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大三,真是個讓人神經緊繃的時間節點,關于畢業后的方向問題,似乎成了我們不可逃避的炸彈。</p><p>是繼續埋頭苦讀,為更高的學歷死磕下去,走上考研的路?</p><p>還是直接一點,用就業的壓力逼著自己融入更大的熔爐,為生活馬不停蹄的加速奔波?</p><p>我覺得自己有必要靜下來,提筆,理清一下思緒。</p><p>第一次發現,原來自己真的不太擅長選擇,尤其是碰上這種成本過高的小概率事件。</p><p>以前的我并不在乎行事前的方向性問題,因為于我而言,凡事只要盡力盡心而為,結果一定是趨向美好的。唯心色彩比較強烈。</p><p>因為被“付出就會有收獲”這種鬼話蒙蔽雙眼,經常在迷途上盲目掙扎,連努力的意義都不甚明確,最后落得個鏡花水月一場空的尷尬。</p><p>兩年前那場的高考戰役讓我對自己的“努力觀”有了新的定義和標準,可以說基本上改變了過往的唯心觀。</p><p>高三的記憶好像永遠都不會被時間抹殺分毫,還記得,彼時的我,成績在年級屬于那種相對優秀的級別,在班上可以說是名列前茅,自己也被一干老師視為可以考上一本的苗子。</p><p>但生活往往不會如此順遂如意,我沒能如愿考上一本,只是以過二本線三十多分來到了現在的這所院校。</p><p>沒有抱怨,也沒有悔恨,只是有點不甘心。</p><p>不過還是逼著自己心平氣和地接受這個事實。因為沒有復讀的念頭,按照正常程序,就是該選擇就讀的專業和學校了。</p><p>小縣城里人讀書的目的很單純,就是“考上大學”,所以我在報考志愿之前對專業和學校的問題根本就沒有任何了解。加上當時沒太多接觸網絡的機會,信息獲取的方式很單一,基本上就是跟著老師和家長的意見走,所以在選擇學校和專業時,有種別樣的輕率。</p><p>就這樣,家人以離家近為由,讓我選擇了省內的一所位于三線城市的普通院校。</p><p>不喜歡給人生作出各類假設,因為我知道生活是以直線式的軌跡向前走的,它不會讓我們有機會接觸和“如果”掛鉤的任何東西。</p><p>但我現在真的是有種說一萬句以“如果”開頭的話的沖動。</p><p>“如果讓我重新選擇,我會少些顧忌,大步奔向大城市,看更多的風景和新鮮事物”。</p><p>“如果再來一次,我會選擇離家遠一點,為自己創造獨立生活的機會”。</p><p>“如果重新報考志愿,我會選擇一門自己骨子里深愛的專業”。</p><p>·····</p><p>可惜,世上真的沒有強加的“如果”,只有讓人捶胸頓足的后果。</p><p>那個時候,我覺得高考分數沒達到預期值就意味著失敗。但上了大學,直到這一刻——站在考研與否的分岔路口,才意識到當初內心真正的失落和空洞。</p><p>不是因為所謂的發揮失常沒能考上重點,其實以我當時的成績還是有機會去外省讀所二本學校的。
就是太膽小,不敢去嘗試和追求,慌張隨意地勾選幾個自己還看得過去的專業,然后就不明所以的被錄取到廣告學。</p><p>回想起來,高考后的隨便選擇,真的挺對不起考前瘋狂備戰的一分一秒。</p><p>常人都會有這樣一種心理:如果是一直原地踏步,沒有任何向前奔跑的記錄,我們是可以接受最終不完美的后果。</p><p>可若是另一種情況,已經在前行的路上拼命使勁,大汗淋漓,卻因為方向的偏差而讓結局尷尬,這就未免顯得過于可悲了。</p><p>不怕不努力,就怕努力了還過得這么擰巴。</p><p>好在自己進了大學以后,對這個陰差陽錯選擇的專業逐漸培養了一點兒興趣。</p><p>學校老師質量一般,但這個專業的確讓我對媒體對信息的熱度和深度有了更高的追求,所以兩年的學習并沒有讓人感到煎熬。</p><p>就這樣到了大三,站在新的階段和臨界點,時間又給我出了一道選擇題。</p><p>而這一次的抉擇點,則是考研。</p><p>關于考研這個話題,我的情緒出現過幾次波動。</p><p>最早的時候,是剛進大學那會兒,因為對學校檔次失望,曾和室友慷慨激昂地宣誓將來一定要考研,仿佛已經把這個當做今后人生逆襲的必要不充分條件。</p><p>想來大一時的自己就像是一只被沖動駕馭、被面子裹挾的玩偶,完全被“看臉看學歷”的畸形觀點綁架。</p><p>抱著這種熱血的想法,一直持續到了大二暑假,離外面世界越來越近,越發頭疼于考研和就業的問題。</p><p>開學后,我主動在網上搜集了一下這方面的信息,看完那些考研成功的學姐學長們的分享帖子,考研這一“行為”瞬時在心中又壘起了幾層高度。</p><p>原來所有考研成功的背后,都有著不為人知的汗水和勇氣。</p><p>看到那些牛人的分享,真的有嚇到我,于是,隱藏在身體內的膽小本性一下子躥了出來。在后面的一周里,我滿腦子幾乎都被考研的恐懼占據,曾經那些激情細胞突然被殺的片甲不留。</p><p>我們人都有這樣一個特點:一旦心存了某個想法,就會下意識的給自己找各種支撐這個念頭的旁枝末節。</p><p>所以,當對考研的態度變得畏懼時,我開始努力給自己找其他正當的解釋,就像在給自己灌迷魂湯一樣。</p><p>“親愛的,廣告學是一門重實操的學科,不太注重學歷這種虛的東西,以后出去就業是比較注重實際經驗,考驗是沒多大用的?!?lt;/p><p>環時總監老金不就說過,廣告這個行業其實并沒有什么學歷上的三六九等之分。</p><p>在一波波的自我轟炸后,以前狂妄壘起的考研信念漸漸坍塌。</p><p>到了最近,看到身邊好多同學已經開始為考研做準備,心里也跟著躁動起來,考研的死灰又臭不要臉的燃了起來。
</p><p>當然,被同學激勵是一方面,但更多的還是因為心中有了充分的考研理由。
想要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這是我給自己考研信念增加的重量級砝碼,可以說,如果不考研的話,從我那個剛畢業出去工作的表姐身上,我基本上都可以看清自己今后的人生格局。</p><p>雖說考研不一定會讓人百分百的成功,但它的確可以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充實提高自己。
起碼,在準備考研的過程當中,我可以多讀到很多書籍,拓展自己的知識面;也會迫使自己學好英語,這或許也是在為今后的工作鋪路。好一點的結果,說不定自己還能彌補選擇大學時的遺憾,挑一所理想的城市滋養自己的精神和生活。</p><p>之前說自己被很多牛人的努力嚇怕,其實并不是擔心自己在考研路上不夠拼,而是怕最后竹籃打水一場空。說白了,我就是怕拼命后的結果不能達到預期值,一種擔不起考研風險的心理在作祟。
昨天在工作室看見一位直系學姐在為考研做準備,書摞的很高,她好像整天都待在那個小小的空間里,復習,背書,做題。</p><p>我問了她一個關于考研和實習的沖突問題,這也是考研最令我糾結的一面。</p><p>“學姐,考研是不是和實習很沖突呢,考研需要一個人投入全身心的精力,而大四如果要出去實習的話,根本就分身乏術啊。”
我很認真的問她。
在給了我一個很溫和的笑容后,學姐開始說話。
“如果你要全力以赴準備考研的話,你就得犧牲大四一整年出去實習的機會。做什么事都面臨著一個選擇的問題,無非就是取舍之間,看清自己的心意更傾向哪邊而已。別人無法給你想要的答案,因為誰也不知道,你更看重這件事背后的哪一點。”
這句話讓我想到了這樣一個答案,它說,就像賺錢,為什么和老板比,我們賺的錢要少些?
是因為老板承擔了事業失敗家破人亡的風險,而我們則會在企業倒閉時拿賠償跳槽。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承擔失敗的風險,是自己獲得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條件。我們賺不到那么多錢,正是因為我們把風險讓渡給了老板。
考研也一樣,如果要考一個很好的學校,能構成改變命運的機遇的那種,我們就得學會承擔考研失敗的風險。
世上的每一件事都不可能是絕對的好,或是絕對的壞,人生的選擇題也永遠都不可能像書本上的選擇題那樣清晰規范。我們總得在嘗到甜頭的路上吃些苦頭。
選擇本身,就是放棄另一種跋涉的可能。
最后,想對自己和所有已經下定決心踏上考研賊船的小伙伴兒說一句:愿我們都能在做了忠于本心的選擇后,坦坦蕩蕩地努力,瀟瀟灑灑地生活。
點贊的動作最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