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學魯迅先生《記念劉和珍君》: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為十八日在段祺瑞執政府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群兩君開追悼會的那一天,我獨在禮堂外徘徊,遇見程君,前來問我道,“先生可曾為劉和珍寫了一點什么沒有?”我說“沒有”。她就正告我,“先生還是寫一點罷;劉和珍生前就很愛看先生的文章。”
今天我也有幸寫一寫這座著名的宅院。
無論是從張自忠路,還是府學胡同,或者東四十條,經常路過這座府邸,遠遠向里看去,非常別致的西洋建筑,就特別想進去參觀一番,今天終于有了機會。五一假期在家,閑來無事,與齊大哥微信一下,沒想到他正在院內,且有一個半小時的閑空,于是我十分鐘趕到。
說起這個院子,其前身的前身是明朝崇禎皇帝的岳父田畹的官邸,田貴妃相貌如何不得而知,但陳圓圓想必大家都知道,還有那個沖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據說,吳三桂與陳圓圓初次見面就是在這個宅院里,那時,這個宅院名為天春園,當時會面是多么傳奇,我想應該深深地存儲在這座宅院的記憶里,不能忘卻,不敢忘卻。
沖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開城引清兵入關,于是清朝入主。這個美麗的宅院自不會閑著。順治的兒子住過,康熙的兒子住過,雍正的兒子也住過。
1906年,中日甲午海戰失利,李鴻章叩請老佛爺在此建成陸軍部,于是兩府內的建筑全被拆除,重 新建 造了東西兩組西洋巴洛克式磚木結構二層樓房,西部為陸軍部,東部為陸軍部所屬的貴胄學堂。
這一年,北京有多處府邸改建,如東交民巷,西交民巷等。當時的環境西學東漸之風方興未艾,建筑方面也是如此。一拆一建,都不容易。拆的當然是中國傳統的建筑,建的一定是西洋樓,并且是當時西方流行的風格。拆一個王府是一個不小的工程,因為王府建筑都是真材實料。建一個王府,更是一個大工程,首先要請一位精通西方建筑的工程師,在當時,這方面的人才多為外國人,于是,在當時的王公貴族,重金之下,請一個西洋的建筑師自然不在話下。
這是一個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的較量與再平衡。在當時的環境下,堅持民族主義很不容易,于是大批社會精英直接把民族主義棄之如敝履。
于是,歷史學建把這類建筑命名為“殖民建筑”。
但這座府邸的建筑兼了兩方面,是個中西合璧的民族建筑。這個標志是建筑師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設計師。大家都知道詹天佑吧,就是那個著名的京張鐵路的修建者。他的一個親密戰友及副手叫沈琦,也是一位響當當的工程師。
這座宅院就是在沈琦的設計與監督下完成的,所以,有別于同時期的有西方人設計的“殖民建筑”,本建筑群既照顧了中國傳統建筑的格局,又展示了西洋建筑的美。具體來說,恢宏的中國傳統大門,不可或缺的影壁。一進二進三進,分界十分清楚。而作為單體建筑,從外表看,則是洋味十足的風格與裝飾。但建筑里面的布局,又是傳統的中國風格。
今天天熱,我們不由的聊到了建筑的制熱制冷。齊大哥介紹,每座建筑都有整體獨立的通風系統,通風口為可動裝置,冬暖夏涼不在話下。
一座建筑的意義不僅在于其藝術美,還在于其獨特的歷史史料價值。清朝謝幕,民國登場,到了1912年,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時,總統府和國務院設在這里。同是這一年,著名教授、書畫家、文物鑒定家、紅學家、國學大師啟功就出生在這個院子里。1919年后,靳云鵬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改為總理府。1924年段祺瑞被北洋軍閥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再改為執政府。1926年3月18日執政府門前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魯迅稱“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同年4月10日,北京發生政變。國民軍包圍了臨時執政府,段祺瑞出逃,由馮玉祥接管。“七?七事變”前這里成為宋哲元的二十九軍駐京軍部及冀察政務委員會,1937年日軍占領華北,成為日軍侵華最高行政機關。西院為日本派遣軍華北最高司令部,岡村寧次就駐扎于此。齊大哥指著一處說,這就是日軍建的水牢。
1945年抗戰勝利后,由第十一戰區長官孫連仲接管,改為戰區長官司令部,北平解放前夕成為警備司令部。解放后成為中國人民大學宿舍,原陸軍部部分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東院原海軍部部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幾個研究所使用。
文G期間,人民大學就地解散,此宅院的命運更是風雨飄搖。
2006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現在仍有人民大學的一些著名教授們居住于此,每年的教師節,中央領導都會到這里慰問。
一座三號院,一部中國近代史。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溝一渠,一風一水,甚至一個裂紋都像是記載沉重歷史的文字,幾百年的滄桑讓這座宅院如此凄美。
一個半小時,游覽了一個幾百年歷史的古跡,時間實在不夠,但即使是這短暫的游覽,已經圓了我多年的夙愿。徘徊在這幾百年的古建下,百年的血淚榮辱、鐵馬冰河、城頭變幻、勾心斗角、生死離別等如電影一般一幕幕浮現在眼前。歷史呀,感謝您留下這一座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