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島上書店》這本書買了很久,最近才一口氣把它看完。這本書號稱是“全球現(xiàn)象級暢銷書”,在亞馬遜、當當、京東曾經連續(xù)很多周占據了新書榜單中第一的位置,也曾在微博、微信等各大主流媒體強勢刷屏,直到今天,還能在當當網圖書暢銷版的首頁找到它的身影。
當初買這本書,除了沖著它的名氣去,還因為腰封上的那句“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艱難的那一年,將人生變得美好而遼闊”。溫暖治愈系的書太多,但若真是經典,我是一定要看看的。
我看書有個習慣,如果是小說,從不跳到最后提前看故事結局的,預先知曉了謎底,便失去了思考和想象這個過程的趣味和意義。好奇心有時就像一塊有魔力的磁鐵,吸引著你的雙手一頁一頁地翻閱下去。
作者的簡介也是必先了解的。一本書的問世,尤其是好書,傾注了作者諸多的心血,也往往跟作者自身的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像是煲一鍋好湯,需要慢慢熬煮,用心烹調,食材固然重要,但區(qū)分大廚和業(yè)余的最關鍵之處是手里拿捏的分寸。
這本書的作者,是畢業(yè)于哈佛大學英美文學系的美國作家、電影劇本編劇Gabrielle
Zevin,她深愛閱讀與創(chuàng)作,14歲便獲得報社樂評人一職,一直以來,她對書、書店以及愛書人的未來,充滿了見解。
無疑,這是一部匠人之作,書中主人公A.J.Fikry對書的挑剔與熱愛也是作者內心的一個縮影。每個章節(jié)開篇都以一本小說的書名做引子,更是透露了作者非常豐富的閱讀量。
02
這是一個關于愛和救贖的故事。它以書和書店為載體來體現(xiàn),人物之間的關系也由書串聯(lián)在一起。
AJ,是艾麗絲島唯一一家書店的老板,妻子意外去世后的一年,是AJ最艱難的一年,本就不愛說話不喜熱鬧的他變得更加孤僻,無心經營,喝酒買醉,吃冷凍食品對付著日常,更為雪上加霜的,是他打算拿來換筆退休金的價值不菲的收藏珍本《貼木兒》也不翼而飛了。
某天突然出現(xiàn)在書店的兩歲小女孩瑪雅,意外闖入了AJ渾渾噩噩的生活。愛和救贖,從他不忍將其送往寄養(yǎng)家庭而決定收養(yǎng)這個被遺棄的孩子開始。
與其說是AJ救贖了瑪雅,倒不如說是瑪雅救贖了AJ。 從收養(yǎng)瑪雅的第一天起,那個眾人眼中“勢利、冷漠”的鰥夫,逐漸成了一個有擔當有責任心的溫情奶爸。
他驚人的變化,甚至成了這座島上熱議的新聞。而這一切,都歸功于這個“從天而降”的小天使——瑪雅,她儼然成了AJ黑暗生活里的一盞明燈,帶給他希望和溫暖之光。
而“獲救”的瑪雅,得益于書店的成長環(huán)境,從搖搖晃晃走路以來,她的早晨便從“早上好,雜志!早上好,書簽!早上好,書本!早上好,書店!”開始,盡情地暢游在書海里:“她研究那些畫,盡量用它們編出故事。這工作挺累人,但即使才三歲,她就了解了一些比喻。例如,繪本里的動物并不總是動物,它們有時代表父母和孩子……”,“如果沒人來打岔,她一個上午能看七本書”
……
日復一日, 年復一年, 瑪雅在AJ的鼓勵下創(chuàng)作的短片小說《海灘一日》---獲得了艾蘭縣中學短片小說競賽的第三名。 這是對愛讀書的瑪雅最好的鼓勵,也是對AJ這個養(yǎng)父最好的慰藉。
更實現(xiàn)了瑪雅的媽媽輕生前的愿望“我想讓她長大后愛讀書,想讓她在一個有書本的地方長大”。
也許,在同樣愛看書的媽媽眼里,一個有書本的地方,必然是有愛的地方,愛書的人,也必定熱愛生活。她希望自己的女兒愛讀書,能在一個有愛的環(huán)境中成長,所以,她才會在自己走投無路時選擇將瑪雅放在了書店。
將孩子遺棄在書店,而不是三明治店、玩具店,恐怕是這位媽媽給孩子做的最明智的選擇了。
03
我們讀書,因為我們孤單,我們讀書,然后不孤單。因為書店,AJ結識了出版社女業(yè)務員阿米莉婭,對生活重新燃起希望的他,有意識地打開了那本《遲暮花開》,與此同時也無意識地翻開了他人生第二春的篇章。因書結緣的倆人最終修成了正果,成了彼此的知心人。
對于愛讀書的人,最美好的愛情莫過于此:“我讀一本書時,我想讓你也同時讀。我想知道你對這本書有什么看法
,我想讓你成為我的。我可以向你保證有書 、有交流 ,還有我的全心全意”。
書的結尾,AJ得絕癥離開了人世,在他的葬禮上,小島書店的去向成了每個人腦中出現(xiàn)的問題,人們對書店的感情,其實早已超過了AJ的想像。警長蘭比亞斯甚至認為書店老板的離開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在他看來,“沒有書店的地方算不上是個地方”,于是他和伊斯梅決定接手書店,讓它繼續(xù)下去。
書店,除了是島上一道獨特的風景外,更是島上居民生活的一部分,而書,早已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大家,燃起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誠如阿米莉婭所說,書店,是個神圣的,最接近教堂的地方。
我說,書,是如上帝般的一束光,穿透迷霧,照亮孤寂的心靈,讓他們與愛同行。
書和愛書的人,拯救了一個悲傷孤獨的人,而被救贖的他,也慢慢影響了更多的人。
而這,也是我讀完此書感觸最深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