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網上有個帖子特別火。
她專科年,我名校畢業,我們合適嗎?
發帖人是一個年輕小伙,他跟一個女孩相親,女方家境不錯,但是學歷不高,第一次見面以后,他因為姑娘的學歷問題糾結了一周,想明白以后,去找女生,女生已經不再搭理他。
該事件下面的評論截至目前已經2萬多條了,仔細翻看了一些,發現大部分人都有一個共識:學歷對等真的很重要!
點贊數最高的一條評論是“學歷和一個人的思想深度密切相關,三觀建立在思想的基礎上,學歷不對等,三觀難一致,而三觀不一致,情感上很難有共鳴,那么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就會接踵而至”。
在各個平臺上搜素相關話題,發現提這種問題的人很多,顯然,學歷是否對等是大多數人都會顧慮的一個問題。
猛地發現,原來我們這些雙非學生以后不但找工作會受到歧視,連找對象也要受到學歷的暴擊。
02
近一個月,是不是985,211畢業這個話題很火。
蘇寧易購HR在普通院校招聘的時候聲稱“管培生只要985/211高校生,”“你們二本的學校都一樣,你們進來后和管培生的定位是不一樣的,別人是奔著管理層去的,而你們不行。”
這樣的學歷歧視行為受到了大眾的譴責,公司也對該HR做出了相應的處罰,但是,在招聘這件事上,到底存不存在學歷歧視我們心知肚明。
流傳已久的招聘鄙視鏈是:國外名牌大學>國內一流名校>985>211>普通一本>二本>三本>專科>高職,給這些不同學歷的人加上標簽,按照學歷來決定給不給機會是很多企業都約定俗成的規則。
不是說完全只要985/211的,而是優先考慮他們,水平差不多的情況下,雙非學生只能靠邊站。
考研的時候,第一學歷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面試的結果,如果你的第一學歷特別低,即使你考的分數遠遠超過錄取線,最后留下的也不一定是你。
當考官和HR面對一群各方面差異不大的年輕人的時候,如何快速找出適合作為培養對象的人呢?
這時候,學習能力成為他們的一個評判標準。不得不承認,名校的確更容易找到學習能力比較強的人。但,我們這些雙非學生中就沒有很優秀的人嗎?就該因為沒有名校光環而被歧視嗎?
03
考上名校可能意味著學習能力強,也意味著在高中那個階段很努力,但無可置疑的是很多人無法上名校可能還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也有人在上了大學以后才明白努力的意義,廢寢忘食的去做一些事情,也的確獲得了很大成就,但因為不是名校生,最終還是受到歧視,無法獲得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
有個老師曾給我們講過他親戚家孩子的故事。那個女孩本科是一個三本院校,上了大學以后特別努力,想通過考研去更好的平臺,連續考了三年,她都無法去心儀的大學讀研。
考不上不是因為成績不夠,而是因為面試的時候被刷掉了,第一學歷成了她考研路上一到過不去的坎。
作為雙非學生,我們深知自己以前不夠努力,高考的時候沒能考上名校,不敢奢求獲得跟985/211學生平等的機會,只是在我們做的比他們更好的時候,能否看一看我們的努力,看一看我們也能一樣的優秀。
我們學校有一個特別厲害的學長,靠著自己杰出的能力在學校也算得上是個小“網紅”吧。
他最光榮的事跡就是在一個暑假內賺了20萬,這還不算他自己的創業項目收入。同時,他還兼顧著自己的學業。
畢業的時候,即使他的能力很不錯,但在非名校這個標簽下,他同樣無法獲得一個好的工作機會。
非985,211的學校里也有一群人玩命的努力只為了獲得一個機會,985/211學校的學生也有整天宅在宿舍打游戲、追劇的啊。
為什么要從我們跨進大學校門的那一刻就給我們貼上“不行”的標簽呢?
我們做的不好的時候你可以嫌棄我們不優秀,但是,當我們竭盡全力做的不錯的時候,請不要因為我們不是985,211畢業的就否定我們一切的努力,好嗎?
就像呂白曾在文章中寫過,任何時候的努力都值得被尊重,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