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要自律的人很多,可堅持自律的人很少,就像爬一座險峻的高山,越臨近山頂,能夠咬牙堅持往前走的人越少,分享給大家幾點如何成為高度自律的人。
也希望在新的一年中,每個人都能變得更好。
1、養成良好習慣
高度自律的人生,是一種極其美妙的體驗,每天入睡前,想起今天該做的事情都已經完成,會特別有成就感,不必像很多無法管理時間的人一樣,充滿愧疚的熬夜工作,明天又繼續散漫,形成惡性循環。越是自律的人越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才不會把時間和精力白白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而是真的把碎片化時間都利用起來成長自己。
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做到自律?
讓我們來看看你的一天吧:在即將遲到的前一刻起床,匆忙洗漱,睡眼朦朧擠上公交,左手提公文包,右手捏著煎餅或面包。
你像一條沙丁魚,被命運裝進密封的罐頭里,和成千上萬的人一樣,被傳送帶運往相同的目的地。
而城市的另一邊,當你還在熟睡時,早已有人起床晨跑,日復一日,他們將你遠遠甩在身后。
不自律的人,正在一點點摧毀自己的人生。
我們活在紛擾的時代里,很多人被推到熙熙攘攘的洪流中,被迫往前走。但是為什么不選擇跑到前面去?
我們創造出工具,卻反被工具支配人生。在這樣的環境下,自律顯得難能可貴,當周圍的人動輒開黑,你可以靜下心來看完一本書嗎?
答案是肯定的,高度自律的背后,其實只有兩個字:習慣。
很多人對自律有一種刻板印象,那就是自律幾乎等同于痛苦。
放棄夏天待在空調房里吃零食看劇,去跑步是一種痛苦;放棄每天下班回家玩王者,而去學習專業知識也是一種痛苦;放棄美味的夜市燒烤,每天喝胡蘿卜汁、吃蔬菜更是一種痛苦。
在通往自律的路上,好像設置了重重關卡,每一條都是莫大的挑戰。你無法控制飲食,無法堅持運動,無法每周學習,所以你無法掌控你的生活。
但那些做到了自律的人,他們難道有什么異于常人的地方?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基本歸因錯誤」概念。
基本歸因錯誤,是指人在描述和解釋社會行為的原因時,具有高估個人或內因作用而低估情景作用的普遍傾向。
所以很多人會把自己無法自律的原因歸結于,別人自控力好,想要做的事情太難,自己比較懶惰,沒有時間等等。
其實不是。因為我們的潛意識里把自律看作了一件痛苦的事,所以在執行起來,才會困難重重。歸根結底,不自律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你還沒有養成習慣。
很多人說某件事我每天都做了,但還是不能養成習慣,那就是沒有遵循時間法則。
按時做事,會讓身體形成一套反應機制,從而引導你的潛意識往想要的地方流動。
比如我堅持每天9點看30頁書,然后睡覺。有一次去在外面有點晚,沒回到住所,到了這個點就坐立難安,渾身不自在。
養成好習慣之后,你離高度自律的人生,也就不遠了。
2、找到內心驅動力
人們的一言一行,實際上總有內心信念的支持。
1.每個人都是高度自律的人:無非是想要的自律,還是不想要的自律
有人說自律是一種習慣,可是,不自律隨性灑脫隨性所欲的生活、工作方式,難道不也是一種習慣!
只是內心所支持的信念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行為選擇。
倘若你認為,人生苦短當需及時行樂,那么對待自己隨性也就不難以想象了。
2.自律的最高境界:不渴求而自然行
但是,你若有一個堅定要追求的,無論是錢色財權,還是什么世俗高尚。試想一下,若這個目標是你想起來就心血澎湃的,做起來又無比興奮知足的,你會不時常掛念在心頭的話反而是覺得奇怪了。
這種表現出來的行動力,就是人們說自律!對當事人而言哪來的自律,哪來的要求規定、習慣,因為一字“喜歡”,所有的舉動都在里面了。
若是為了某個自己長久渴求的目標,自己付出的一切言行舉止,在自己看來都是一種充滿幸福的行動力,因為任何一刻的提醒、堅持,都會讓自己更接近目標。
在這種情況下,自己感受到的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很費力”,更不會有那種“痛苦”,而恰恰相反,自己內心會感受到充實。
3.真正的自律,就是找出真正心動的理由
若想讓自己對某一件事高度自律,不如找出自己內心真正渴望做這件事的理由與意義。高度的自律,一定是發自內心渴望自己可以做的更多、更好、更盡力,因為自律不是目的,做的方向是讓自己心潮澎湃的志之所在,做的過程也是對每一個細小進步的獎賞。
做,是幸福的;逃避,才是折磨!
日月星辰的變換,風雨晴陰的流轉,都抵不過自己心無旁騖的專注,自律,哪來的律呢?只是自己一廂情愿的飛蛾撲火般的英勇與果斷的行動。
4.強迫的自律,往往是不果而終
如果讓自己非得以自律的方式,來完成一件事情,請做好一個準備——隨時你都會放棄它!
自律,從來都是內心缺乏方向,行動欠缺動力的一個說辭。
若在強迫下被動執著,約束消失之片刻,就是自己回歸自然舉動的瞬間。連接起來就是一個隨性所謂的舉動,自律何在?若在也必是更加痛苦。
不如,尋找出真正的心之所動,做自然而然的行動派,幸福而充足,自然而內部驅動,自律,只是一個別人對你在外行為的一個標榜。
而行為,是因為真的喜歡,習慣也不過是一個天天在做喜歡事情的一個解釋。
3、建議目標和信心
平時,大家肯定都會或多或少有這方面的困惑。明明說好了一定要在11點前睡覺,結果刷手機刷到了凌晨一點,明明說好要幾點開始學習,說好要幾點之前做完某件事情,但是你總會以各種理由拖延。最后事情沒辦好,自己還累的不行。
所以學會自律可以大大提高我們做事的效率。那我們具體該如何做呢?
1.首先給自己定個目標
不要覺得目標沒有用,你只有知道你自己需要干啥,你才有動力,想到什么做什么,很容易浪費時間,效率也不高。列個清單,一目了然。也不要樹立什么難度太大的目標。就從簡單的事情開始,自己能完成的。如果樹立個很長遠的目標,就很容易中途而廢。
比如,你最近想減肥。你就給自己規定個目標。每天做十分鐘的健身操。每天堅持。然后慢慢再加大難度。或者是規定自己不能吃油炸食品,不吃垃圾食品。這些都是比較簡單的事情。但是長此以往地堅持,你就會慢慢變得自律。
2. 找志同道合的人
一個人堅持做某件事情,可能總是會因為懶或者其他事情不能堅持下來。但是如果是兩個人一起就會起到一定的監督和鼓勵的作用。就好像有些大學生在準備考研的時候會找一個共同學習的研友一樣。
彼此可以相互督促,幾點起床,幾點去學習,不許玩手機,還能彼此分享學習資料。當覺得沒有動力的時候還能相互鼓勵一下。自己不想學習了,看到自己研友那么認真,自己也不好意偷懶了。這樣的話,彼此就能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3. 經常自我暗示,激勵自己
有些事情堅持一段時間后就總是容易懈怠,所以我們必須經常給自己心理暗示,問問自己當初為什么要堅持這些事情,自己完成了多少,是否達到了自己的目標。也可以經常看些勵志的文章或者是演講,看看別人為什么能成功。
也可以找一些比自己優秀的人作為自己的榜樣,或者是用別人的成功來刺激自己。就好像有很多人減肥的時候會把把自己的手機屏幕設置成某個明星的照片。看看別人再看看自己,就有減肥的動力了。
越自律,越有話語權,身體和人生都是如此。
自律絕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看出成效的。一定要長期堅持某件事情。
很多良好的習慣就是在自律下養成的。當一年兩年,甚至十年二十年,你就會發現你的自律一定給你帶來了很大的變化。自律的人和不自律的人,終將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有句話說得好:其實這世界上有公平,越是自律的人,越是容易收獲成功;越是懶散的人,越是容易收獲不幸。
這幾年,彭于晏的演藝事業如日中天。
有顏值,有身材,有演技,還很謙遜,很敬業,很努力,這都令人圈粉無數。
而彭于晏今天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他拼命換來的。
我們都知道,彭于晏出生于普通家庭,從小就是一個胖墩,還患有哮喘。
最后經過鍛煉,從一個80公斤的小胖子,到如今擁有八塊腹肌的型男。很多網友都表示,看完彭于晏的童年照,我相信原來人生真是可以逆襲的。
但是彭于晏的逆襲之路,如果沒有極致到殘忍的自律和玩命的努力支撐,是很難走下去的。
彭于晏曾說:“我沒有才華,所以用命去拼,我不怕苦,就怕學不到東西。”
2005年拍《海豚愛上貓》,為了演好角色,專門學習了海豚訓練,還獲得了海豚訓練
資格證;
2007年拍《我在墾丁天氣晴》,為了扮演沖浪高手的角色,他找教練學習沖浪,最后本色出演;
2009拍《聽說》,因為要扮演聾啞人,他甚至學會了手語;
2010年拍《翻滾吧!阿信》,他苦練了八個月,每天吃清水煮菜保持身材,每天10個小時以上的體操練習;
2013年拍《激戰》,他每天和輪胎鐵鏈打交道,終于練成6%體脂率的完美身材,還解鎖綜合格斗,無所不能;
2015年拍《湄公河行動》,他學會了泰語、緬甸語、射擊,參加了泰國皇家御用保安的特訓;
……
此后,彭于晏每拍一部戲,就學會一項技能。
導演姜文在某系訪談中說到:“彭于晏不是一般人,他的自律性非常強,這樣的身體,比古希臘的雕塑還漂亮。”
拿命去拼的背后,是強大的自律和意志力在支撐。
自律和拼命努力,足可以成就一個人,讓其灰暗的世界變得五彩斑斕。
不是成功者才會自律,而是自律幫助他們取得了成功,并且始終屹立不倒。
生而為人,總不能一直停步不前甚至墮落退后,我們要往前走,才可能遇見更美好的自己,而那一定是自律、努力的你。
學會自律,是幫助我們走向更好人生的關鍵。
所以,對現在的自己嚴格一點,當自律變成一種習慣,未來的你會感謝現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