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夜幕降臨,大地褪去色彩,天空是月亮和星辰的舞臺。黑夜遮蓋了塵世的喧嘩與躁動,月華普照,洗盡鉛華,整個世界籠罩在空靈的意境里,真是大美無言!人們發現了月的美,自古以來,就喜歡用它比喻美好的事物。楚國宋玉在《神女賦》中描述夢中的神女,曰:其始來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進也,皎若明月舒其光。明月意象,在古詩文里俯拾皆是。
明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我認為,一般而言,主要有兩種。第一,月有陰晴圓缺的變化,圓月象征團圓,反襯了作者的孤寂,表達了相思之情。第二,月亮象征永恒,作者用月亮的永恒反襯人生的短暫,發出年華易逝、報國無門的慨嘆!
水調歌頭
北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的詞以豪放豁達著稱,實際上,蘇軾的內心充滿了矛盾與無奈,包括政治失意和對人生短暫的感慨。縱觀他的其他作品,可見一斑:“寄浮游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赤壁賦》),“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
《水調歌頭》的小序是: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這是對本詞的簡要說明。本詞作于密州、1076年中秋,因與王安石變法政見不和,彼時,蘇軾已經自請出京五年,且與弟子由分離多年,中秋之夜,望見天上明月,不禁對其舉杯,發出這樣的慨嘆:
明月啊!你從什么時候就開始出現了啊?不知天上的宮闕,此時已經是何年何月了!
明月的永恒,不禁讓詩人想到人生的短暫!蘇軾一生,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卻報國無門,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他常常在文末用一種看似豪放與灑脫的心態調轉筆鋒、聊以自慰。末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實則是蘇軾用精神解救的方法自我安慰,這不是真正的豁達與豪放,而是一種無奈!因為無法改變客觀環境,所以只能改變主觀心境。
用明月的永恒反襯人生短暫的,另如唐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明月作為意象的另一個重要意圖,是用圓月反襯孤獨,遙寄相思。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無論是明月寄相思,還是以永恒襯短暫,中秋寫月總是悲涼的。
中秋節,位于秋分前后,秋分是秋季中間那一天。秋分開始,中國南方才真正進入秋季,涼意漸生,萬物開始蕭條,給人以凄涼之感,很容易使人觸景生情。
再者,古代文人歷來就有悲秋的傳統。這從楚辭《九辯》就開始了。“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九辯》確立了古代文人悲秋的主題。此后,悲秋的詩文層出不窮:“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漢武帝劉徹《秋風辭》);“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曹操《觀滄海》);“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杜甫《詠懷古跡》)……
月的意象,總是美的。悲涼也是美的!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