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治沙的目的是什么?周圍的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童年的小伙伴對此感到好奇,問周偉具體原因。周偉說:“我從小到大一直見證著風沙的侵蝕,它對我們的居住環境以及農作物的影響屬于破壞性的,我打算治沙,改善我們居住的環境,沒有人幫我,沒有人給我投資,這件事兒完全靠我自己。”眾人聽后,全都半信半疑。
說干就干,周偉回到老家之后,馬上與鎮里取得了聯系,一周后就簽了協議,準備治理靠近村莊的兩萬畝沙地。為了便于治沙,周偉沙地里建了一座簡易房,在那里飲食起居。
有資金,有干勁,但是缺少人手。周偉去動員村民,想讓大家與自己一起治沙,但是大家都不作出明確的回答。其實這一點并不奇怪,這些村民與風沙相伴已經幾十年了,以前曾經多次治沙,但是收效甚微。長此以往,他們早已對治沙失去了信心,他們認為集體治沙都沒能取得成功,何況你這是個人行為?
沒有別的辦法,周偉只能與老伴兒兩人開始植樹。每一個行業都有技巧,植樹也要講究學問。沙地的土質是固定不變的,變化的就是樹苗,需要二者能夠形成彼此適應才行。剛開始周偉并不明白,他引進了許多松樹苗和楊樹苗,種植后才發現有將近一半的樹苗不能成活。后來經過反復研究,多方探索,最后才發現并不是所有的樹苗都適合在沙地里生長,在選擇樹苗方面必須謹慎。經過多方探討,周偉知道了可以栽種從東北引進的樟子松,還有另外一種樹,它叫沙地柏。
沙地柏,顧名思義,這是一種天然生長在沙地的灌木,它是沙地的克星,人稱“綠色衛士。”作為沙地的克星,沙地柏不僅抗旱耐貧瘠而且牲口對它望而卻步,所以它很少遭到破壞。沙地柏渾身都是寶,可以把它開發出香皂、熏香等產品。
確定了目標之后,周偉又開始啟動這個新項目,改為種植沙地柏之后,效果確實好,數木成活率將近九成。周偉一見,心中大喜,馬上與村里再次簽署協議,把沙地面積追加到十萬畝。盡管自己有雄心大志,但是他在實際種樹的過程中卻是非常的不容易。他常年不能離開大漠,基本上每一天都與沙地共成長。從那時候起,他春天種樹,夏天修剪,秋天補栽,冬天防火。他用自己的雙腳不斷地丈量著這片沙地,從未干過農活的周偉,此時雙手布滿了老繭,指甲縫里滿是泥土。
身體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里更累。建完簡易房之后,需要用沙袋固定流動的沙丘,防止沙丘淹沒房屋,然后去各地考察,詳細比較,最后才能出錢分批買樹苗。栽種樹苗后還需要澆水,確保其成活率。這屬于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工程,隱形消費特別多。總體來說有兩方面開銷很大,那就是:這也用錢,那也用錢!
栽下兩批樹苗之后,周偉簡單地計算了一下,已經花費了近百萬元。如此下去,千萬資金只能解燃眉之急,后期的費用肯定會捉襟見肘。在此期間,一位具有多年治沙經驗的老人告訴周偉,在沙地植樹造林的成本很高,拋開隱形成本不算,單說直接投資這一塊,那么多的沙地,千萬資金遠遠不足。
在栽種防沙林的同時必須同時栽種經濟林,兩者互相影響,這樣才可以繼續運營,不然的話就算家有金礦都不行。這是經驗之談,因為以前治沙失敗的案例不勝枚舉。有人出了這樣的主意:資金不足的話,可以向當地有關部門申請。換句話說,那就是要求有關部門提供植樹補貼。但是經過了解后得知,這種補貼是有條件的,首先需要植樹而且是要達到一定的面積,成活率要求達到80%以上,然后才可以提出申請,有關部門按一定的比例提供補貼,并不是說想種樹就可以拿到補貼錢。
望著無邊無際的沙漠,數著手里厚厚的費用收據,周偉那飽經風霜的臉上現出了愁容。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