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現在對于現在人來說,更多的意義是什么?
踏青,放假。
可能地域的不同,文化的風俗,家族觀念的影響。在信息咨詢發達的現在我們知道,原來還有這樣的。
對于,相對比較獨立,觀念不是特別強的大部分人來說,可能沒有具體的象征,特別是不斷斷親的一批人來說。文化傳承,家族榮譽,先人長輩等等,與我何干?
文化傳承會如何?人變的越來越冷漠等等。
其實,都是杞人憂天,自我煩惱。
對的,自我焦慮,煩惱。本來也沒有啥父母在,所以,我們不必親自行動。
對于前面的先人,一代有一代的方式,有養育之恩,有幫扶之情。對于,我們家的小朋友來說,現在也會有差別,不喜歡和外婆視頻。
那么,TA需要和外婆視頻嗎?TA不喜歡,我就要跟著傷心,尷尬,害羞嗎?
其實不然,我們沒必要如此感覺自己好像做錯了啥。
我媽是我的媽媽,TA沒有多大的感覺,甚至被人教“外面的人”(當然,我生氣過,只是生氣過,也不能做啥,因為確實沒有帶TA,我們又沒有辦法管別人的嘴,也管不了),我對我媽好就OK了。至于,小朋友,那是屬于TA的關系與態度。接受就好。
我的行動比言語教育要更重要。我只要表達我自己就好。
我們也要接受,親戚的關系,我媽媽的想法屬于我媽媽(她希望我們兩家的孩子能夠關系更好,這是她希望的,她能做到就是有時間大家一起聚聚,兩個小朋友知道彼此,牽掛,思念彼此)但,有時候情況,在我家小朋友心中,小妹妹不如TA的好伙伴。這是必然)TA不愿意,只是沒有見面時,不是很情愿,和小妹妹聊天,當然也包括其他人(我們的好朋友家的小朋友)我要如何做呢?
我為啥把他們不好玩,就代表著我們不好,我會害羞,不好意思。
甚至,TA和TA的小伙伴一起在公園玩,玩玩彼此不在一起行動,分開我感覺都不好(好朋友就該一起共進退,一體,這個思維是對的嗎?)
哦,no,不是的。
現在他沒有這個思維,更偏自我一些,我要為此做啥?接受他們可以不必一直在一起,一定約好就要玩到最后。
接受就好,教TA要是想分開告訴別人一下就好。我們可以一起,也可以分開。
接受,所以的可能,沒必要去擔憂,去憤怒,去指責,去害羞,做好自己,按自己的本心本性去做就好。
愿你我TA都能,自由自在,成為自己,做好自己。不為那些有的沒的而擔心害羞自責。一切隨意就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祝各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