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就是接受生命只有一次的這個事實,活出個樣來給自己看,要多聽自己內心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活,不是聽張三李四的,這不是任性,愛自己不是傷害別人,這里面沒有必然的聯系,這是愛自己,只有很好的愛自己,才能愛別人,才會幫助別人。
做自己還有一層意思,要勇敢的表達自己,我很幸運關注霧滿攔江,大家一起來聽聽他講的道理!不是雞湯,是醍醐,喝下去,瞬間清醒!
你的需求不是罪
文:霧滿攔江
(01)
張衛健,很有名的演員。他做個演講,你的需求不是罪,學會大膽說出來,用你的語言表達,改變自己的命運。
據他講述,在他19歲時,進入娛樂圈。
少年時的他,滿肚皮的野心宏愿,要成為最紅最火的大明星,要讓所有人,看到他都發出怕人的尖叫。
入職開始,偶爾能有機會,出場扮演個路人甲、匪兵乙什么的。
沒關系,才19歲,剛剛入職嗎。
年輕就是資本,我相信自己的未來——每一天,張衛健都對自己這樣說。
有一天,張衛健例行公事,早晨起床后,仍然對著鏡子鼓勵自己時,突然感覺到什么地方不對。
什么地方不對呢?
——他已經入職10年了。
自己鼓勵自己,也已經10年了。
10年來,他的事業突飛猛進——仍然是,偶爾有機會出出場,扮演個路人甲匪兵乙什么的。
最好的青春,行10年之久,寸步未進。
(02)
張衛健說:當他發現自己的事業,10年之久寸步未進之時,一下子就急了。
可急又有什么用呢?
仔細研究,之所以10年無功,只是因為,自己也從未向公司提出來個人發展要求。自己不說,公司還以為自己,就是想偶爾演個路人甲匪兵乙呢。
必須要說。
張衛健自述:第二天,上工后,我就對管事的人說:你好,我是張衛健。
管事的人,向他投來厭惡的目光,臉上是大寫的兩個字:去死!
但張衛健,繼續把話說下去:我已經在公司里,做了10年。10年來,我演了無計其數的路人甲或匪兵乙,而現在的我,已經做好了全部的準備,能夠勝任一個主角的位置。
管事的人,滿臉的不屑。
張衛健就當沒看到,繼續說:希望公司信任我,給我一個機會,我一定會努力,不會你們失望。
最后這句話說完,管事的人,臉色平和,終于很認真的拿眼睛看他了。
——這是張衛健的自述,理論上來說,他渴望獲得主角的機會,絕不會止步于對管事的人,說上這么幾句話。
——他要找到許多人,對每個人說,要向每個人表示他的自信與能力。
結果,張衛健說,公司開始觀察他,三個月后,真的給了他一個主角的機會。
(03)
有了第一次出演主角機會,就會有第二次。
張衛健說:他的事業打開了,勇敢的表達,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愿望和需求,真的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賺到了許多錢,終于買了自己的房子。
家人想要裝修一下房子,張衛健卻說:費這個勁干什么?我的事業,如日中天哦,很快我們就會搬出這里,住進更大的別墅。
——然而沒有大別墅。張衛健說,當他說完這句話之后,他主角的片子,就在市場上低開低走,票房慘淡,越來越沒人看。
張衛健說:假如再給我一個機會,讓我重新爬回去的話,我絕不再做個傲驕的藝人,而是要做個低調平和的人。
終于,機會又來臨了,他為公司出演上合同規定的最后一部片,再次大紅大紫。
此后,一個制片人來找他,想讓他出演一部打開內地市場的戲。張衛健報了價,對方卻笑了。
對方說:孩子,不要以為自己現在很紅,就可以亂報價。實話告訴你,你在內地市場的知名度,是零!
送你一句話吧,你的臉上沒有毛,你是不值錢的。
張衛健說,對方的話,猶如一把刀,噗哧捅進我的心。于是我立即收拾行李,離開香港,去了北京,從此成為一名北漂。
他對自己說:以前,你是個腕,但現在不是,以后呢?不知道!
假如自己還想有一番事業,就必須牢記八個字兒:努力努力努力努力!
三年后,張衛健拍了部《少年英雄方世玉》。
然后拍了《韋小寶》。
——值此,他的人生事業,終于進入了穩定期。
(04)
張衛健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
——你必須要大膽的,把自己的需求說出來。
你不說,就永遠不會有人知道。
但現實中,我們有許多人,確曾喪失了這種能力。
(05)
我們很多人,都曾遇到過張衛健事業最初10年的坑。
——你努力,你勤奮,你一聲不吭的工作,但卻總是在利益分配中被忽略。有些機靈的同事,跑到主管面前邀功一番,就奪走了你的辛苦勞作。
你憤怒,你委屈,你也知道應該把話說出來。
可就是做不到。
為什么呢?
——前段時間,微信里有人說起這樣一件事:
有位母親,帶著孩子來到蛋糕店,對孩子說:寶寶,你可以挑你喜歡的任何一種蛋糕,只要你喜歡。
好啦,孩子興奮的跑過去:我要吃三明治?
三明治?母親搖頭:三明治不好吃,換一個。
孩子堅持:我就是想要三明治。
母親:換個蛋撻吧,這是你最喜歡的。
孩子:不,我今天想要吃三明治嗎。
咦,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母親爆發了:讓你挑,你就老老實實挑幾個蛋撻,咱們快快樂樂回家多好?你非要多事吃什么三明治,你怎么就這么不省心呢?怎么就這么故意跟人頂牛呢……
母親巴啦巴啦把孩子痛罵一頓,然后自顧買了自己喜歡的蛋撻,強拉著淚流滿面的孩子離開了。
——這件事,讓許多人想到了自己的成長。父母習慣于以自己的喜好,替代孩子的要求。嘴上說給你選擇的自由,但如果你的選擇,是發自于內心而非滿足于父母的要求,一番怒吼斥罵甚至暴打,就會落到自己頭上。
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后,就有可能喪失表達自我的能力。
因為壓抑。
(06)
搜狐教育有篇文章,講述了一個萬事圖省心的父親,他對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吵。
孩子餓了?不要吵!
孩子困了?不要吵!
孩子想要東西?不要吵!
孩子在學校受到了委屈,告訴父親,得到的回答仍然是:不要吵!
孩子被大孩子打了,哭著請求父母幫助。父親只有一句:不要吵!順便給兒子一記耳光。
這篇文章說,孩子長大后,果然變得非常安靜——從此這孩子,再也不會對別人提出自己的要求,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家里,他都是一個沉默的人。
一個喪失了、用語言表達自己要求的人。
(07)
有些家庭,討厭孩子的聲音,希望孩子安安靜靜,別給自己添麻煩。
學校教育,也不鼓勵孩子表達自我。中國式課堂,是老師一個人的主場,孩子越是安靜,越是受到贊譽,被稱為乖孩子。
網上有個故事,用以形容這些被剝奪了表達能力的孩子們。
故事說,捉只跳蚤,放一只玻璃盒中。玻璃的罩子,也是透明的,跳蚤看不到,就嗖的跳起來,卻噗的一下,撞到透明玻璃罩子上。再跳,再撞,繼續跳,繼續撞到罩子上。如此折騰一番,再把玻璃罩拿開,可是這只悲哀的跳蚤,已經不習慣于跳躍了。
——我們有些人,成長過程中就是這樣。
有些父母,是真的不懂孩子心理,也不想知道。他們只想圖個自己安靜,只要孩子別吵別鬧,別給自己添麻煩,就萬事大吉。
還有些父母,是因為生活的窘迫,時間短缺。而傾聽一個孩子的需求,與孩子平等溝通交流,是很花精力時間的。父母沒有過多的時間,只好采取成本最低的,沖孩子吼上幾句,或是拎過來一頓爆打,最終的結果,是讓孩子蜷縮在一邊,再也不敢吭聲,這就算是教育了。
如果這種狀況,長時間內得不到改善,孩子的心,長久遭受到壓抑,就成為了玻璃盒中可憐的小跳蚤。
——就喪失了,如張衛健那樣的流暢語言表達能力。
(08)
失去語言表達能力的孩子,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
相反,這些孩子會把成長中的經驗,平移到成人世界中來。
——不允許孩子表達的父母,也會對孩子不聲不響的努力,適當的給予夸獎或鼓勵。這種形成了這類孩子的行為慣性,不吭聲,悶頭做,然后等著主宰者的公正獎勵。
但成年人世界,不存在一個公正的主宰者。
成人世界,追求的是高目標與低成本,管理者的思維是有局限的,那些不善表達自我的人,就會淡出管理者的視線,形同于不存在——如張衛健,他在那家公司龍套一跑就10年,如果他自己不勇敢的站出來,表達自我,主管者斷無可能讓一個連話都不敢說的人,擔綱主角。
——成人世界,需要強勢者,連自我權利都不敢維護的人,是無法勝任的。
(09)
不要再壓抑自我了。
不要相信什么公道,這世上的公道只有一個,大膽說出來,勇敢表達自己欲求的人,才有可能獲得公正。
現實生活一如影視劇,如果你不肯成為主角,安心于做個路人甲匪兵乙,安心于做個吃瓜群眾,那就不要幻想獲得主角的榮耀。
你的需求不是罪,而是你的天然權利。縱然你的表達能力達不到預期,但也不能忘記這個。
(10)
那么,曾在玻璃罩下吃盡苦頭、久跳無功,因而喪失了表達自我能力的人,又該如何破局呢?
第一步,先行矯正觀念,不要再相信這世上有什么主宰者,你已經長大了,開始自己的人生。你就是你人生的主宰者,只有你自己,才有可能賦予你公正。如果你還沒有為自己的人生表達過,那么是啟動這種能力的時候了。
第二步,繼續矯正觀念。作為一個成年人,你任何能力也不缺,只是被自己壓抑了。從自我封閉的心態中走出來,從自怨自艾的不良情緒中走出來。如果自我不能夠流暢表達,就會轉為憤懣與委屈的情緒,積壓于心,讓自己陷入到無望的悲哀狀態。
第三步,嘗試說,如張衛健那樣,把人生視為一場盛大的演出,先在屋子里對自己說,然后走出門,嘗試對應該傾聽的人說。前幾次效果絕對不會理想,但只要開始,走出第一步,慢慢你就會發現,平和的語言,對他人有著神奇的正面影響,就如同牢騷和委屈,對他人有著負面的影響一樣。
第四步,多讀幾本書,多交幾個有價值的朋友,多思考有關人性的話題。你會發現,如我們這類、喪失了自我表達能力的人,大有人在。但只有開啟自我表達能力之時,我們的人生,才算是剛剛開始。
人性是不完美的,我們的人生成長,同樣也是不完美的。生命最大的殘缺,是喪失了對自我的認可與認知。記住張衛健吧,他的人生30歲才開始,只是因為在此之前,他廢棄了自我的意志表達。我們也是一樣的,在認識到我們的需求是合理而正當的,在站出來勇敢表達之前,我們的人生和事業,仍然處于蟄伏狀態。只有當我們挺直腰身,微笑著說出來時,所期望的燦爛輝煌,才會如期而至。
從小的家庭環境就是不鼓勵說出自己的需求,父母認為他們給予的就是最好的了,從小聽到最多的夸獎也是“特別乖”,后來才意識到自己真的逐漸喪失了說出自己需求的能力,在感情里也是,總是不由自主地“滿足”自己認為的對方的需要,壓抑和委屈著自己,卻并沒有得到好的結果,其實這也是一種不會愛自己的表現,覺醒了之后就是接受自己并做出調整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