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認為,人只需要定力,就永遠所向披靡。也有人認為,只要內心強大起來,做什么都會成功。竊以為,抗壓且定,方得成功。
沒有抗壓陪伴的定力,將功虧一簣。縱使一個人的心很專一,絲毫不為他人的判斷與觀點所擺布,然而由于缺乏抗壓之力,任何挫折都有可能成為壓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每年都有數萬個高考生,平時成績十分優異,但是由于某一次考試沒考好,內心調節的不及時,跳樓自殺。只因這一次挫折,一顆鮮活的生命便就此隕滅。唐代的文學大家柳宗元,才華優越,甚至比肩曾鞏、韓愈,可是他的仕途卻十分不如意,被貶之后,內心便十分憂郁,并且排斥朝廷,并且將情緒透露到了字里行間中,終究沒有當上好的官職。因此,空有定力,毫無意義。
光有抗壓而毫無定力,將半途而廢。即使一個人的內心十分強大,不因重負而失去對生命的激情,如果沒有定力,就好比一棵樹,即使吸收到的營養再豐富,樹干卻裸露在外,那么這棵樹必然會倒塌,人也如此。日常生活中常常有暴發戶,卻很難見到這些暴發戶一直富裕,因為他們缺少定力。那些暴發戶,往往都是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抗壓,偶然有一次暴富的機會,得到錢財后卻沉迷到紙醉金迷般的生活中,最終再次窮困潦倒,甚至直接死掉。因此,空有抗壓,仍毫無意義。
定力與抗壓之力結合,必將事半功倍。內心強大了,并且不為世界的復雜而亂了方寸之心,才會有所成就。 譬如蘇武,被流放到了北海,長達十九年。在那里,他遙望大漢,眼里總是無限悲哀,卻仍充滿希望。身體上的磨難并沒有壓倒他,相反,他對生命依然富有激情,對妻子和李陵的建議充耳不聞,無論是誰的勸降,他都不聽。蘇武持節不悔,歷經十多年的風雨洗禮,最終成功回到了祖國。再譬如幾十年前的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錢學森等人,在中國最艱難的時候,在其他國家壓制仍虛弱的中國的時候,他們抗住了巨大無比的壓力,沒有放棄,反而是全身心投入到了原子彈的制造中。他們當中有的人才,在國外留學時曾被當地以豐厚的錢財和學位作為獎勵,條件是留在當地。但是他們以強大的定力拒絕了他國的邀請,最終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由此可見,定力與抗壓之力相結合,才能成功。
定力與抗壓之力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抗壓且定,方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