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寫下這個標題的時候,我就在思考如何給您講講這個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東西。
我懇求你,親愛的讀者,看這篇小文之前請不要吃或喝東西。因為接下來的內容,你可能會笑,或者很驚訝。
家在農村。小時候,村里有各式各樣的廁所,不過大多是茅廁,就是傳說中的茅坑。
什么樣呢?
老舊的幾根木棍只起來搭上頂,下面挖坑放置一個小罐子就成了廁所。條件稍微好一點的還會給你鋪個腳蹬的地方。那時候茅廁頂還很少用瓦,就用那種石棉瓦代替。石棉瓦是波形的門板大小的東西,不漏水,但邊緣或破損處很扎手,看不見拔不出來的疼。
我們家自我爺爺奶奶算起人口比較多,爺爺蹲廁所要吸上顆煙,慢慢蹲,直到茅坑里煙霧繚繞。我那時候還小,不明所以,看到煙霧從廁所出來,朝家人大呼“滅火呀!”,還被他們嘲笑一通。
后來,我媽媽實在受不了爺爺霸占廁所的時間之長,我們家就蓋了廁所。泥巴活磚作墻,留好了通風口,前后隔開,屋頂笘上瓦。最主要是水泥地的,我爸爸一遍遍用泥瓦刀抹平的地面,還讓我親自蹲蹲看合適不合適。新廁所蓋好啦,別提有多開心了。
那時候,我家里有一本《傳家寶》,后面有豎排版的《朱子治家格言》:“清晨即起,灑掃庭除需內外整潔……”我于是每天早上抱著主體部分與我相當的大掃帚掃落葉,鄰居們天天夸我勤快。
不過更勤快的是我媽,連廁所都打掃得干干凈凈。
有一次,同學來我家玩,說你們家廁所真干凈,我甚至覺得臉上有光。
而他們家的廁所是什么樣的呢?
有人家沒廁所,方便的時候找糞堆。那時候農村家家攢糞堆,雞鴨鵝狗的有機肥,然后上到田地里去作為貢獻給西瓜等等作物的養分。
或者,在集鎮上的同學,家里沒有蓋廁所的地兒,很多家人用一個廁所,還很小,分開男女,在小路邊上。我都好奇她從小到大都不上大號的嗎?
有人家,簡陋到無法簡陋的廁所,下雨天都沒法去,露天的。淋雨不說,下雨天,小茅坑就滿了。有一次去一個同學家,她家的廁所竟然是一口大缸,鑲嵌在地上,就著屋邊兒一塊布簾子遮住。我上她家的廁所,不敢往后去,生怕掉進大缸里!
還有一次,在淮北,見過一家奶奶超級簡陋的廁所。土墻,露天,兩塊腳蹬在平地上,就這些。我和同學進去廁所里,她大呼“這是我見過最高級的廁所了!”我進去看,兩個人笑翻。
想想以前,在上個世紀,或許生活水平不高,廁所也不好用吧?不然為何勞動改造,或是懲罰別人就讓人家打掃廁所呢?
但令人欣慰的是,我還記得童年時一則大概這樣的新聞:小孩子失足掉進露天糞池,女護士救起后洗干凈送回。
我個人覺得,這樣的才叫“最美”。換做是你,你愿意嗎?
不過這樣的事兒后來就少了,因為我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起,廁所已經是前后分家的了。前面只上廁所,挑糞水只需從后面過。
小學的時候,還要輪流掃廁所,值日。但那時想來最搞笑的,莫過于“把”廁所了。
這個“把”有霸占的意思,也有把著不讓別人靠近的意思。女廁所有只有五個蹲位,一下課,我們就沖到廁所里,跑得快的兩個人就分別邁開腿,橫跨兩個蹲位,那剩下的一個呢?
其中一個小伙伴,伸出一側胳膊在上方橫貫著!
那有人就要問了:為啥要“把”廁所?還不是因為不夠用嘛。
“把”來的廁所,遲早自己只能用一個,而且大家同學好友,看見誰來就給誰了。現在想來覺得根本沒有必要,可那時候卻樂此不疲。
后來廁所也有了翻新。十年前,我們那里實行什么廁所計劃,給每家修新廁所。獨特之處就是里面實際是挖地放兩只大桶,一人高差不多,用連通器的原理,一個滿了到另一個里面去,叫做化糞桶。雖然干凈很多,但因為不實用,多數家庭都棄之不用了。
這次回家,見到村里很多更高級的化糞桶,為了環保,還有補助。
智人把未安裝的兩半綁在一起,加上木板,便成了小船。
后來,高級點的,已經用了現代化的馬桶;低一點的,也用了沼氣池;再不濟,就是解放前那種了。
我們家就改了沼氣池的,很大的工程。挖了兩個巨大的坑,還有幾個通口,或收渣,或進肥,各有用處。
我第一次見過沼氣池是在舅爺家。他家養豬,肥料產生的沼氣夠日常做飯用,真好。可當我們家也這樣用的時候,不知道什么原因,沼氣太多了甚至溢出來。爺爺就燒很多開水讓鄰居們來灌。后來可能是因為奶奶往廁所里倒了有農藥的洗菜水或者洗衣粉水,就沒氣兒了。
至于挑糞水,學校好像是有雇專人工作的,直到我上高中之前都是這樣。
我曾經聽過我的奇葩室友講過她老爸的一個駭人聽聞的故事——
她老爸總是做些散工,近似無業游民,賺錢的方法很多,有一種便是撈錢——
拿一根長棍子在一端幫上磁鐵,往糞池里一攪,硬幣們就這么來了。然后直接跑到水池里沖干凈,晾干。誰在乎你使用的錢是從哪兒來的!有錢就行!
我室友知道后自己也惡心了很久,從此拒絕他老爸的硬幣。
我們離開初中母校以后,廁所都改了自動沖水的,明亮的白地板還帶有隔板每個人分開的廁所,就少了很多勞動力。可天冷的時候連水龍頭都凍住了也不能沖水。
我上高中那會兒,在縣里面一個鄉鎮的寄宿制學校,三千多人,小學,初中高中一體化,廁所擁擠不堪。
具體說來有兩樣:擁擠和尷尬。
擁擠體現在一到課間十分鐘,半間教室不到的廁所水泄不通。是那種并排面對著的蹲位,也沒有側面隔板。一個人褲子沒提好,另一個已經準備上來了。這也沒啥,就是上大號特別尷尬,我因此一年都沒有習慣得了。
尷尬還體現在另一個新廁所,只有砌好蹲位的水道緊挨著房子的墻角。沒有隔板,上廁所的時候要么離得很遠(人這么多根本不可能),要么就是大家分別面對面,背對背,不然你總不能看別人屁股吧?大家都尷尬……(黑暗的回憶)
2011年,我和表哥家人一起去了外地,高速路上,見過很多服務區的廁所,洗手池有按壓式的,旋鈕式的,還有感應式的。廁所沖水也不外乎是,腳踩的,手按的,感應的。就連廁所的標牌也有各式各樣的,搞笑又有區別作用。
不過覺得還是這樣的好,醒目又含蓄。
真心覺得,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地方越在乎廁所的質量。
在外灘黃浦江邊,有固定的沖水廁所,還有那種可移動的干凈廁所,在南翔古漪園里有好多個廁所。在南京火車站廣場也有那種男女通用的廁所……
有一次去濟南,從火車站出來去廁所,那叫一個殘破和臟,我看到阿姨一直在打掃,可是設施太差了真心累好嗎?可能因為好客山東歷史悠久,設施陳舊,可總那樣也不是辦法啊……
前一段時間人民日報說,景區實行廁所革命,真好!風景好的地方,廁所不好的話,總是會給人不舒服的感覺。
如今,隨處可用而且獨立隔開的沖水廁所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隨之而來的也有各種“廁所文化”。
意識到廁所文化是去年的時候,那時候我在江蘇常熟的一個電子廠。廠里面待遇好,設施完善,廁所也很好用。
清潔工不間斷地打掃,公共區域還裝有卷紙。但唯一清潔不了的是廁所高高的隔板以及上面的五顏六色七彩繽紛的各種字跡。
電子廠里面不能穿有磁鐵的衣服,內衣也不行。有女生就把內衣丟在廁所隔板上,下班再來穿走。每次看到很是礙眼,真不明白她就不能穿消過磁的內衣嗎?
最值得一提的是,隔板上的字跡。無非以下幾種內容:求愛告白、道歉懺悔、想家想媽、抱怨牢騷、謾罵漫罵。
先來說說這個漫罵,是任誰那種躺著都中槍,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雞毛蒜皮的罵,亂罵一通。本人取名為漫罵,不知道是否杜撰。
還有就是求愛告白。女生的嫉妒向來讓人害怕,假設某女愛上了一個男人,而那男人已有對象,她便極盡詆毀之詞,好像男人的對象豬狗不如,而她自己愛男人愛得死去活來,男人卻不知。不僅如此,有愛而不得,有分而不舍,有痛而后悔,有哭而自憐……各式各樣,凡所應有,無所不有。自行腦補。
依稀記得小時候對于廁所墻壁文化的第一印象,就是小學時的廁所里,有人寫某某是條狗,某某某最丑……
其次,就是高中的時候,廁所里面有人寫,某某某我愛你,某某某你去死吧,某某某歌詞表白……
再次,就是爛大街的“某某某到此一游”。
這是本人最痛恨的沒素質表現之一。后來我的朋友中有此類人,我竟果斷規勸他,險些絕交!
有人看《西游記》,看一遍有一遍的收獲,有人卻只學會了這一招惡俗的留言,真是搞不懂。
都說國人素質有待提高,可我覺得還是因為從以前溫飽社會走出來上升到文明社會需要一段距離。那么到別的地方看看如何呢?
我還是一直沒能去外國看看,也想知道外國的廁所什么樣,是否也有這么豐富的特色文化呢?
見多識廣的你,有何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