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不挑食的人,直到后來進入大學食堂,我才明白,其實是我媽太了解我的口味了。
我老婆也一直以為自己是個不挑食的人,按照上面的邏輯,真正的原因其實是:家里的菜都是她買的。
無論是復雜到一個大項目,還是簡單到做一頓菜,都有一個流程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解決的辦法是把過程分為兩部分:第一步,先給出幾種可行的方案,第二步,選擇一種最合適的。這就是用“建議權和決定權”分離的方法,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老媽和老婆燒什么菜,這是她們的建議權,我挑自已喜歡的菜吃,那是決定權,如果可供選擇的菜都是自己喜歡的,那決定權就非常容易;但如果相反,這個決定權實際上就被廢掉了。
這是吃菜,點菜也是如此。
最簡單的是一個人到飯店吃飯,服務員遞上菜單,這是飯店提供的建議權,就是說我們不能點菜單之外的菜。你按照自己的口味一道道挑下去,就是在行使自己的決定權。
麻煩的是請別人吃飯,當你問他們吃什么時,十有八九會得到一個“隨便”的答案。
下面回到今天的正題上來——如何在別人說“隨便”的情況下,點出一桌令大家都滿意的菜來?
2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別人說“隨便”是真的隨便什么菜都可以的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在商務宴請和朋友聚會兩種典型的場合下,不同的人說“隨便”,意思又大不一樣。
首先看商務宴請,通常這種場合下都會有一個最大的領導,也就是“主方”。領導說“隨便點吧”,意思通常是指:我不要建議權,但我要決定權。我不會在點菜這件小事上費腦子,但是“外交無小事”,我最后還是要把控一下的。(其實還有一種情況,請女朋友吃飯,但可以歸并到為領導點餐一類,要不怎么簡寫成LD呢)
你看,之所以你問別人吃什么,別人會說“隨便”,是因為你把本該自己做的事,讓給了別人,當然會吃個叫“隨便”的軟釘子。
領導的權威永遠建立在決定權的基礎之上,意識到這一點至關重要。你要真的“隨便”點了,領導不一定會說什么,但一定會在心里的小本本上蓋上一個“辦事越權”的戳。
決定不是那么好作的,如果下屬只是點完整個菜單,讓領導最后過個目,這其實是給領導出了難題,那么多菜,你讓領導怎么在最短的時間里判斷呢?這不是逼著領導“瞎指揮”嗎。于是領導的小本本上又會蓋上一個“辦事馬虎”的戳。
還有一種看似聰明的職場老油子的做法,讓服務員報本店的名菜,然后一個個地問領導意見,這叫“逐項審批”。這個方法也非常扯蛋,領導在飯局上最重要的任務是跟主賓聊天,這樣做會讓他覺得你沒能力,小本本上又會蓋上一個“辦事低效”的戳。
正確的做法是,點菜的人事先了解主賓和領導的喜好,給出幾個主菜的建議,最好能附上建議理由,以方便領導最后毫不費力地挑上兩個。其他的菜,就自已做主了。
這”毫不費力“四個字,意味著把紛繁復雜的背景,簡化到最清晰、最準確的幾個選項,這才是行使”建議權“的最高境界。
從領導的角度上看,領導的權力說大也大,他有最終決定權,說小也小,他沒有擬方案的權力。當然,也可以直接授意下屬,但好的領導通常不會這么做,這既有損下屬的工作積極性,也壞了規矩。
在一個理想的工作狀態中,建議權與決定權呈現微妙的制衡關系,一個好的領導不能越俎代庖,強行介入下屬的建議權,但又要將自己的思路體現在下屬的建議中。
而下屬呢?既要理解領導想要什么,又要有自己的判斷,做出專業的方案來,以體現自己的工作能力。
話說回來,能把一桌菜點好,光懂點領導心理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還是你對菜品的理解。就像工作上,就算你能把握領導的意思,但能不能把這個意思實現漂亮了,還是要靠專業能力。
3
前面說了商務宴請,第二種朋友聚會的情況,又大不相同。朋友說“隨便”,那是真的可以隨便一下了嗎?
也不行。朋友們說“隨便”,是因為決定權屬于大家,而非任何一個人。只是這個意思太復雜,說出口就變成了“隨便”。
有一種朋友聚會的點菜方式,每個人點兩道菜,最后拼成一桌,表面上看每個人的意見都照顧到了,但實際上,中餐是一個系統,講究主次搭配、菜色豐富、口味平衡,而人人做主的結果就是一桌大雜燴。
所以群體決策的事件,建議權一定要具體到某一個人,通常是請客的人,如果是AA制或公款吃喝,那也需要指定一個人。
光有人行使建議權也不行,常見的情況是,點菜人報一個菜,大家都沒意見,結果菜一上桌,大家意見都來了。
這就叫“從眾心理”,明明自己不喜歡,但你不說,我也不說。只要有人抱怨了,自己也就跟著抱怨兩句。
另一種情況也很常見,如果群體中有一兩個比較自我的人,那么最后點出來的菜就會嚴重偏向某一種口味。這在心理學上也有個說法,叫“群體極化”。這是怎么形成的呢?
比如說點菜者報了一道偏酸甜的菜,通常酸甜是小眾口味,但總有人喜歡,偏偏這個人又特別愛發表意見:”不錯不錯“。接下來,對口味沒有偏好的人,就會附和。此時,剩下那些排斥酸甜口味的人會想,看來大家都很喜歡,我就不反對的吧。這種局面又會給點菜者一個錯誤的暗示——大家都喜歡酸甜口味的菜。
表現上是尊敬大家的口味,但最后就點出一桌“群體極化”的酸甜菜,大多數人都不滿意。
職場中典型的群體決策場景是頭腦風暴會,心理學家有一個對“群體討論對結果的影響”的研究發現:在主持人沒有明顯意見的情況下,只要有人堅持表達出強烈的觀點,討論結果總會偏向更冒險的方案。
如果說商務宴請中,是領導發揮主導作用,點菜者制衡,那么朋友聚會就應該是點菜者主導,群眾制衡:在堅持大眾口味的基礎上,只對部分菜品征求大家的意見。
比如中餐中,咸是最大眾的口味,辣其次,酸甜是小眾口味,提出備選菜品就要遵循大眾優先的原則。
此外,用主菜和酒品控制預算和檔次,用其他菜式豐富飯局,杜絕浪費;在風格上堅持多樣化,平衡大家的需求;在傳創新菜式和統菜式上保持三七開的比例,等等,這些都是點菜者控制的點。
群體決策意味著風險分散,意味著沒有責任人,此時,“賭一把”和”隨大流“的心態就容易同時浮出水面,大多數人則在群體中失去方向感,所以,發揮建議者(主持 人)的主導作用,才是群體決策成功的關鍵。
4
其實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對方真的想隨便吃點兒,比如我。
說實話,每次寫這樣的“世事洞明皆學問”的人情練達文章,總會覺得活得真TMD的累。但是,點菜的學問本質上是如何有效地運用“建議權與決定權”,這卻是職場上極其重要的意識。
可以點不好飯局上的這桌菜,但絕不能點壞了職場上這桌菜。
————————————補充—————————————
看看討論區,大家還是喜歡一看就能用上的干貨,下面是我的一些經驗:
一、商務宴請的基本技巧
1、商務宴請也分老客戶和初認識的客戶,前者考慮的重點是菜肴高端,后者考慮的重點是場地高端。
2、點菜需要同時考慮賓、主兩方的需要,如果有好幾個領導和主賓,必須事先搞靖楚每一個人的口味、風格、食材,然后看如何把這些需求組合在幾道主菜中,甚至有時候要提前跟大廚溝通好。
3、每一家單位都有請客的慣例,包括餐廳、預算、出席人甚至主菜和酒水,事先打聽好,不要壞了規矩。
4、一定要問對方有何忌口,比如主菜中有葷腥、大涼大熱、野味等等禁忌食品,對方可能不好意思說,所以一定要就某一道菜可能的忌口明確地問對方。
二、如何在預算范圍內提升檔次
1、一桌菜的檔次體現在主菜上,建議主菜預算:一般宴請占20%以上,商務宴請占30%以。千萬不要把錢像撒胡椒面一樣分散到每一個菜上,這樣錢花了,領導也看不出檔次。
2、最容易超預算是酒水,事先一定要打個提前量,了解大家的需求,是否偏好高檔酒,是否有酒量特別好的?如果有,這個預算就要提高了。
3、主菜以外的其他菜都是豐富菜式、平衡預算、滿足非主賓的出席人的需求的。
三、適用于所有的場合的點餐原則
1、味道平衡:咸味道至少占50%,辣味30%左右,酸甜等其他的小眾口味10左右(以江浙地區為例,其他地區會有不同),要有一兩道輔菜與主菜的口味互補。
2、食材平衡:魚蝦蟹至少有一道,紅肉類至少有兩種(豬肉加其他),蔬菜至少要有三種以上,最好有一道時令菜,同一種食材盡量不要出現兩次,如果重復必須是完全不同的燒法。
3、風格突出:50%菜屬于同一菜系,滿足主賓的喜好,另外50%的菜風格要盡可能豐富,滿足大眾的口味。傳統菜至少要占七成,創新菜不要超過三成。
4、做法豐富:煎炸蒸炒煮,燒燜烤焗燴,最怕的就是一堆炒菜燒菜,再好的食材也變低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