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一數,你的手機里躺著多少APP?
游戲、視頻、社交等等,這些APP更像是引誘孩子的糖果,讓生活變得有滋有味的同時,也使娛樂變得極為廉價。
今天的文章,來自書單的特約薦書人石若蕭。他為大家推薦了一本書,得出了一句很扎心的結論: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是由碎片時間拉開的。
1、你的注意力出了問題
你是否面臨過這種苦惱:
某一天,你接到了領導分配的任務,要求在三天之內寫出一個報告。你覺得這個任務不算難,于是做好了計劃,打算按部就班地推進。
但當你坐在電腦前,面對空白的文檔發了幾分鐘呆之后,便打開了瀏覽器,在百度信息流的引導下打開了一堆頁面,開始瀏覽各種各樣的內容。
看著看著,然后你覺得頭有點暈,肚子又有點餓,于是你點了個外賣。
吃完后,把飯盒扔進垃圾桶,收拾了下桌子。接著感到血糖上升,又開始犯困,不由自主地躺到了床上。一覺醒來已經是晚上了。
躺在床上,你心想,如果現在起來工作,晚上勢必睡不著,第二天也說不定報銷了。于是干脆閉眼繼續睡了下去。
然而第二天,又重復了第一天的日程,直到第三天,deadline臨近,你才開始急吼吼地趕報告,飯也顧不上吃了。
最后你交給了領導一個邏輯亂七八糟,完全不符合預期的結果。領導低頭看著這份報告,又抬頭看看你,慢慢皺起了眉頭……
那么問題就來了。既然所有的計劃都做好了,只需要推進即可,但為什么就是完全無法控制自己?一切就在于,你在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方面出現了問題。
看到這里,我想和你分享一本書——《注意力曲線:打敗分心與焦慮》。
2、為什么我們的注意力無法集中?
遠古時期,人類既是獵人,有時候也充當被捕食者的角色。實時對變化的環境作出反應,是人類生存所需的必備技能。
想象一下:現在是五萬年前,你正坐在河邊釣魚。這時候,身邊的草叢發出沙沙聲,一條毒蛇正向著你的方向潛行過來。你察覺到了危險,腎上腺素分泌量大大增加。
這時,擺在你面前的有兩種選擇——要么跳起來跑,要么撿塊石頭把蛇砸死。但如果你釣魚太過認真,沒發現蛇的到來,結局就只能是被蛇咬了。
這是寫在人的基因中的本能,學名叫“定向反應”。而那些過于專心,沒有感覺到野獸正在接近的先輩們,都被吃掉了。
當代的情況恰恰反了過來。
遠古時期,一人往往要分飾屠夫、獵人、采果工、打柴工等幾角。但現在卻講究專業化。因此,想要做好手頭的工作,比起“定向反應”,我們更需要的是“持續性注意”。
但很多人都有種錯覺,認為自己可以同時做好幾件事情而不影響效率。事實并非如此。電腦中同時運行好幾個程序時,其處理速度會顯著下降,或者無法對新的指令做出反應,甚至干脆死機。
人腦和計算機其實差不多。當一個人同時干幾件事情的時候,就等于過多地使用了自己的腦部資源,很容易變得效率低下。
況且,人類其實是無法真正意義上地完成多重任務的。比如,你不可能同時完成看電視+寫作業兩件事。實際情況是,你盯著電視看了兩分鐘,然后想起來自己該寫作業了,又匆匆補了幾筆。這時你聽到了女主角在哭,于是又好奇地抬起頭來繼續看電視。
這不叫多重任務,本質上這是一種在不同狀態間的快速切換。
問題是,人在從一種狀態切換到另一個狀態時,很容易受到殘留狀態的影響。
比如,你如果在剛看完電視的時候寫作業,心里免不了會一直掛念著女主角的結局。這種掛念,很容易讓你作業的錯誤率顯著上升。
研究表明,電視畫面每4秒變化一次,這種持續且重復的定向反應讓人的腎上腺素分泌激增,更加無法集中注意力。
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的生產更加爆炸。
因此,為了掌控自己的生活,我們必須要學會首先掌控自己的注意力。
3、注意力是由什么決定的?
《注意力曲線》一書的作者、心理學家露西·喬·帕拉迪諾認為,注意力主要由腎上腺素的分泌量來決定。但注意力和腎上腺素的分泌量,兩者之間的關系,并非是簡單的正比或反比,而是呈一個“倒U型”曲線。
簡單來說,如果一個人腎上腺素分泌量很低,那么他就會整天犯困,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致。但如果腎上腺素分泌量過高,整個人就會變得狂躁不安,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沒辦法專心做好任何事情。
訣竅就在于,如何將腎上腺素的分泌量,控制在“倒U型”曲線中的“注意力專區”中。
如果換算成0-10分的打分制,那么在現代工作中的大部分時間里,理想的注意力專區大概在3-7分之間。
0-2分,可能是比較理想的休息區間,但只適合泡溫泉。如果這時候辦公,就會很容易打瞌睡。
而8-10分只適用于高強度的對抗性運動。對工作有害無益。
《注意力曲線》中提到,只要經過恰當的訓練,這種分泌量其實是可以自我控制的。
如果你有注意力不足的問題,那么可以試著增大刺激。通常來說,這種情況在那些居家工作的自由職業者身上比較常見。
因此,可以試著換個環境,到當地的書店、圖書館或咖啡館辦公。或者聽一下積極向上的音樂,令自己的精神振奮起來。
如果你的問題是接受的刺激太大,任務太多,以至于無法沉下心力完成工作。那么你可以采用瑜伽式的呼吸療法,或者暫時中斷一下任務,去玩一會游戲,睡個午覺,來讓緊張的心情放松下來。
一言以蔽之,人的大腦就像肌肉一樣,是可以通過不斷地訓練實現進步的。理論上來說,只要訓練得當,每個人最終都可以快速進入狀態,針對不同情況合理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4、如何恰當地管理好自己的注意力?
但問題真的這么簡單嗎?《注意力曲線》給我的最重要啟發,就是人往往不是因為任務太多導致無法集中注意力。真正讓人焦躁不安的,其實是逃避心理。
人性是有弱點的。研究表明,人對未完成任務的記憶,遠遠大于對已完成任務的記憶。同時,人對失敗的恐懼,也大過對成功的喜悅。
經濟學研究表明,股票市場中,損失3000美元帶來的痛苦感,要遠大過賺到3000美元帶來的激動。因為害怕可能導致的糟糕結果,所以干脆什么也不做。
這是當代絕大多數拖延癥背后的心理成因,并且人們還往往會用“完美主義”之類的詞來粉飾這類行為。如果不想方法克服這種恐懼心理,那么前述的做法甚至有可能會引起反作用。
比如說,你覺得壓力太大,想放松一會兒。于是中斷任務去玩游戲,結果因為遲遲不愿重新開始,最后把一整晚都浪費掉了。
其實,不光是你,當代人或多或少都要同這種恐懼做斗爭。
在工業不發達的時期,人們的工作流程和結果都是相對固定的。古時候,砍柴多久,得柴幾斤,都有定數。工廠工人也一樣,計件工資,按勞取酬,多勞多得,只消按部就班去做即可,完全沒有拖延的理由。
但現在,機械重復的崗位越來越少了,和以前比起來,現在工作內容更需要創造力,存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學習成本也更高。
面對這種不確定性。人們很容易擔心,自己付出了時間,付出了精力,最終什么也得不到,還要被老板罵——就跟害怕損失3000美元的心態一模一樣。
因此,倘若不克服恐懼,所有表面上的解決辦法,都只是治標不治本,最終甚至成為繼續拖延的借口。書中給出了如下幾種方式,讓你學會直面自己。
1.對己誠實
人們都很難承認,自己享受的事情,會成為自己成功的阻礙。比如說,很多人習慣在辦公的時候聽嘈雜的搖滾樂,并自我暗示說這種行為會提升效率。實際情況很可能并非如此。正確的態度,是換幾種音樂類型作為對照。
2.建立信心
人首先要相信自己,以及確定自己在做的事情有價值時,才能夠全力以赴。同時,為了不讓自己太過焦慮,不妨把工作內容分解成幾個小部分,每天完成一點。
3.點燃希望
時刻提醒自己,按時完成工作會收獲什么?而沒有按時完成工作又會損失什么?同時,不妨多看看名人傳記,在名人名言中點燃自己對未來的希望。
4.直面過去
很多時候,拖延其實和童年的境遇和習慣有關。
舉個例子,很多人童年時可能都有這種經驗:被父母嚴格要求,不做完作業就不能出去玩。而作業又確實太難,可父母并不能理解到這一點。
這時候,孩子感到很無助,很生氣,但又不能公然反抗說“我不想做了”。因此他們只是盡可能拖延時間,一直拖到睡覺時間還沒寫完。父母也只能無可奈何地接受現實。
本質上,這是一種反抗行為。而且這種反抗很容易形成習慣,讓人把“拖延”和“反抗權威”下意識地等同起來。
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多數人花費了太多時間處理眼下的危機,而沒有充足的時間回溯過往,找到自己行為模式背后的心理成因。
5、注意力管理,是當代人必須要掌握的一項技巧。
隨著AI技術的發展,簡單重復的工作崗位正在逐漸消失,而缺少標準化流程指導的創造性任務正在大量出現。
面對這類工作,人們很容易感到無所適從,繼而開始拖延不前。再加之廉價的娛樂產品推波助瀾,讓情況更是雪上加霜。
這就是我和大家分享《注意力曲線》這本書的原因。
沒有注意力管理,我們要么被飛速前進的社會甩下,要么在被社會甩下的擔憂中不自主地吸收大量無效信息,影響正常的工作產出,從而被甩得越來越遠,陷入惡性循環。
為了迎接并應對社會的變化與挑戰,我們需要系統化地學習大量知識。但學習從來都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學會如何恰當地管理好自己的注意力,并將它分配到階段性的學習任務上,就變得分外重要了。
愿你能在這個飛速變化的世界中站穩腳跟。
不頹廢,不浮躁。
靜下心來,苦心鉆研,力求突破,直至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