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i醬在某綜藝節目中關于最重要的人的排序,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她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自己,然后才是伴侶、孩子和父母。
她的話引起了節目中嘉賓們的熱烈討論,嘉賓分成了兩派,爸爸們都把孩子排在第一位,把自己排到最后一位。年輕的嘉賓則把自己或伴侶排在第一位,把父母孩子排在后面。嘉賓們的看法也代表了絕大多數人的意見,老一輩的父母,都把孩子排在第一位,年輕人則更注重自我。
01 看不慣父輩“不愛自己”
父母的很多行為讓我們看不慣,其中很多都是因為他們“沒有自我”,一切都以孩子為中心。他們沒有自己的社交活動,一天到晚圍著孩子,洗衣做飯,照顧下一代。孩子回家吃飯,餐桌頓頓像年夜飯,孩子不回家吃飯,就剩飯剩菜湊合著。孩子回家晚,他們挨餓等孩子回家,孩子加班,他們也徹夜睡不著覺。
這些行為,讓作為孩子的我們感到壓力山大,我們的忙碌,讓他們也受連累,無法有正常的生活。無數次勸說父母該吃吃,該玩玩,該睡睡,但他們依然我行我素,替我們擔心著,為我們盤算著,也虐待著自己的身體。
我們妄圖給父母洗腦,讓他們愛自己多一些,殊不知,我們在教育父母的同時,也在走著父母的老路。
02 我們充滿矛盾的“愛自己”
我非常能理解節目中年輕嘉賓的言論,他們都沒有孩子,包括papi醬,他們可以理直氣壯地把自己排在第一位,他們可以和爸爸們據理力爭,反駁他們把孩子排在第一位的“看似無私實則自私”行為。
但作為一個媽媽,我的底氣就沒有那么足了。我歷經十月懷胎和生產的苦痛,熬過數不清的夜,擔過無數次的心,才把那個50厘米長的孩子一點點養大,我很難把孩子排到最后一位。
就像《小王子》里說的,“她比你們所有的花朵合起來還要重要得多。因為我給他澆水。因為我會把她罩在玻璃罩子里面。因為我用屏風把她保護起來。因為我是為了她才殺死那些毛毛蟲的。因為是我在諦聽她傾訴哀愁,或是自夸自贊,或是有時甚至一聲不吭。因為她是我的玫瑰。”
- 我們的“自我”—被壓榨的空間
年輕父母的空間,在不斷地被壓榨,這是孩子成長過程的必經之路。
晚上和好朋友聚餐?對不起,我要去接孩子;考個CFA給自己充電吧,納尼,居然要七八千塊,還是給孩子報個興趣班;工作太雞肋了,沒辦法,好在不出差,又能養家又能顧家,忍忍吧,等孩子長大了就好了。
但當孩子真的長大了,我們還能把自己找回來嗎?
- 我們的“自我”—用錢來愛自己
即使我們也為了孩子放棄了很多,但我們也不愿意承認,我們不愛自己。于是,好好愛自己,成為很多年輕媽媽的口頭禪。為了證明愛自己,買昂貴的化妝品,去做個spa,給自己買點硬通貨,去旅行去度假,舍得為自己花錢,成了我們愛自己的方式。
在一點上,我們看起來比父輩更愛自己。
如果男女之間的愛情,是用金錢作為支撐的,我們肯定會覺得這愛是假的。那套在我們自己身上,用錢支撐的對自己的愛,能長久嗎?
自以為愛自己的我們,成為了矛盾的存在,一方面,重復著父輩的老路,以孩子為中心地生活著,另一方面,用錢給自己一顆甜棗,我是愛自己的。
03 到底是愛孩子,還是愛自己?
不管是父輩,還是成為父母的我們,都該仔細的思考一下,愛的到底是自己,還是孩子。
很多時候,愛孩子只是幌子,對大部分人來說,最愛的其實都是自己。
- 孩子是借口,沒有挑戰自我的勇氣。
對很多父母而言,為了孩子只是借口,比如那些為了孩子不離婚、不工作的,其實很多是缺乏改變自我挑戰自我的勇氣。
- 說愛孩子,就真的是愛嗎?
愛孩子,還是愛自己,誰放在第一位,上嘴唇碰碰下嘴唇,答案就出來了。但說的和做的,不一定一致。行為和結果才是最重要的。很多自以為愛孩子勝過一切的父母,所作所為卻在深深地傷害孩子。
有的父母,不知道怎么愛孩子,一手揮舞著大棒,一手捧著蜜糖,我打你是為你好,吃顆糖就不疼了;有的父母,即使心里再以孩子為驕傲,嘴里說出來的都是傷人的話語,沒有表揚,只有指責;有的父母,嘔心瀝血的安排著孩子的一切,從吃喝拉撒,到結婚生子,他們熱衷于給孩子規劃,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聽我的沒錯,不聽你就是不孝,就是不對。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這本書中,有幾句話是這樣說的,“家,是愛與溫暖的傳遞通道,也是恨與傷害的傳遞通道……父母在我們心里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有些家庭里,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有些家庭里,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
把孩子排在第一位的父母,就是真的愛孩子嗎?把自己排在第一位的人,就不愛孩子嗎?不管怎么排序,序列中的人,都是生命中最親密的人,都不是仇人。我們每個都愛,沒必要一定要搞個排名,誰排第一,誰排第二。但是,愛的主體是誰,是我們自己。所以,不管怎么排序,愛自己,都是不可或缺的。
怎樣才算愛自己呢?
04 愛自己,從為自己盤算開始
有了孩子之后,時間和精力都變得異常寶貴,我們要面臨很多的選擇。母乳還是奶粉,做職場媽媽還是全職媽媽,上公立幼兒園還是私立幼兒園,要不要買學區房,要不要報課外班,每個選擇,都是關系到孩子,關系到家庭,也關系到自己。
愛自己,從你做選擇的時候為自己盤算開始。
你可以選擇全職陪伴孩子成長,但是,你做這個選擇,不是因為孩子需要你,你為孩子犧牲了事業,而是因為你享受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你覺得,事業和孩子的成長相比,你更看重的是孩子的成長。
你可以選擇做職場媽媽,但你的選擇,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發揮更大的自我價值,而不是為了孩子的奶粉錢委曲求全,為了養家糊口才選擇的無奈之舉。
也許你會說,結果不是一樣的嗎?即使我是為自己做的選擇,也改變不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結果。的確,結果無法改變,但你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數。
為孩子,為家庭做的選擇,你會有“受害者“心態,對生活的容忍度會降低。我都已經放棄這么多,你們還對我不好。這樣的心態,即使幸福就在身邊,也難以察覺。
換個方式,為自己做選擇,會格外珍惜生活中的每一秒,我放棄工作,是因為我更喜歡陪伴孩子成長。每個人都為家庭做著自己的貢獻,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平和的心態才能體會到幸福。
愛自己,才是愛所有的人,才能愛所有的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幸福的媽媽,才能養出幸福的孩子,愛自己的媽媽,孩子也會愛自己。自己,就是10000前邊的1,而后邊的0,都是我們親近的人。只有1幸福快樂,后邊的0才變得有意義。
愛自己毫無爭議,怎么愛才是正題。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大膽的說,我最愛的人是自己,我要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