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說到,人品好的人,在防范他人的能力方面有失偏頗,這讓野心家、陰謀家有機可乘,進而導致人品貴重之人遭受悲劇。
今天,我們說說,人品貴重之人,又在哪種能力上有所欠缺呢?
對了,是迂腐、不知變通的能力。
1
當秦始皇采用嚴刑峻法治理天下時,扶蘇勸諫父皇愛惜民力、反對父皇重法繩群臣;
當秦始皇下令焚毀天下書籍時,扶蘇勸諫父皇愛惜文化遺產;
當秦始皇被方士欺騙而勃然大怒,欲坑殺咸陽所有術士時,扶蘇勸諫父皇不要以偏概全濫殺無辜;
作為秦始皇長子的扶蘇,他敢于與用武力統一六國疆土、用智力統一六國文化的父親秦始皇當庭數次諫諍,可見他極有政治遠見和正直風骨,是一位人品貴重、愛民如子的善良皇子。
而對外,扶蘇也是一把好手,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軍30萬北征匈奴,當此之時,扶蘇與蒙恬精誠合作,共同指揮秦軍大破匈奴軍,并追擊700余里,收復了河套地區,之后扶蘇協助蒙恬安撫匈奴流民、犒賞有功將士、督建長城。可見,扶蘇又是一位敢拼敢戰的將軍和恪盡職守的監軍。
可是,當扶蘇在父皇駕崩于沙丘,政敵趙高、李斯派來使者催促他自殺時,愣是識別不出敵人奸計,愣是不敢與蒙恬一起調用30萬秦軍南下咸陽問政,而是直接引頸自殺,這一時刻,扶蘇的迂腐、愚忠、愚孝瞬間便被無限放大。
試想,若蒙恬、扶蘇實力弱小,被李斯、趙高暗算致死也算情有可原,但蒙恬、扶蘇坐擁30萬精銳軍隊,蒙恬有用兵如神之能,扶蘇有治理萬民的仁德之心,若兩者再次精誠合作南下咸陽問政。
屆時,扶蘇用和風細雨之政策協理萬民,蒙恬用秦朝最精銳部隊鎮撫四方,那么,趙高、李斯怎么可能會陰謀得逞?胡亥、趙高怎么可能會屠殺皇室、禍亂天下?秦朝又怎么可能會二世而亡?
扶蘇的迂腐、不知變通不但葬送了自己,還陪葬了蒙恬、蒙毅兄弟,更葬送了父皇的大秦江山。
相較于扶蘇,作為頭曼單于長子的冒頓就遇事靈活、懂得變通得多了。
都有個喜歡幼子、外放自己的老爸,冒頓就比扶蘇更懂得以變通為本,遇事靈活地以最小的代價謀取最大的利益。
鳴鏑弒父
面對將自己送到月氏為質、然后突然攻打月氏、欲致己于死地的父親,冒頓沒有絕望,他抓住一良機機智地逃跑了。
在歷經九死一生終于逃回匈奴部落后,冒頓也沒有立刻與父親刀兵相見,相反,他仍色愈恭禮愈至地繼續孝順父親,也許是虎毒不食子,頭曼單于惻隱之心瞬間爆發,他頗覺過意不去,就補償給冒頓一萬騎兵讓他統率。
冒頓訓練這支萬把人騎兵的方法也頗為有趣,他發明了一種一發射就會發出尖銳聲響的羽箭,喚作鳴鏑,并大規模配備給自己轄下的每名騎士。
每次訓練騎兵們騎射功夫,冒頓都會大聲下令:聽我號令,我的鳴鏑射向了哪里,眾將士的鳴鏑就要跟著射向哪里,違令者斬!
于是,冒頓對手下萬名騎兵開始了漫長的條件反射式訓練,待眾將士們習慣了跟隨自己射殺普通獵物之后,冒頓又做了三次頗有挑戰性的實驗:
第一次,冒頓騎著一匹普通的馬張弓搭箭,在準備射靶子時卻突然轉向把鳴鏑射向了自己的愛馬,大部分將士都習慣性地張弓搭箭射向愛馬,瞬間,冒頓愛馬變成了刺猬。
然而,眾將士中有人認得那是冒頓愛馬,就猶豫著沒有發射鳴鏑,冒頓見了,立刻下令斬殺不射之將士,眾將士身心為之一凜,長了一份教訓和警惕之心。
第二次,冒頓仍舊先用弓箭瞄準不重要的獵物,然后又突然將鳴鏑射向了自己的愛妻,這次眾將士再次將鳴鏑射向了冒頓愛妻,瞬間,愛妻變成了馬蜂窩。
不過,還是有三兩個親近之人識得那是冒頓愛妻,遂不忍射箭,冒頓見了,再次下令斬殺雖親近但不射之心腹,眾將士見不遵軍令雖親必殺,便再次領教了冒頓的言出必行和殘忍兇狠,他們不再有所彷徨。
第三次,冒頓把鳴鏑射向了父親頭曼的寶馬,這次,沒有騎士再猶豫了,眾將士一起射箭,將單于寶馬射成了刺猬。
冒頓見騎兵訓練已畢,就在一次與父親的合作狩獵中,從背后向父親射起鳴鏑來,冒頓麾下騎士們見了,也來不及多想,就條件反射式地張弓搭箭向頭曼單于射去,瞬間,頭曼單于被射成了豪豬。
就這樣,本來任人宰割的冒頓,憑借著自身變通靈活的隱忍及智謀,他踩著愛馬、愛將、愛妻、父親、弟弟的尸體,走上了匈奴單于的寶座。
麻痹攻滅東胡
面對一派來使者就要這要那的東胡,冒頓貌似很隨意,仿佛那些東西不是他的一樣。
第一次,東胡使者向冒頓索要愛馬,冒頓大方一笑:“一匹畜生,有甚要緊?東胡首領想要,就送給你們好了。”
于是冒頓大手一揮,便把愛馬牽給了東胡使者,東胡使者身后,眾將士喊打喊殺,冒頓喝止。于是,匈奴人的尊嚴掃了一地。
第二次,東胡使者得寸進尺地向冒頓索要愛妻,冒頓爽朗一笑:“一個女人,有什么大不了的?東胡首領想娶,就交給你們好了。”
于是冒頓再次揮手,便把愛妻交給了東胡使者,東胡使者身后,眾大臣也開始咒爹罵娘,冒頓單于的男人尊嚴碎了一地。
不過,冒頓并不是在坐以待斃,相反,他是在暗中整頓兵馬、積聚實力,并在冷眼等待東胡人麻痹輕敵的絕佳時機。
第三次,東胡使者變本加厲地向冒頓索要土地,冒頓這次沒有了前兩次的客氣與周到,他陰陽怪氣地遍問群臣該如何處置,群臣中有人認為土地不重要,送與不送都行。
冒頓這次勃然大怒,他下令處死東胡使者和允割土地之大臣,并大肆集結軍隊向東胡攻去,東胡首領經過前兩次與冒頓的打交道,認為匈奴膽小怕事不敢打仗,于是也就沒有太過防備匈奴,結果匈奴大軍一到,東胡軍猝不及防,瞬間土崩瓦解被匈奴軍蠶食鯨吞。
就這樣,本來還在逆來順受的匈奴單于冒頓,憑借著自身變通靈活的隱忍及智謀,他踩著愛馬、愛妻、大臣和東胡將士們的尸體,走上了稱霸北方的道路。
逼迫劉邦簽訂城下之盟
冒頓稱霸北方后,便懷著稱霸天下野心將眼光放到了南方的中原大地,而剛剛平定南方的劉邦,亦懷著為子孫消除外患的心思將眼神轉向了北方。
于是漢匈雙方開始了一決雌雄的較量。
公元前200年,面對曾殄滅西楚霸王項羽的漢朝皇帝劉邦,冒頓并不想與其所率的32萬軍隊硬碰硬,因為他知道,那樣就算打勝了,損失也不會少。
于是,他下令只放出部分老弱殘兵與劉邦軍周旋,而將精銳騎兵隱蔽起來蓄勢待發。
劉邦一見匈奴軍如此不堪一擊,便令周勃率大部隊步兵隨后慢慢跟從,而他則親率前軍騎兵孤軍深入,進軍平城。
冒頓見劉邦如此輕率冒進,頓時大喜過望,他立刻指揮40萬精銳騎兵將平城團團圍困,一時間劉邦如籠中之鳥般無可奈何。
幸虧,隨軍劉邦的陳平腦子轉得快,他勸說劉邦與匈奴和親,并承諾給匈奴巨額財寶。
匈奴冒頓考慮到周勃大軍在南方虎視眈眈,己軍攻城技巧不高,活捉劉邦希望不大,便做了個順水人情放走了劉邦。
這倒不是冒頓仁慈,而是他懂得與其短期內殺雞取卵,不如長期剪羊毛獲利更豐。
就這樣,冒頓利用劉邦的輕敵,靈活變通地不與漢軍硬碰硬,而是用老弱殘兵誘敵深入,再用全軍精銳團團圍困,在不費較大代價的情況下與劉邦締結了得女、得金的城下之盟。
2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駕崩,臨死前,劉邦曾與眾親信大臣斬白馬盟誓:異姓不可封王!若有異姓封王,諸君要號召天下人共起討伐,保衛劉姓江山。
公元前188年,漢惠帝劉盈駕崩,呂雉大權在握,為了穩固自己手中的權力,她欲分封諸呂氏勛貴為王,不過分封建國是大事,需要與丞相商量而定,于是她召集右丞相王陵、左丞相陳平、太尉周勃來宮中開會,會議剛開始呂后就興致勃勃地倡言道:“哀家欲分封呂氏子弟為王,諸位意下如何呀?”
此言一出,孝順母親、忠心于劉邦、老實巴交的王陵立刻憨憨地出班硬頂道:“先帝生前,我們曾與其共同立誓,異姓不得封王,太后此舉違背先帝遺愿,在下反對分封呂氏子弟為王!”
野心勃勃想大肆封王的呂雉聽了,頓感胸悶氣短,不過她還是不死心,轉而別過頭去惡狠狠地威脅道:“你們又以為如何呢?”
陳平、周勃見呂后殺氣騰騰的架勢,頓時心說不妙,他們互相對望一眼后,立刻心領神會地共同回答道:“天下是先帝平定的,所以他為了天下的長治久安分封劉姓子弟為王,從當時到現在來看,這確實是個極為可靠的定國之策;如今,治理天下的是太后,所以太后為了天下的和平安寧分封呂氏子弟為王,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我們支持太后的決斷。”
聽了陳平、周勃的意見后,呂后轉怒為喜,定下決策:王陵明升實降為太傅,不久又踢回封地,哪涼快哪呆著去了;陳平遷升為右丞相,審食其遷升為左丞相,任敖升為御史大夫,周勃不變,后面這些人,真是哪吃香喝辣就在哪待著。
當丞相都成了俯首帖耳的人后,呂雉開始了大封呂氏子弟為王的自殺式壯舉。
公元前180年,呂后病逝,陳平、周勃趁機巧妙設計,奪取了呂祿、呂產的南北軍兵權,而后兩位精誠合作,翦除了呂氏諸侯王,恭迎代王劉恒即皇帝位。
至此,陳平、周勃算是變相地遵守了劉邦異姓不得封王的誓言,而迂腐、不知變通的王陵早在一年前就郁郁不得志地向劉邦控訴陳平周勃的有奶便是娘和自己的無能為力去了。
除此之外,陳平的靈活變通還體現在:
離間項羽與范增
公元前204年,項羽率楚軍猛攻滎陽,劉邦率漢軍在城內苦苦堅守,在滎陽城就要被攻破的危急時刻,陳平附在劉邦耳邊喃喃數語,愁眉苦臉的劉邦立刻眉開眼笑。
原來陳平獻了一離間計。具體做法:
第一步,陳平花重金聘間諜到楚營散布范增欲圖謀不軌的流言,這引起了項羽的初步懷疑猜忌;
第二步,在范增強烈建議項羽進攻滎陽的當口,劉邦趁機發出聲明向項羽提出求和請求,項羽因為猜忌范增意圖而故意下令停戰,并派使者入滎陽與漢軍商量和談之事;
第三步,當項羽使者剛入滎陽漢軍營,劉邦、陳平就故意給楚軍使者準備了豪華的居間和豐盛的酒食,并聲稱要與范增共謀大事;
第四步,當楚軍使者回復說自己不是范增使者,而是項羽使者時,劉邦、陳平趕緊聲稱搞錯了,于是又故意假裝吃驚,并將楚軍使者的待遇換成了破房和殘羹冷炙,楚軍使者忍受不了前后待遇的巨大變化,憤而離開漢營回歸楚營,并將范增與漢軍勾結的“鐵證”告訴項羽;
第五步,項羽不分青紅皂白指責范增心懷不軌,范增犯起牛脾氣辭官歸鄉,楚軍失去了智囊。
就這樣,陳平靈活變通地巧使離間計,不動任何刀兵,就廢掉了項羽的智囊,堪稱變通制勝的典范。
獻“巡狩”之計活捉韓信
公元前201年,有人告發楚王韓信要造反,皇帝劉邦召集眾將士討論如何處置,眾將士立刻叫囂著發兵楚地,坑殺韓信。
這時,陳平壓下了眾將士的吵鬧,轉過頭來問劉邦:“有人告發韓信要造反,此事韓信知道嗎?”
劉邦回道:“韓信應該不知道。”
陳平趁機獻計道:“那就好極了,如今楚兵精銳、韓信用兵如神,而漢軍疲憊、將領用兵不如韓信詭詐刁鉆,如果我們只逞匹夫之勇與韓信交戰,只會自取其辱自取滅亡。在下有一計,可保生擒韓信。”
劉邦一聽兩眼放光,趕緊接道:“快快講來!”
陳平進言道:“古之天子,均有巡狩各諸侯之習,屆時,各諸侯要一同覲見陛下。陛下可以聲稱要到楚地巡狩,并召集各諸侯前來會面,到時只要韓信敢來,咱們用一武士就可將其生擒。”
劉邦從其計,轉而向各諸侯王發出召集令:朕欲前往云夢澤巡狩一番,請各諸侯王到陳縣迎候。
韓信仗著與劉邦一起打天下的沙場“深情厚誼”,果然毫無防備屁顛屁顛地來了,狡猾的劉邦可沒有韓信那么實誠,他二話不說就派一名武士生擒了韓信,就這樣陳平又一次變通使計,不用千軍萬馬僅用單人就生擒了名將韓信,可謂低成本、高收益。
3
公元192年,正直剛強的王允聯合見利忘義的呂布誅殺了禍國殃民的董卓,而后王允成為東漢朝廷的新一代掌權者。
然而,可惜的是,他卻沒有做到挽狂瀾于既倒,反而身死族滅,加速了東漢王朝的混亂及覆滅。
原因無他,他的迂腐、不知變通是導致他最終敗亡的罪魁禍首。
以下乃王允的迂腐表現:
殺蔡邕
董卓活著時,曾提拔過蔡邕,所以當得知董卓死后,蔡邕難免在王允面前感嘆了下董卓死得可憐,沒想到的是,王允就抓住蔡邕的這點“把柄”將蔡邕下獄,并且一意孤行、毫不變通地處死了蔡邕。蔡邕是文學界大咖,王允不分青紅皂白便處死了僅有一點嫌疑的文壇巨匠,這大失天下士人的心。
不聽呂布諫言
剛殺掉董卓時,呂布向王允請示將董卓的財物分賞給公卿大臣和有功將士們,王允不答應;呂布勸王允赦免并招降董卓的舊部眾將士,王允首鼠兩端,先答應赦免,后又猶豫不決,引發董卓舊部的胡亂猜疑,此舉擾亂了人心,增加了長安守軍的不安定感。
不接受李傕郭汜的投降
公元192年,李傕、郭汜等董卓舊部諸將在董卓死后群龍無首,他們本來想要投降王允,卻被王允無情地拒絕了,王允表示,誰都可恕,唯獨李傕、郭汜不饒!
如此迂腐地看待董卓部下,如此不知變通地對待有可能成為部下的敵人,逼著可能為友的敵人為敵,你不敗誰敗!
公元192年6月,狗急跳墻的李傕、郭汜率領西涼軍攻破長安,繼而殺死了王允。
相比于人品雖好、能力雖強卻迂腐、不知變通的王允,同時代的賈詡就遇事靈活、懂得變通得多了:
鼓勵李傕、郭汜攻打長安
公元192年,李傕、郭汜等董卓舊部諸將在董卓死后群龍無首,他們本來想要投降王允,卻被王允無情地拒絕了,王允表示,必欲致其于死地。李傕、郭汜等將得到回復,頓感心灰意冷,就在他們商量好準備散盡部眾亡命天涯時,賈詡出言打斷道:
“大家如果散伙了,一個小小的亭長都能把我們逐個擒獲逐個誅殺,那既然如此,我們為什么還要散伙呢?
相反,趁著現在手上還有兵,我們為什么不去攻打長安搏他一把呢?
若能打贏王允攻陷長安,諸位將領就能挾天子號令天下;若打輸了,我們再浪跡天涯也不遲啊。”
李傕、郭汜一聽,頗覺有理,便采納了賈詡的建議揮軍攻打長安。
而身在長安的王允,正沉浸在殺死董卓、蔡邕的自豪感中不能自拔,所以當李傕、郭汜等將率軍攻至長安時,王允竟毫無防備,他匆忙派出徐榮、胡軫率軍應敵,不料徐榮戰死、胡軫投降,呂布率領并州軍再出長安對抗李傕、郭汜軍,也被打敗。
公元192年6月,在賈詡的鼓動下,李傕、郭汜率領西涼軍攻破長安,殺死了王允。
關鍵時刻,賈詡的變通建議,就算是有勇無謀的李傕、郭汜等難成大事之徒聽了,照樣能夠打敗人品貴重、為國為民的王允。
王允被殺,不是因為邪惡戰勝了正義,而是賈詡利用涼州將士的貪生怕死之心提出的變通建議,打敗了王允空談天下蒼生、打壓董卓舊部以籠絡關東諸將士之心的迂腐之行。
獻計張繡偷襲曹操
公元196年,剛剛把漢獻帝迎奉至許昌的曹操,為了顯示天子的權威,就以“奉天子以討不臣”的名義發兵攻打宛城,據守宛城的是張繡和賈詡,因為實力懸殊,剛開始張繡就率軍直接向曹操投降了。
但是,曹操的貪婪好色為這次征伐帶來了未知的變數:張繡有個嬸娘王氏(張繡死去的叔叔張濟之妻),其人知書達禮且頗有幾分姿色,曹操見后垂涎三尺,就不顧張繡的臉面和反應強納其為妾。
張繡一聽說死去的叔叔被人戴了綠帽子,自己也將被人戳著脊梁骨指指點點說三道四,便氣不打一處來地想找曹操拼命。
關鍵時刻,又是賈詡現身勸阻道:“直接硬拼與找死何異!我們可以表面卑事曹操、暗中積蓄實力伺機攻打曹軍,到時定能雪恥得勝。”
于是,張繡采納賈詡的建議,先強自按下胸中憤懣之氣,然后好言好語地請示曹操,獲得了搬運武器移防宛城外的命令,然后他巧妙利用這一命令給已經繳械投降的手下將士們又裝備上了武器,接著張繡率領麾下將士們在移駐城外途經曹軍駐地之時,突然向毫無防備的曹操軍發起襲擊。
正沉迷女色的曹操完全沒料到張繡會突然反叛,危急時刻,他跨上戰馬倉皇逃跑,不料卻被亂箭射中戰馬,不幸跌倒在地,就在亂箭將至性命不保之時,長子曹昂將自己的馬讓給了曹操,并驅趕其迅速逃離了險地。
然而,孝順的曹昂卻被亂箭攢身戰死于宛城。
此戰,曹操的愛將典韋、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盡皆戰死于張繡的偷襲,曹軍傷亡慘重、狼狽敗歸。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第一戰就以這樣憋屈的下場結束了。
擁有優勢兵力的曹操居然兵敗宛城,戰死長子、愛將,傷亡如此慘重,不是因為正義戰勝了邪惡,而是賈詡利用張繡將士面對曹操侮辱的憋屈憤懣提出的變通建議,打敗了曹操沉迷女色、不思進取的麻痹之心。
獻計抹書離間韓遂與馬超
公元212年,馬超為救回被困在許昌的父親馬騰,毅然與韓遂合作起兵攻打曹操勢力,曹軍與西涼軍在關中大戰數日,勝負難料。
關鍵時刻,賈詡建議曹操利用韓遂、馬超人齊心不齊的弱點巧施離間計。
曹操采納賈詡的建議將寫得異常混亂、涂抹頗多的書信送給了韓遂,馬超見韓遂所握之信極為可疑,便與韓遂鬧起了矛盾,曹操趁勢攻擊貌合神離的西涼軍,西涼軍經過稍微的抵抗后為保存實力便各個向西逃去,曹操率軍趁機掩殺,西涼軍大敗。
擁有劣勢兵力的曹操居然能打敗馬韓聯軍,且傷亡較少,不是這很沒有天理,而是賈詡靈活變通地利用馬超、韓遂等將士的貌合神離巧妙離間,幫助曹操逐漸分化瓦解、最終各個擊破了敵軍。
4
扶蘇,是為天下蒼生福祉敢于諫諍父皇、為保衛華夏敢于沙場浴血奮戰的信人奮士。
王陵,是孝順母親、忠誠于劉邦的忠臣孝子;
王允,是不畏權貴、刺殺董卓,對漢室天下可謂忠心耿耿的耿介老臣。
可是我卻看不上這些人品很好的能人義士,因為他們那迂腐、不知變通的能力:
扶蘇過于迂腐、愚忠、愚孝,雖然他與蒙恬一起坐擁30萬軍隊,但面對政敵的迫害,他和蒙恬卻一個引頸就戮、一個束手就擒,將大秦江山白白讓于陰謀小人之手,使天下百姓慘遭生靈涂炭,至今想來還令人扼腕嘆息憤恨不已;
王陵不知變通,面對呂后的淫威和篡改誓言,他不顧實力頑固對抗,卻被呂后毫不留情地罷免,最后無能為力地郁郁而終,至今看來還覺得他迂腐得可愛;
王允過于迂腐,認為董卓舊部就一定十惡不赦,認為關東各部就一定忠君愛國,殊不知董卓舊部亦有良善之人,關東各部也有險惡之徒,他濫殺蔡邕、不赦罪人,惹得朝野不安、長安陷落,以致身死國亂,至今想來仍覺如此之文人實在誤國誤民。
那我們該如何克服迂腐、不知變通的缺點呢?
向冒頓、陳平、賈詡等人品雖然難說但懂得變通、懂得靈活處事的能人學習。
學習冒頓那隱忍待發、恭事仇恨之父親的精神;
學習冒頓雖言出必行、雖親必罰、但不愚忠、不愚孝的變通精神;
學習冒頓實力不濟時隱忍待發、實力充實后雷霆萬鈞滅掉敵人的靈活對敵能力;
學習陳平那識時務者為俊杰、天一變立刻參與變天、捍衛誓言的伺機而動能力;
學習賈詡即使會敗仍激勵將士們拼死一搏、搏出一片天的死磕精神,這總讓我想到努力未必會成功,但不努力絕對會失敗。但賈詡教會我,靈活變通的努力才最有可能成功。
學習賈詡即使敵人胡作非為,也要先恭事之,再麻痹之,最后突然襲擊之報仇雪恨的變通靈活能力;
學習陳平、賈詡于敵強我弱時,抓住敵人內部矛盾巧妙實施離間,然后分化瓦解、各個擊破敵人的巧妙變通能力。
將扶蘇、王陵、王允等人品貴重之人的失敗與冒頓、陳平、賈詡等人品不咋地之人的成功人生作下對比,可以得出,或許人品好壞并不能決定你人生的成功和失敗,但遇事迂腐不知變通和遇事靈活變通卻能,這很值得我們深思并付諸切實行動。姑且不論人品好壞,我們是想遇事迂腐不知變通地活著呢?還是想遇事靈活變通得活著呢?
相信看過這篇文章的每個人,都會有各自的答案。
好了,除了防范他人、迂腐不知變通,人品貴重的人,又在哪些能力上有所欠缺呢?
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