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
第一編人格心理學導論
第一章緒論
人格心理學是心理科學中內容復雜而又豐富的領域,也是最能體現以人作為研究對象的心理科學,人格心理學以其獨特的研究風格形成了自身的學科特點。
1. 人格心理學科學的特點
人格心理學與心理學學科體系中的其他領域相比,在研究內容、研究策略和研究特征等方面特點突出。
1.1在研究內容上側重于人的心理差異
人格心理學并不以研究人類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現象為主要研究內容,而是關注共同心理現象在每個人身上所表現出的差異性。
人格心理學家們從差異心理學的視角,來研究不同人的心理差異現象,探討人格差異現象的機制與規律。
在記憶品質上,有人記憶敏捷,有人記憶持久,有人記憶準確,有人記憶過程中信息提取能力高;
在記憶內容上,畫家擅長于形象記憶,數學家擅長于語義邏輯記憶,演員則擅長于情緒記憶,運動員擅長于運動記憶。
由此可見,在記憶這一共有的心理功能中人們顯示出各自不同的特點。人格心理學家不太會去關注記憶加工的過程,如何提高記憶效果等這些心理現象的共同規律,但他們要利用這些共同規律的知識來分析人們的差異性,他們研究的是記憶的個體加工風格,人格心理學家研究的不是認知過程,而是認知風格。
人格的風格系統
風格是心理差異的一種表現形式。在人格的風格系統中包含了知情、意的成分。
在認知風格中,可分為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斯蒙頓(Sim-onton,1988)在對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家和科學家所做的經驗性研究中提出了這兩種風格,古典主義這類人在工作中追求秩序、完美和高度控制感;浪漫主義者則有著大量豐富的想法,這些觀念新穎又生動,常常以不太受控制的方式表達出來。
認知風格還包括客觀主義——主觀主義、輻合思維—發散思維、邏輯嚴密性——富于幻想性等。
在情緒風格中,有超然主義——移情主義之分,超然主義者對情緒表達具有高度的控制力,壓抑自己,情緒與理智分離;移情主義者則較少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樂于經歷各種情緒體驗,喜歡將它們表達出來。
在動機風格中,有父權主義—母權主義的劃分,赫爾森(Helson&Crutchfied,1970;Heslson,1973a,b)指出,父權主義風格是指具有獨斷專橫、果敢、控制的傾向,母權主義風格則具有優柔寡斷和內向的特點。
1.2在研究策略上強調人格的整體統合性
從心理學研究取向來看,可分為兩種研究風格: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
微觀研究策略是認知心理學所倡導的主導研究策略,這種策略遵循的是一條從下至上的研究路徑,集合實驗證據歸納出一般規律。
宏觀研究策略是人格心理學所倡導的主導研究策略,遵循的是從上至下的研究思路,由人格理論出發,獲得實證研究的支持;從人格心理學的發展歷程上也能看出這一特點,人格心理學發展的流程是:
人性哲學→人格理論→咨詢理論→咨詢與治療技術。
人格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強調整體與部分的結合,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人來研究,以大的、功能性的結構單位來實現心理各成分的聯結與整合,特別是以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單位來作為研究單位,以說明人的復雜心理特征。
1.3在研究特征上注重人的內部穩定性
人格心理學家關注的重點在穩定的人格特征上,而不是對外部刺激的一時反應。重視的是內部的穩定成分,這些成分是如何導致對統一刺激產生不同反應的。
人格是個體內部逐漸形成的一種穩定的結構成分,它是在人與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由客觀現實逐漸“內化”而成的。
2.人格研究的主題
2.1人性哲學
人性哲學是人格理論家面臨的第一個基本論題。人性哲學體現了每位學者看待人的態度與對人的思考取向。
經典精神分析理論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把人視為一個能量系統,主張人性本惡;
人本主義學派代表人物羅杰斯把人看做是自我實現的有機體,相信人性本善;
行為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斯金納把人當成環境變化的被動、機械的適應者,主張人性無善惡。
2.2人格結構
人格具有穩定的性質,存在著一些基本單位,構成人格結構。不同的人格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試圖回答人格的結構問題:
特質理論代表人物卡特爾提出來了特質的結構網絡來描述構成人格結構的單位;
精神分析學家榮格提出來雙極人格維度(如,內向-外向)來說明人格結構的向度;
類型理論代表人物希波克里特描述了四種不同氣質的人格差異來說明人格特征問題。
發明家具有什么樣的人格結構?
陳昭儀(1990)研究了我國杰出發明家的人格結構,對20名發明家進行深度訪談、問卷調查、人格特質檢核表,然后對所有材料進行質的分析,歸納出杰出發明家的人格結構有四個方面:
創造思維:具有想象力、創造力、變通性、獨特性、客觀性、強烈的好奇心、反應靈敏、喜歡動腦思考;
行為方面:實踐能力、實事求是,具有追求成就的強烈動機,在工作態度上具有固執性、很有耐力及專注力;
性格方面:非常自信、個性好強、有冒險性、幽默、不喜歡壓力、有獨立性、很有耐性,人格特質均屬穩定型,且多為內外向均衡型;
人生觀:樂觀奮斗、積極進取,具有責任感及道德感。
2.3人格動力
人格動力這一主題探討的是人格的內在驅動特征,也是行為的動能。
弗洛伊德認為本能或驅力是人類行為的原動力,本能具有生物性、原始性和無方向性,而平時所說的動機是有方向的。
羅杰斯認為人類行為的動力是人具有朝向自我實現的天然趨勢,是一種推人向上的力量。
斯金納用動機、驅力和情緒一組概念來說明人格的動因。
2.4人格發展
人格發展主要研究人格發展歷程、發展機制的問題。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發展五階段論,并認為童年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期,認為人們成年后的許多心理障礙,都與童年經歷有關。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提出了生命周期八階段論。
2.5人格成因
人格心理學家非常重視人格形成中的影響因素問題,因為它是解釋許多人格問題的基礎。主要涉及的問題有:哪些因素影響人格的形成與發展,人格的主因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影響人格的決定因素是遺傳或是環境,二者對人格的交互作用是怎樣的。
異常人格是先后天綜合作用的結果。
資優人格成長的三大因素:家庭方面,學校方面,社會方面。
2.6人格改變
人格改變探討的問題是:人格是如何變化的?改變的條件是什么?改變的過程如何?哪些人格特征能夠改變?哪些特征很難改變?
人格改變問題是人格教育與偏差人格調整的理論依據。
不同學派的人格理論學家對人格改變的態度有很大差別,在主張人格可變的理論學家中,認知學派的代表人物凱利將心理治療視為人生的心理重構,強調的是結構的改變,他提出實驗氣氛和包容心理的重要性,但卻很少有研究指出建立這種氣氛和心境所需要的變量是什么;羅杰斯最重視促進人格改變的條件,他認為心理治療就是改變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的差距;學習理論學派也特別強調改變的作用,班杜拉關于模仿和引導式參與法也被用于治療技術中。相反,對人格改變持悲觀看法的是弗洛伊德和早期的一些學習理論者(Hull,Dollard,Miler),他們認為人格是很難改變的。
事實上,人格改變要視人格特征與條件而變,生理遺傳基礎很強的人格特征是較難改變的,而后天環境塑成的人格特征具有較大的改變可能性。在對人格改變的途徑中,有計劃性的改變(planchange)和非計劃性改變 (unplanchange)之分,通過教育、咨詢、治療可以達到對人格的改變,是一種計劃性的、控制性的改變實施過程;而社會環境、校園文化、行業要求等對人格產生的是非計劃性的影響。在人格改變的因素中,自我主觀努力力是較為重要的,也就是說,外因是通過內因來起作用的。
2.7人格評量
人格測量是為了考查人們的人格品質與心理差異而設計、編制的人格測量工具與方法。
人格心理學的主要測量形式有觀察法、自陳法、投射法、情境法、實驗法等,人格測量工具有《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驗》《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NEO-PI五因素調查表》《羅夏墨漬測驗》《主題統覺測驗》等。
如何有效而準確地測評人格特征,一直是人格心理學家們致力研究的工作目標。不同的人格測量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理論假設做基礎,也適合于不同的人格特征的測評。例如,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位于潛意識層面的人格特征是無法自我明了的,所以可以通過投射法來測量;而自陳法設計者則認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通過自我陳述可以了解一個人的人格,這種方法比較適合位于意識層面的人格特征。因此,人格測評工具的選擇一定要恰當,專業人士會依據所要了解的人格結構的成分來選擇測評工具,以保證測評的準確性。
3. 人格研究的科學體系
人格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有其相對獨立的學科體系,在這一體系中,包含了理論、研究與應用三個方面。
3.1人格研究模式
人格的一般模式:
主要研究的是人格的基本理論問題和人格的一般性規律,如,人性哲學、人格界定、人格結構、人格動力、人格發展、人格成因、人格改變、人格測量等一般性理論問題和相應的規律性探討。
人格的差異模式:
主要是描述、解釋、測量和預測人們的個體心理差異。例如,人格心理學通過人格類型、人格維度、人格特質、人格風格等描述來確定人們心理差異的表現特征與規律。
3.2人格研究途徑
人格心理學的研究有三種途徑:人格的理論研究、人格的實驗研究、人格的臨床研究。
人格的理論研究包括:學習理論、人格理論、咨詢與治療理論。
人格的實驗研究包括:特殊鼓勵研究策略、一般規律研究策略。
人格的臨床研究存在著一種爭論,“臨床”研究取向與“統計”研究取向之爭,前者強調完整個體的描述,后者強調研究變量的控制。
3.3人格研究的科學體系
4.學習人格心理學的意義
人格心理學是一門學理性、實踐性、生活性均很強的學科,其跨領域的特征給接觸它的人們帶來看豐富的內涵,人格心理學是心理學專業內外人士都可以學習的一門學科。
4.1為其他領域提供基礎知識
人格心理學是一門滲透性很強的基礎性學科,它是心理學領域中許多學科領域的知識基礎。
人格心理學強調的是人心理的差異性,它提出了許多劃分、描述、解釋、預測各種心理差異的觀點與方法,而任何心理現象的研究者都要涉及心理差異這個問題。所以,人格心理學為其他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分析與解釋結果的依據。
如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為認知心理學中的內隱記憶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與人格心理學關系最密切的領域是心理咨詢、人力資源、司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職業心理學、心理測量、社會心理學等,它們都離不開人格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例如,心理治療的主要目的是調整、改善其人格,人格障礙是心理障礙中重要方面。在DSM-IV列出了11種常見的人格障礙,如反社會人格、自戀型人格、戲劇型人格等。
許多心理咨詢大師也是人格心理學家,如弗洛伊德、凱利、羅杰斯,等等。
在人力資源與組織管理中,人格心理學也是其中主要應用到的知識,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在企業管理中被廣泛應用。
在吸毒與犯罪心理學中,人們非常重視人格因素,如“成癮人格”和“尋求刺激型人格”等都是犯罪心理學家經常思考的問題。
在教育心理學中的因材施教主要涉及的是人格差異的問題,如認知風格、學習風格等都在教育心理學中被廣泛應用,目前所倡導的心理素質教育,就是人格教育問題。
在職業傾向的研究中,主要體現了與人格差異的相關性。如外向人格和場依存性人格更偏好于社會科學領域和社會定向的工作,內向人格和場獨立性人路更偏好于自然科學理論和非社會定向的職業。
4.2有助于提高理論邏輯思維的能力
人格心理學的學習有助于學習者的理論思維水平的提高,特別是人格理論的學習。
融合各理論的合理之處,需要理論思維能力,對人格理論的學習要具有綜合思考能力。
4.3幫助人們自我探索、自我完善
人格心理學的學習過程,也是一種自我探索的過程。
瑞士著名人格心理學家榮格把人格形容為一個浩瀚而神秘的系統,把人的內心世界比喻為宇宙。他認為,人生最偉大的探索就是內心世界的探索。這種探索是一項終生的事業,因為每個人生階段,都伴隨著外在環境的許多變化,以及人格自身的內在變化。從類最珍貴的屬性之一,就是能夠自我反省,人生最大的喜悅就是自我探索。
伽利略(Galiled)說:“人不可被教,只能幫助他發現自己。”還有學者認為,生命的幅度取決于對自己有多少覺醒。
自我探索的過程是痛苦的,但最終結果是令人喜悅的,應該做一個開放的自我覺知者。
在人格心理學中,自我覺知被分為兩類:一是高自我覺知者,當他們面對問題時,特別是當情境的評價很模糊、不易把握時,傾向于采取情感關注的策略和消極的直接應對;二是低自我覺知者,他們認為情境是開放的、可改變的,傾向于采用問題關注的策略,所以能夠適應環境。
在消極情緒理論中,自我覺知被認為是導致應激、行為破壞、認知注意綜合征的關鍵因素。自我覺知高的個體從對自身的思考轉向對外界環境的思考方向是很困難的,即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轉化比較困難。
學習人格心理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每個人了解自我,理解他人,完善自己,塑造健康人格,展示人格的力量。
本章問題討論:
伽利略(Galiled)說:“人不可被教,只能幫助他發現自己。”
360°解析一下,伽利略的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