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朗軒昨晚十二點才睡覺,今早遲遲不起來,雖然自助餐十點關門,我也只能眼睜睜看著朗軒睡大覺~
朗軒醒來,穿著睡衣匆匆趕去吃早飯的,回來洗臉刷牙,接著發生的就是一個全身上下濕漉漉的小孩子跑出來,以及可以游泳的衛生間~
這些都不礙事,洗洗刷刷就可以了,沖突發生在我要去洗衣房洗衣服,朗軒拒絕穿衣,執意要裸奔~~沒錯,就是衣服不穿、鞋襪也不穿~
我怒了,覺得簡直不可理喻啊,不穿鞋也就罷了,連衣服都不穿,我是不敢、不愿、也不理解,所以用自己作為媽媽的權威,強迫他穿上衣服和鞋子~
?2
就記得我小學的時候,我缺雨鞋,有一天我和我媽上街,看到街上有家店鋪,櫥窗上的一雙黑色雨鞋,樣式也是新款,當時就歡喜的不得了,當然價格也不菲,至今想來我都覺得還是很好看,真愛不變吶,
好像當時我媽帶的錢不夠,說第二天給我買,第二天我要上學,最主要那天是個大晴天,中午放學回來發現我媽果然給我買回來了,拿著鞋子愛不釋手,吃過飯,我干了讓我媽惱羞成怒的一件事:我要在這陽光燦爛的日子,穿著我媽給我新買的雨鞋去上學,對,我當時不僅干了,還已經走出家門很遠了,我媽發現后,追了我很遠,把我追回來了,氣急敗壞的老媽,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穿著雨鞋上學,人家不笑話你,他們會笑話我,說你媽傻~
?3
只要理智正常的,一定支持我和我媽的做法:
誰也不能接受一個三歲半的娃大白天的,裸奔在一線城市的賓館,而且無特殊情況(比如沒衣服穿、淋雨了等等),只是因為娃不想穿~
更不能接受一個上小學的娃,在大晴天,非要穿著雨鞋去學校,話說要是同學和老師見到這一幕,該是怎樣的表情~
?4
我們的生活還有很多這樣的事情,都是一個模式:
比如強調娃要好好吃、好好睡覺、好好學習、鍛煉身體、少玩游戲,不能再更政治正確了吧~ 但是娃們偏晚不睡造不起、只玩游戲不學習,更別說鍛煉身體了~
作為伴侶的我們,辛苦工作、經濟獨立、勤儉節約、無私奉獻、關懷體諒對方,還有比這更讓你能站在道德制高點嗎?絕無,可結果是大跌眼鏡,你的伴侶說你不是TA要的那一款,TA和你在一起不開心,不快樂~
why?
?5
試著想一下,你自己是不是聽別人的都是因為別人說的對,你就聽,未必~
常言道:先聽態度,后聽道理。
你道理說的再正確,態度讓人難以接受,接受度肯定大減~
更不要說偶爾我們還會站在道德制高點去指責別人了,對方的內心八成是這么嘀咕的:“你對,就了不起啊,瞧你這態度,我寧愿毀了自己,也不愿意聽你的”
因為聽你的就代表被說服的那一方輸了,你的態度讓人難以接受,對方也一并把你的道理扔垃圾桶了~
所以在家庭生活總是強調我是正確的,你是錯誤的,所以你要聽我的~
你就已經輸了一半,后一半用結果告訴你:你輸了~
?6
人都有感性的一面,何況面對孩子,道理更是說不通的,孩子很感性,因為他們的大腦不會充斥太多條條框框、太多沖突,他們對事物的本質有著更深的鏈接,喜歡就是喜歡、好奇就是好奇、討厭就是討厭,說道理是沒用的。
面對孩子更多的是一種接納、傾聽,孩子自己會做出正確的決定的。
比如我今天只需要抱抱朗軒,笑著說你想光屁股出去,是不是覺得很好玩啊?完全ok了。
因為后來朗軒說他自己知道、也會穿衣服的。
只不過我當時聽到不穿衣服后,立刻用大腦做出回答,而沒有和孩子共情。
至于為什么做出這樣的反應,因為我們成人內心有太多的恐懼~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