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一篇題為《估值175億的旅游獨角獸,竟是一座僵尸和水軍構成的鬼城?》的文章在網絡上刷屏,一時間讓事件主角馬蜂窩成為輿論焦點。雖說,馬蜂窩也迅速在官方微博上發布澄清聲明,可是好像并沒有減少大眾對它的質疑聲。
當下OTA平臺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在頭部平臺的優勢地位逐漸凸顯的前提下,馬蜂窩的生存空間也變得越來越艱難。這次爆出大規模的數據造假對于馬蜂窩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可以預見的是這波輿論危機很有可能影響它未來的融資跟估值等。
互聯網平臺數據造假這并不是新鮮事,不少平臺都會用龐大的數據來作為它們講故事、對外宣傳平臺影響力的好素材。可以說這幾乎算是互聯網行業慣用的伎倆,但是為何這次馬蜂窩的數據造假會對它有這么大的負面影響?對于馬蜂窩來說,在現在大眾對于它的聲明不認可的前提下,后續它該如何提升平臺的信譽跟形象?
?
馬蜂窩數據造假水分太高引發輿論危機?數據造假算是互聯網平臺的慣用法則
?
據這次爆出馬蜂窩數據造假的數據機構稱,他們并非是故意針對馬蜂窩下手,發現馬蜂窩造假純屬偶然,本意是訓練自家的數據模型,只是沒想到這個無心之舉竟然將馬蜂窩數據造假的操作掀了個底朝天。
根據他們的爆料文章來看,直指馬蜂窩2100萬的“真實點評”中有1800萬條數據是通過機器人從點評和攜程等競爭對手那里抄過來的,并宣稱以“一字不落”才算抄襲的標準,發現了7454個抄襲賬號,合計抄襲572萬條餐飲點評,1221萬條酒店點評。除了這些數據抄襲之外,馬蜂窩平臺周末的活躍性跟大眾點評、攜程相比也是一改反常,馬蜂窩的周末點評數反而下跌。
?
? ? ? ? ? ? ? ? ? ? ? ? ?
由于馬蜂窩這次爆出數據造假的丑聞,恰好是數據機構發現的,他們幾乎是找到了馬蜂窩數據造假的各種有理有據證明。在既不是用戶又不是競爭對手爆出的前提下,被數據平臺挖出來的反而更加讓大眾確信馬蜂窩數據造假的真實性。
處于輿論漩渦的馬蜂窩為了自證清白,也快速在官方微博發出聲明澄清數據造假的質疑。雖說聲明都是澄清涉嫌虛假點評的賬號數量在整體用戶占得比重微乎其微,還對涉嫌造假的賬號進行了清理,同時表態自媒體文章所述的馬蜂窩用戶數量、與事實和第三方機構數據都嚴重不符。
這種做法確實是眾多平臺對于輿論通用的,但是后續數據機構拿出了其他的證據來證明馬蜂窩點評數據的虛假,可以看出,馬蜂窩發聲明平息輿論的做法并沒有起作用,反而讓自身處境更加危險。
如果站在客觀的角度來看,其實數據造假并不是馬蜂窩這個平臺獨有的操作,之前也有攜程、美團、途牛等都有爆出數據造假的風波,但它們受到的輿論危機卻沒有馬蜂窩這次這么嚴重,估計還是在于馬蜂窩數據造假與真實數據差距太大,水分太高才會引發輿論的抨擊。
對于眾多互聯網平臺來說,數據造假確實是一把雙刃劍,一旦被爆出來平臺要承受的負面影響不小,對于馬蜂窩來說這次它會受哪些影響呢?
?
馬蜂窩數據造假背后還是跟利益掛鉤?就算洗白澄清后續的負面影響仍難根除
雖說被吐槽的旅游app不少,但馬蜂窩最近的幾個月的被曝光的次數實在有點頻繁。從定錯酒店,到無法入住再到定錯房型以及最近的數據造假風波等,都增加了馬蜂窩的負面形象。作為一家靠用戶游記發展的平臺,馬蜂窩的平臺影響力逐漸大不如往前,目前平臺發展到底面臨哪些困境?這是不是也是造成它鋌而走險去操作數據造假這么大的風險的原因?
不得不說馬蜂窩的商業模式的價值有限,平臺現在有三大致命限制,這也讓它注定成為不了與OTA相匹配或者競爭的企業。
其一:平臺的總量可以,單體量不行。雖說馬蜂窩這個平臺還是有一定規模,但是各個單體量卻不夠突出。人都有地域限制比如全國有幾千萬,但是分配到每個省市,總量占旅游行業份額相對較少,難以養活相對應的服務配套人員,從整體限制了自身發展。
第二:平臺的營收業務與其他競爭對手有沖突。目前馬蜂窩把門票,機票等作為營收來源,這恰恰又和大型在線旅游電商如攜程,途牛等主營業務沖突。要想從這些頭部平臺上搶到業務本身不易,所以馬蜂窩也很難在營收收入上有巨大的突破
第三:平臺內容創作的亮點是自由行,但畢竟體量有限。雖說游人分享的攻略、游記、內容等確實能吸引用戶,但畢竟創作也有限。剛開始游人都對馬蜂窩的補貼上心,但是隨著補貼力度下降,游人的分享也隨之下降。因此,好的分享,攻略,等更限,內容的缺失對于馬蜂窩的主要業務來說是致命的。
第四,馬蜂窩跟其他OTA平臺的差距越來越大,市場份額進一步減少。根據在艾瑞上查到的數據來看,馬蜂窩跟前三者存在的差距并不下。攜程系、飛豬、美團三足鼎立,這幾個平臺通過以往自身的運營,在之前階段,獲取了比較大的份額。同時各自背靠騰訊、阿里這兩個巨頭,相對于馬蜂窩它們的融資規模自然更占上風。
從上面這幾點可以看出,馬蜂窩現在的發展確實面臨不小的難題,擺在它面前最大的問題就在于盈利跟融資這兩方面,畢竟只有平臺有足夠的資金才能讓它后續擴大規模,以及利用補貼來吸引更多客戶。這次馬蜂窩爆出數據造假的風波,估計還是跟平臺現在的處境有關。
其一,平臺上數據的體量跟豐富性有可能誘導用戶消費。近年來,馬蜂窩為了增加營收也開展了電商直銷業務,在APP上線了酒店、旅行商城頻道,直接提供機票購買、旅游線路、酒店預訂等消費路徑。在當前的消費場景下,消費者習慣在下單前閱讀真實點評作為消費參考。
其二,馬蜂窩急需在下一輪融資融到更多資金,好看的數據自然是融資最有利的武器。在資本寒冬下,各方想要融到更多資金本身就不易。數據直接影響到馬蜂窩的融資規模,為了給投資人講一個好的故事,花言巧語都比不上數據更有說服力,馬蜂窩的數據造假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拉高交易量或美化數據量。
對于馬蜂窩來說,目前發的聲明難以洗清它數據造假的嫌疑,后續肯定會影響它未來的融資計劃。一方面是由于馬蜂窩本是靠做用戶游記起家的,平臺上的點評、攻略都是它的核心資產,也是它最大的護城河,更是它估值的重要依據。另外一方面,數據造假規模達到它的平臺的85%的比重,勢必會影響它后續的融資規模。
有媒體報道,若馬蜂窩數據造假質疑最終被坐實,估值或將從175億元降至20多億元。這對于馬蜂窩來說付出這樣的代價確實不小,未來如何提升平臺的信譽,最大化的降低在大眾眼里的負面影響也變得格外重要。
?
互聯網平臺數據造假并非馬蜂窩獨此一家?行業通病的前提下各平臺更要引以為鑒
雖說這次馬蜂窩爆出數據造假事件成為眾矢之的,但竟然敢這么大規模的數據造假也說明馬蜂窩平臺確實存在不少的問題。雖說它并不是第一家有這種操作的平臺,但是這次受到這么大的輿論危機,應該還是給馬蜂窩敲了一個警鐘
對于眾多互聯網平臺來說,平臺積累的龐大用戶數據確實是它們賴以生存的核心要素,但有時候用戶數據的真實性確實存在水分,為了讓自家平臺上的數據更加有說服力,一些數據機構也成為了它們的間接幫手。之前國內就爆出過不少知名的數據研究機構幫助互聯網平臺造假的新聞。
比如爆出的艾瑞咨詢的數據造假問題,它連續出了好幾篇關于咨詢類app的數據研究報告,其中顯示今日頭條的DAU只有967萬,不僅不到騰訊新聞的一半,甚至就連鳳凰網旗下的一點資訊也比不上。然而根據其他第三方數據報告顯示,當時的今日頭條DAU基本都在3000萬以上。除了艾瑞之外,其他幾家知名的數據研究機構也曾被質疑數據造假,比如說易觀智庫就曾深陷數據造假旋渦,這也算是整個數據研究行業的通病。
坦白的說,數據造假并非馬蜂窩獨此一家,OTA眾多平臺的數據都并非百分百真實,雖說是整個互聯網行業的通病,但馬蜂窩自身操作太過分也并不能怪爆出來的數據機構。對于馬蜂窩來說與其繼續找各種借口自圓其說,還不如擺正好態度,以這次的數據造假來恥,專心做好平臺不搞虛假的才是正事。對于其他平臺來說,弄虛作假遲早會被發現,把心思放在如何做好產品、做好服務用戶身上才是最關鍵的。
?
凌晨六點:文|凌晨六點,游戲工作室(http://youxisenlin.com/)作者,多家科技媒體專欄作家,TMT行業自由撰稿人 微信聯系:siquan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