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開朗活潑視為聒噪,把沉默寡言視為文靜有氣質(zhì)。
在百度詞條的解釋里面,他們這么描述社交障礙——
在社會交往中想象成功的體驗少,想象失敗的體驗多,缺乏自信,總認為自己不行,缺乏交往的勇氣和信心。社會交往中過多地約束自己的言行,以致無法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礙了人際關(guān)系的正常發(fā)展等。
全部的描述,都是負面詞語。
前幾天我看到微博上在推薦一個社交類型的APP,大致就是致力于陌生人之間的聊天,做幾套測試題來看看你的自信、率真、自由等等的指數(shù),然后通過指數(shù)和個人基礎(chǔ)信息進行配對,無論男女,只要你喜歡,都可以聊個天。
秉著當(dāng)時說不定可以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順利遇上帥哥的心態(tài),我下載了APP,并且耐著性子花了十幾二十分鐘完成了性格測試。
我沒有上存我自己的真實照片,然后去到推薦的功能區(qū)域,看到一個個自拍頭像被推薦出來。
我饒有興趣地看系統(tǒng)給我推薦了什么聊天對象,興致勃勃地在想要不我把我的頭像也上傳上去。然后在頭像上存成功的那一剎那,一個觀點迅速地閃了進來。
如果被認識的人看到我的頭像,發(fā)現(xiàn)我在這樣的社交軟件上面交朋友,那多丟臉。
然后火速地把頭像刪除了。
我估計我這輩子應(yīng)該都不能與這個社交軟件里面大膽分享頭像的人成為價值觀一致的知心好友了。
在微博剛剛流行起來的那段時間里面,我聽聞身邊的朋友在玩微博,也跟著潮流去申請了一個帳號。有空的時候刷刷明星的消息,偶爾評論一下陌生人的狀態(tài),也發(fā)了一些非主流的傷春悲秋的矯情文字。但是除了一個從小玩到大的好閨蜜知道這個帳號的存在之外,其他的同學(xué)朋友一概不知。
我不知道該怎么描述這種不想被人知曉的感覺。大致就是,活在陌生人的世界里面很安全,我可以無知白癡,可以中二病,可以給自己編造一個完美的角色,反正在陌生的世界里,不相識反而無所顧忌,不用害怕丟臉。
于是就造就了高中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局面。我暗戀的男孩子對著我驚呼“你竟然有微博?”然后下一句是“為什么你不告訴我?”
在身邊人的多次催促下,我扭捏了幾次之后把帳號送了出去,然后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過去那些傻逼的過去調(diào)成私密狀態(tài),僅自己可見。
不僅是社交網(wǎng)絡(luò)上出現(xiàn)了這樣尷尬的情況。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異性交友畫面,也變得越來越詭異而尷尬。
九零后的崽子們喜歡在網(wǎng)絡(luò)上說,“我們初次見面會很害羞很淑女,但是當(dāng)我們瘋起來的時候,說明你們走進了我們的內(nèi)心。”想當(dāng)年年幼無知的我以此為行動指南,倒是樂得其中,但是越長大之后,真相就越發(fā)殘酷而不自知。
我坐在陌生人的對面,尷尬地笑之后尷尬地提起話題,發(fā)現(xiàn)對方和我同樣不知道聊起什么話題,于是各自低頭玩手機。每當(dāng)這個時候,真的覺得手機絕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發(fā)明。
一開始的我還會盡力地找話題解除尷尬,然而這樣的情況發(fā)生的多了之后,我就干脆解了心,抱著破罐子破摔的心態(tài),腦內(nèi)劇場一個人演的起勁,完美地忽視了身邊走著的那個同樣安靜的人。
我漸漸地把開朗活潑視為聒噪,把沉默寡言視為文靜有氣質(zhì)。
我媽為了我的這個交朋友的話題,三番四次地教育我要友善和善地對待任何一個人,保持微笑。而我每次都是帶著微笑的表情回復(fù)我媽,然后把內(nèi)心反駁的句子吞在肚子里面。
知心朋友一個兩個不就夠了,我又不缺朋友。何況我知心的好姐妹還有十來個呢!
我交朋友最多也最如魚得水是在高中時期,高二進入理科班之后,在一眾調(diào)皮男生的調(diào)戲之下,成功以班級蘿莉的頭銜迅速進入大眾視野,男生以欺負調(diào)戲我為樂,而在我打不過的時候,女生們圍過來保護我。
于是形成了一場革命友誼以及戰(zhàn)斗過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但是進入大學(xué)之后,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們迅速打開了我的交友視野,以粵語為母語的我每天說普通話實在難受。然后一種對家鄉(xiāng)的認同感,在我出生以來,終于達到了極致。
不能自來熟地調(diào)戲了,擺出可愛的樣子也沒有用了,要堅強也要獨立要能干。與人交往的那個距離,我漸漸地不懂得怎么樣去把握,多說一句怕是冒犯,少說一句怕是冷場。我從網(wǎng)上下載了各種教別人怎么說話、怎么與人交往的書籍,看完之后筋疲力竭。
我真的需要那么在意交朋友這件事情嗎?就算交到不好的朋友也不會覺得委屈嗎?被不喜歡的人自作多情地喜歡甚至糾纏,不會覺得不耐煩而且惡心嗎?
所以估計你們也能猜到,縱然以前被喜歡的也有好幾個,大學(xué)之后,我也再沒有戀愛。
我也不想給自己灌什么心靈雞湯,不想告訴自己說交到好的朋友就會有廣泛的人脈,有廣泛的人脈就讓你無論去到哪個區(qū)域,都能受到幫助。就算去旅游,也有人帶著你。
我覺得交友的目的不是這樣的,這只是交友可能帶來的好處,但是不是因為這樣我才想去交朋友的。
我想交朋友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或者類似的目標(biāo),我們可能經(jīng)歷過了類似的挫折然后互相憐惜,我們或許有相同的價值觀而惺惺相惜相見恨晚,我們欣賞彼此然后跟自己說,我下次還想跟她或者他坐下來好好聊天。
交友是一個相互的過程,我沒有辦法假裝喜歡一個不喜歡的人,聽一段無趣的話。
而至于你是否將會有恩于我,我不在乎,而我愿意施恩于你,我想跟你成為朋友。
所以我會覺得,社交障礙或許在某些時刻中幫我篩選了朋友,我一方面沾沾自喜身邊都是能為之兩肋插刀的真姐妹真兄弟,一方面為自己越來越收窄的交友圈隱隱擔(dān)憂。
好像是對的,又好像是不對的。我知道事情都有兩面性,但在權(quán)衡內(nèi)心、利弊與收益的時候,卻徹底地慌了神。
所以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