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了黑洞的存在,科學家就開始了尋找黑洞之旅。1916年,天文學家史瓦西計算了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后,認為當物質的質量全部集中在一點,會發生極其怪異的現象,連光都脫離不出去了,這便是黑洞!
直到霍金的出現,人們關于黑洞的研究才有了巨大的飛躍,霍金提出的奇點理論和霍金輻射都是解釋黑洞的基礎理論。1970年,人類通過天文望遠鏡才真正意義上的發現了黑洞,科學家發現一個質量超級大的藍色星球被一個看不見的天體所牽引,這便是人類首次發現的黑洞!
我們一般會對黑洞產生莫名的畏懼,認為黑洞可以吸收任何物質,包括光線。或許你也好奇,當我們的太陽變成了黑洞,那么我們地球是不是要玩完的節奏啊!
這就要講一講黑洞的發展史,一般情況下,黑洞是由超大質量的恒星演變而來的。恒星起初于巨分子云,在引力的作用下,才慢慢凝聚為原始天體。成年的恒星就是主序星了,太陽現在就處于主序星狀態,50億年后,太陽會變成紅巨星,體積快速膨脹,足以延伸到地球繞日軌道上,到時候的地球就會被太陽吞噬掉,但是太陽在紅巨星階段的停留時長僅僅只有幾百萬年,相對于太陽上百億年的壽命而言,紅巨星狀態只是曇花一現。此后的太陽體積會急劇塌縮,密度變得非常致密,也就是白矮星階段!許多科學家認為,太陽的歸宿就是白矮星,而并不能演變成黑洞。
我們知道,逃離一個天體表面的速度和該天體的密度有關,密度越大,其逃離速度越大。有個天文學家叫史瓦西,他直接把光速代入愛因斯坦的引力場公式中,反向得出連光都逃不出的天體臨界密度,并導出史瓦西半徑(黑洞視界半徑)。其實每個天體都有各自的史瓦西半徑。如果一個天體要變成黑洞,其半徑起碼要小于史瓦西半徑。
太陽的史瓦西半徑僅僅只有2.9公里,這還只是視界半徑,這就意味著太陽實際變成黑洞的半徑要遠遠小于2.9公里。事實上,太陽的質量太小了,根本不足以變成黑洞。即使太陽變成黑洞,其視界半徑也會很小,遠不足以吞噬地球,地球會依舊在原有軌道上運行。如果拋棄所有理論,太陽執意要變成黑洞,那么地球也是沒事的,但人類將必死無疑。因為太陽再也不發光了,地球上的光合作用會立馬停止,植物全部滅絕,地球溫度急劇下降,人類將在寒冬中被活活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