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間看到了這本書的封面介紹,產生了強烈的閱讀欲望,于是連續三個晚上讀完了這本書。到了最后,不禁想起瑯琊榜中的霓凰郡主。于是想到了一個詞:家國情愁,大國、小家,如何取舍,到最后是,傷離別自難忘?還是相忘江湖不訴離殤?
尚睿還是子瑾?是刻意安排還是心的歸宿?
書的最后,一句“愿君已放下,常駐朝陽里”,有人終究沒有被選擇。
也是因為這句話,內心某處柔軟細膩的東西被牽絆著。
放下,哪有那么容易。
“猶待昭陽”,“待”——求而不得、舍而不能,不是一句“愿君已放下”就心有朝陽。
故事的后半段,尚睿的性格特點更加突出,二人多次相遇,每次相遇都驚心動魄,卻也境遇窘迫,斗嘴抬杠,她不清楚他的身份,他卻早知她的身世,看似利用,卻總是悉心呵護、保其周全,總是在霸道的外表下流露出片片柔情。為她親赴雪地尋找藥引、帶她到自己最喜歡的山谷看瀑布,這跌宕起伏,讓人讀起來開心,也確實有點相愛相殺的味道。
尚睿,為人君者,做到這些,已經讓人動容,但卻也為人君,他盼擁小家,更心系大國。
很多人認為,這般跌宕起伏的情感才能算得上愛情!倚天屠龍記中,當周芷若問張無忌,“我、珠兒、小昭、趙姑娘在你心中,你究竟更愛哪一個?”他頓了頓說:“對你是敬重,對表妹殷離是感激,對小昭是憐惜,而對趙姑娘是刻骨銘心的相愛!”趙敏跟他作對,處處為難,卻又相助于他,二人一起經歷了生死劫難,相知相惜,刻骨銘心。這種跌宕起伏的經歷,的確,才夠得上轟轟烈烈愛情的分量。所以于尚睿而言,這樣的結局,無疑是不圓滿的。
反觀子瑾,雖一直是姐弟,但對她卻從未以姐弟相稱,總是叫她“月兒”,這也為后來的劇情反轉埋下了伏筆。子瑾和夏月,從來是都是像溫水一般,子瑾的愛是小心翼翼的,從那一次非姐弟間的親密接觸被侍女看見,并不知情的她,卻猜不透他的躲閃為哪般。
到后來,歷經家庭巨變,子瑾表達了自己的心意,說道:“你為什么總是把我當作以前的那個孩子,總以為我還需要你保護。究竟我要怎么樣做,才能讓你以一個男人的標準來看待我?除了不停地長大,我還需要什么?”這句話,著實戳中了我這顆柔軟的心。
夏月,也不是不懂他的意思,只是故事的最初,她對子瑾除了姐弟之情,實在看不出還有男女之愛。然而,分開后的那段歲月,她一直在牽掛著子瑾,惦念著他的安危,即便自己身患重病,見到李御醫的時候,還是苦苦央求能夠學習治愈子瑾耳疾的醫術,我想,她大概也是有愛的。二人再次相見,子瑾說,“如果你心中沒有別人,那么就嫁給我好不好?讓我以一個男人的身份來愛你?!?/p>
歷經身份再次公諸于眾、為先儲正名、為養父洗刷冤屈,他長大了,不再是當初弱不禁風的少年,這種蛻變,不僅是世事的磨練,更是渴望有能力去愛夏月的成長。面對一個愿意為了自己變得更優秀的男人,她,怎么可能不動心呢?子瑾就像自己的那塊玉,溫潤而剔透,對夏月是細水長流的愛,潤物細無聲春風化雨。
作為霸道總裁的尚睿,抱得美人歸理應是最圓滿的結局;但他選擇了江山,終究沒辦法純粹地擁抱愛人。子瑾舍棄了原本屬于他的江山,選擇了愛人。作為一本小說,看似為了避免其中某個人失去分量,所以才刻意安排有得有失,一個選擇了放手,一個選擇了擁抱;從情感的選擇來看,跟尚睿,是跌宕起伏的相遇和經歷;跟子瑾,是溫婉如水的陪伴和成長;后者,很符合“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之論調,所以,似乎又不是作者的刻意安排,只是選擇了自己該走的路。
瑯琊榜中的霓凰郡主,一代女中豪杰,她和她的林殊哥哥,也讓人有點惋惜。從首次回金陵掀開簾子的一瞥,到重游故園為她輕拂落在頭發上的花瓣,他始終沒有忘記昔日的小青梅;長亭相認,看到哭成淚人的郡主,一句“霓凰”和一個擁抱,不僅默認了身份,也承認了情。她終究和別人不同,所以面對宮羽的愛慕,他始終沒有給予回應。在無心經營兒女情長的梅長蘇的生命里,即便已無力去愛護這個女人,他還愿意用林殊的身份來給她應有的溫柔。最后,“今日一諾,來世必踐”,有著兒時“竹馬繞青梅,兩情長相悅”般的約定,但最終,一封“吾妹霓凰”的信件將一切定格,昔日情郎不復還。
就像《為江山》中唱的那樣,“一生的成敗、一身的肝膽、都付諸于狂瀾,欠你一世相守,無力再歸還,不得是辜負了圓滿,都是為了江山”,林殊于霓凰,大概如此,而霓凰,終是,為君一聲承諾,傾注一世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