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聽過一個傳說,很久以前在緬甸某地人們將棺材鑿幾個小孔然后沉入湖水中,湖里的小鱔魚會鉆入棺材入啃食尸體,三個月后撈出棺材,由于鱔魚已經長大無法逃出棺材,所以里面全是又肥又大的鱔魚,而且這樣養出來的鱔魚還味道十分鮮美呢!
這就是緬甸版的“水葬傳說”原本這個傳說就讓很多人信以為真,最近更是通過微信里的一則消息把這個傳說細節都描述得很清楚,加上了地點——緬甸著名旅游景點茵萊湖;時間——在水底養三個月;人物——當地老人;事件——鱔魚湯十分鮮美。一則短短的消息讓一個民間傳說活靈活現地出現在了文字里。于是讓更多覺得人心惶惶,紛紛說以后再也不敢吃緬甸養的鱔魚了。
那么這個傳說的真實性如何呢?緬甸產的鱔魚真的是用尸體喂養的嗎?
于是我咨詢過很多緬甸人,他們都表示沒有聽過這個傳說,其次茵萊湖地區屬于茵達族的聚居地,如果那個故事是真的那么這種風俗即不以屬于緬族也不屬于撣族而是屬于一個人口很少的少數民族,所以如果傳說是真實的那么這種風俗的話影響力也實在有限。大可不必為此而懷疑整個緬甸產的鱔魚都是照此方法喂養出來的。
還有更重要一點鱔魚的鰓嚴重退化,已經失去了單獨靠鰓呼吸的能力,必須通過將口腔伸出水面來呼吸。長期生長在棺材中不出來一定會悶死的。而且鱔魚的生長周期是六個月,三個月的鱔魚還是條小魚苗呢如何稱得上肥美一說呢?所以這樣的方法根本養不出鱔魚,這個傳說只不過是一個民間傳說而已,而且都說是很久以前的傳說跟現時緬甸產的鱔魚自然是沒有什么關系了。至于緬甸產的鱔魚是否安全,這個問題就見仁見智了。總之跟這個傳說是沒有什么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