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氣不錯,早晨挺涼爽。
準時起床,準時寫日精進。
昨天看到一段文字,瞬間被刷屏:
“大多數人對吃苦的定義都理解得太淺了,窮根本不是吃苦,窮就是窮,不是吃苦。
吃苦不是受窮的能力,吃苦的本質是長時間為了一件事聚焦的能力,以及在長時間聚焦的過程中,所放棄的娛樂生活、無效社交、無意義的物質消費。
以及在過程中所忍受的不被理解和孤獨,本質是一種禁欲能力、自控能力、堅持能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很大程度說,靠自己做出成績變得富有的人,往往比窮人更能吃苦,否則就不可能靠自己白手起家。
你會發現,這些人富有了以后,還是比你勤奮,還是比你能忍受孤獨,還是比你能延遲滿足,還是比你簡單純粹。”
這段話,不長,但是非常經典。
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如何為我所用
按照我們傳宗思維路徑,吃苦才能賺錢,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那換一個框架,請問你,農民辛不辛苦?能不能吃苦?工地上的農民工能不能吃苦?
說實話,如一從上學開始,就一直戴個眼鏡,就完全沒個能干粗活的樣子。
雖然之前上過流水線,在廣東美的空調東芝分公司做了4個月,也證明可以吃苦。
但是后來我就發現一個致命的問題
他只重復,不思考
剛開始還琢磨怎么動作更快更好,或者怎么節約時間,提高效率?
后來動作熟練了,閉著眼睛都是做下來,然后就一直重復,重復到一個月過去了,3個月過去了。
一直重復著重復,那和機器人有什么區別?
然后我記得流水線對面墻上寫著幾個字:
借力用力不費力,借腦用腦不煩惱。
如一一想,這不就是出口嗎?
再這樣重復下去思維會固化的,因為他完全不需要動腦子,這真心致命。
記得老師提到過一個問題:一個農民和一個打高爾夫的老板同樣在大太陽下勞作,那半天的時間過去,他們所帶來的價值是一樣的嗎?
是的,時間一樣,體力勞動也差不多,但是框架大小不同,其給社會帶來的價值自然不一樣。
歸根到底,屁股決定腦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所以,吃苦不是受窮的能力,吃苦是長時間聚焦,搭建一套系統,一套可以自生的框架的能力。
在這期間會遇到各種這樣的誘惑,那就需要為了系統的長久,抵御誘惑,擺正戰略方向,深度思考,活下去。?
然后下一句:“很大程度說,靠自己做出成績變得富有的人,往往比窮人更能吃苦,否則就不可能靠自己白手起家。
你會發現,這些人富有了以后,還是比你勤奮,還是比你能忍受孤獨,還是比你能延遲滿足,還是比你簡單純粹。”
這句話瞬間明白了克亞老師當年告訴如一的那句話:
“你和那些富二代相比,你比他們更幸運,因為他們沒有你這樣從零甚至負數開始的經歷。
他們不能從0到1,只能從1到10,但是從事業的長久和堅固程度考慮,你這樣更加幸運。”
現在回頭看,還真是這么回事,所有的經歷串聯起來。
基本沒有浪費,經歷也就成了一筆巨大的財富,因為你一直在路上,從未停止折騰。
雖然還沒成就很大,但是底氣十足,越干越有意思。
大隱隱于市,大修也需要在生活中修行。
生活就是禪,生活中的處處皆是禪。
就事練心,事上磨。
在紅塵中修行,在紅塵中修心。
最后可以學到的是如何運用這樣的思維路徑去思考問題。
首先打破城規,吃苦不等于窮,然后得出結論就事練心。
最后事上磨,為我所用。
同樣的思維路徑可以一直深度思考衍生下去。
有意思,有點意思。
然后用到自己的工作中,生活中,感受它,體會它。
最后去運用它。
下面進入廣告時間:
7月19日,如一拉了一個自己的直播群,《張如一日精進》,每天在群里直播自己的所思所想,每日精進。
同時直播自己做淘寶,蘇寧,京東,如何一步一步提升收入,從0開始做到月入10萬,每天用數據說話。
慢慢的也吸收一些三觀一致的朋友,合伙人,給他們提供資金,項目,技術,提供平臺等等。
因為如一自己從草根慢慢成長,體驗過從0到1的艱難,所以,明確創業真心不易,然后樂于分享,做點有意義的事。
下面是群里部分內容:
頭一次做直播,頭一次這么分享,有時候確實有點突兀。
But,沒關系,小步快跑,邊錯邊改,即可。
如果你也想進群,可以掃描下面二維碼,然后轉9.9元紅包(防止無聊的人進去打廣告,下個月會變成99元,然后每個月加100元,所有紅包都發到群里,進去早的,你懂的,哈哈 )
你懂的,接下來,干貨多多,濕貨更多,案例也會越來越多。
有緣則聚,無緣則散,愛來不來,謝謝。
8月2日? 西安? ?晴
張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