不易誤解”的設計方法。
比如圖例設計作品評價環節中,學生又把圖例設計方法“轉化”為圖例評價方法。
二、用信息技術聚焦學習體驗
“思考金三角”的中心是學生。王瑀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能恰到好處地運用信息技術讓學生的獲得學習體驗和培養能力。
比如引入過程中,王瑀老師運用搶權工具調動學生思考與回答的積極性,使學生注意力迅速聚焦到地圖上的“圖例”。
比如圖例設計方法的探索環節中,王瑀老師運用IRS反饋器讓學生依次猜三個圖例的含義。這個信息技術的應用過程一舉多得。
第一是讓學生思考被看見。學生通過IRS反饋自己的認識。系統又統計出全班的思考結果。而學生看到統計結果后又會有進一步的思考。
第二是便于擴展認識圖例設計方法。學生經歷圖例含義的思考后,認識到圖例的特點,進而擴展歸納出圖例設計的方法。
第三是激發出學生的探索熱情,為下一個環節的設計活動做好鋪墊。這里,老師設計難度逐漸提升的三道題。三道題的正確率果然從接近百分百降低到了百分之十左右。而同學們的好勝心卻反而被逐漸激發出來。學生的這個心理體驗過程都在王瑀老師的刻意設計之中。
三、刻意傾聽促生成
整堂課最讓人受教的是,在每個“擴展、轉化、再應用”環節中,王瑀老師都非常重視傾聽學生的感悟。這里王瑀老師常運用挑人工具,或從正確作答的同學中抽號,或從錯誤回答的同學中抽號,然后讓全體同學一起認真聽同學的分享,并給予回答同學(乃至認真傾聽同學)鼓勵性積分。這不僅讓“擴展、轉化、再應用”的生成被看見,而且有效地提升了個別乃至全班同學的思考、表達和歸納能力,讓同學們自己完成“擴展、轉化、再應用”。
繼2019信息技術培訓之后,再一次聽到王瑀老師的“思考金三角”,又有新的收獲,感謝王瑀老師的分享。
關于思考金三角,王緒溢老師很早就在簡書中做了介紹。以下就是其中的兩篇“教學,專業乎”,“關注課堂互動 提高教學質量”。
關于評課,這里與大家分享一個金楠老師曾經做過的培訓“跟著金楠老師學評課”。
感謝各位專家、老師的分享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