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5分鐘商學院? VALS2模型? 三環驗證
字數:2697,建議閱讀時間:10分鐘
昨天參加了潤總在北京的《劉潤.五分鐘商學院》第二季理解用戶模塊的線下課,有一點收獲和感想給大家分享。
這次線下課和以前不同的地方,在于有隨堂測驗互動。第二輪的測試題,就是將用戶分類,然后在出售商品時,判斷哪些用戶群體,可能是你商品的最大消費群體。
一、VALS2模型
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調查——VALS(Value and Lifestyle Survey),是美國SRI公司在上個世紀70年代提出來的,對用戶進行細分的模型。這個模型是基于人口統計、消費觀念、生活方式等變量,對美國消費者進行廣泛研究而提出的。
但是到了20世界80年代,由于經濟發展導致社會觀念、消費者行為的變化,人們發現VALS模型已經不再適用,不能再準確預測消費者的行為。因此SRI公司對模型進行了改進,推出了VALS2。
VALS2模型是基于消費者擁有的資源和自我導向兩個因素,產生了8個細分市場。
1、消費者的資源:包括財富、受教育程度、健康、購買愿望、智力水平等;
2、自我導向:包括行為和價值觀,是激勵這些人的底層邏輯。SRI將消費者分為三種自我導向:
1)以原則為導向的消費者:他們按照自己的原則行事,不會被他人觀點所左右;
2)以地位為導向的消費者:占消費者的大部分,他們為他人的認可而奮斗;
3)以行動為導向的消費者:他們喜歡社會性的和物質刺激的行為、活動和冒險;
根據消費者的資源和自我導向的類型,消費者被分為8類:
1、相信者(17%):
以原則為導向,具有適度資源的人,受教育程度很低,信仰被傳統的道德觀念深深束縛著,他們中超過1/3的人已經退休。
購買本國產品,偏好變化較慢,尋求廉價商品,重度電視觀看者,閱讀有關退休、家庭/花園和感興趣的雜志。
2、實踐者(12%):
這部分人是成熟的,負責任的、接受過良好教育、知道較多的信息并且年齡較大(50%的人已經在50歲以上)。
他們樂于跟家庭在一起,具有高的收入,他們的消費觀更面向價值觀念。對名望不感興趣,喜歡教育和公共事務,閱讀廣泛,以原則為導向。
3、掙扎者(16%):
是細分市場中收入最低、資源最少的人。因為他們主要是為生存而戰,所以他們并沒有任何的自我導向。
忠實品牌、使用贈券;相信廣告、經常看電視,閱讀小型報紙和女性雜志。
4、奮斗者(14%):
注重形象,有限的靈活收入,但是能夠保持信用卡平衡。花銷主要在服裝和個人保健產品上。與閱讀相比,更喜歡看電視。
以地位為導向,他們具有藍領背景。并且努力超過他們認為比熱門更成功的人。
5、成就者(10%):
他們具有更多的資源,關心工作和家庭,并努力在工作上有所成功,是記得利益者。在政治上較為保守,尊重執政當局。
被昂貴的產品所吸引,主要瞄準產品的品類,中度電視觀看者,閱讀商務、新聞和自助出版物,也是以地位為導向。
6、實現者(8%):
他們具有廣泛的興趣,樂于趕時髦。善于接受新產品、新技術和新的分銷方式。不相信廣告,閱讀大量出版物,輕度電視觀看者。
他們具有最大的資源,高收入和高的教育水平,高度自信。他們融入收的自我導向中,利用財務來顯示個人的格調、品味和特點。
7、制造者(12%):
相對年輕,在價值觀上易于滿足。對物質財富或世界事件不感興趣。主要關心家庭、工作和身心娛樂。
逛商店是為了體現舒服、耐性和價值觀,不被奢侈所動。
僅購買基本的東西,聽收音機;閱讀汽車、家用機械、垂釣和戶外雜志;
8、體驗者(11%):
年輕,精力充沛。花費大量時間在身體鍛煉和社交活動。不吝惜在、衣服、快餐和音樂上的花費。喜歡新產品,具有更大的冒險性。
追隨時髦和風尚,在社交活動上花費較多的可支配收入,購買行為較為沖動;注意廣告,聽搖滾樂。
二、該把商品賣給誰?
了解清楚了VALS2模型之后,那么問題來了,下面的商品或者服務,你認為哪個細分人群是最大的消費群體?
1、登山裝備;
2、用來招待朋友的戶外燒烤架;
3、園藝:(花花草草,打造一個花草世界)
4、高空跳傘;
5、商業雜志;
6、《讀者》雜志;
在會場給了大家2分鐘答題,結果很多同學只答對了一個,我自己一個都沒答對(淚奔)。
這里先暫停2分鐘,大家思考一下,然后提交自己的答案。
三、到底是哪些人?
答案如下:
1、登山裝備→相信者 (為什么要登山?因為山就在那里!)
2、用來招待朋友的戶外燒烤架→成就者(你的朋友們,很想去你家燒烤)
3、園藝→體驗者 (我家住在亞馬遜叢林)
4、高空跳傘→實踐者(地球就是我的游樂場)
5、商業雜志→制造者(機會只會眷顧準備好的人)
6、《讀者》雜志→實現者 (生命的意義,就是多巴胺)
即便是我在聽完課之后,今天還是有好幾個拿捏不準。以下是真實的數據統計,哪些人擁有這些商品,也就是說采購了這些商品。
答案比較令人大跌眼鏡的有《讀者》雜志、商業雜志還有園藝。
比如《讀者》雜志最大的用戶群體,我開始選的是奮斗者。我的邏輯是,這群人在通往上層的通道上奮斗,需要像《讀者》這樣的雜志,來安慰情緒,緩解焦慮。這個邏輯說的通吧?
可是,實際上購買《讀者》最多的,居然是實現者!這個在財富上,事業上已經非常成功的群體。難道他們還需要心靈雞湯?
那么他們購買的邏輯在哪兒呢?在實現了財富自由和自我價值之后,這些人通常會做什么?是的,他們會向內探索,回歸內心,去追尋人生的意義,而《讀者》上的文章,恰恰滿足了他們的這種需求。
商業雜志這個題目,我的答案是奮斗者。這些人追求成功,有自己的偶像,而且也希望有一天能超過自己的偶像。那么,他們購買商業雜志,了解小扎、貝佐斯的最新動向,不是很合理的行為嗎?
結果卻是,購買商業雜志最多的居然是制造者!這些年輕小伙子不是對物質財富不那么感興趣嗎?
制造者(maker),也可以譯作“創客”,他們喜歡創造一些事物出來,而不是僅僅追求自己的地位。但是為何他們會是購買商業雜志最多的群體,這個邏輯我也沒有想的太清楚。
可能是他們覺得那些商業大咖們,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一類創客。因此,才會購買商業雜志,他們看商業雜志,不是看財富的增長,而是了解創客們是否有最新的創意想法和產品出現。
我們通常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愛上自己的產品,以為這就是客戶的需求,以為這些人是你的目標用戶。
問題,你以為的真的是你以為的嗎?即便邏輯上是說得通的,數據和市場會告訴你,你錯了!
每日優鮮創始人徐正在混沌做分享的時候,說到創業的一個方法論:三環驗證。就是指創業從一個感性的直覺開始,再到一個理性的邏輯,最后是通過數據來驗證。
你從一個點子開始去做,經過商業邏輯推演和市場驗證之后,直覺、邏輯和數據三環中間的那個交集,才是你值得all in的事。
創業是九死一生的事,創業者在進行產品研發、用戶研究的時候,切忌不要自以為是,一定要通過市場的驗證,至少是局部小規模的驗證,通過數據說話,才能去在感性-理性-事實層面上形成一個閉環,才是更有可能去all in,全力推進的項目。否則,做的越多,錯的越多。
因為,我們以為是正確的,只是我們以為的。市場數據告訴你的,才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