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雨
2021年10月1日,國慶節,我們一家三口一起到上海影城觀看電影《長津湖》。三個小時的電影正片結束后,片尾字幕開始滾動,這時,我們三個人不約而同地一動不動,聽著片尾音樂,觀看著一屏一屏的字幕,直到電影院的廣播響起,告知影片結束,請觀眾離場。這時,我才感覺靈魂歸竅,從那蕩氣回腸的戰場回到了現實。
所有的感觸,來自于長津湖戰役乃至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背景。對于影片本身,我認為還有可以提到的地方,至少沒有再現我心中的那些光照千秋的經典場景。仔細一想,也不能苛求編劇、導演、演員及整個電影制作團隊——因為這場戰爭本身就是無法再現的、史實般的千古絕唱。
之所以說無法再現,是有依據的。1961年,美國出動了海陸空65萬人,糾集南越、韓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發動了侵越戰爭。中國政府只說了一句話:“不準越過北緯17度線。”直到1973年美國大兵夾著尾巴灰溜溜地從越南撤退,也沒敢越雷池一步!這與1950年美軍無視中國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過38線,直撲鴨綠江的舉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老家有句俗語:“一等人用眼教,二等人用嘴教,三等人用棍教。”經過抗美援朝戰爭的當頭棒喝,美國人倒是長進了。看來,帝國主義也不是朽木不可雕,還是可以教育的嘛!一回就學乖了,再想結結實實揍它一頓恐怕是很難找機會了。
不過直到今天,還是有一些人對70年前的那場戰爭指指點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一、得失論。那場戰爭到底該不該打。建國初期百廢待興,我們付出了那么多犧牲,得罪了超級強國,養出了一個白眼狼,到底值不值?有人還拿朝鮮和韓國的現狀對比來說事。這種論調本不值一駁,但頗具迷惑性,還是需要分析一下。
首先,這場戰爭不是我們發起的,而是我們不得不做出的抉擇。不管朝韓誰開的第一槍,周邊國家總不能不管不問。鄰居家著火了,你總不能干看著吧,至少得防著火燒過來吧。當時的火,還真就燒過來了。注意以下時間線:1950年6月25日,朝鮮半島內戰爆發;兩天后,6月27日,美國第七艦隊入侵臺灣海峽;8月27日聯合國軍飛機第一次轟炸丹東,8月28日中國外交部公開聲明控訴,此后到10月25日聯合國軍飛機越界共12次;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一次戰役打響。可以看出,是美國先侵犯了中國。我們為什么要打呢?因為我們被打怕了!自從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遭受了太多的屈辱和苦難。作為一個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建國不到一年,就被世界頭號強國打上門了,我們還有別的選擇嗎?如果不打的話,那么這個新成立的政府,跟以前的北洋政府、國民政府會有本質區別嗎?
其次,這場戰爭是站在我們在角度,為自己的打的;不是替朝鮮出頭,更不是替蘇聯賣命。通過這場戰爭,中國人民向全世界展示了不可戰勝的決心和意志、扼制了美國入侵整個朝鮮半島圍堵中國的企圖、震懾了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此后,蘇聯歸還中長鐵路和旅大軍港,向中國提供援助。這不是賞賜,這是先烈們用熱血與烈火贏得的生存空間。
最后,用彭德懷元帥的一句話來終結得失論:“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海岸上架起幾門大炮就征服一個國家的歷史已經一去不返了!”
二、勝負論。抗美援朝戰爭我們到底打贏了沒有。不妨聽聽敵對方的說法。美國上將克拉克在簽字時哀嘆:“我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議上簽字的將軍。”也就是說,連敵人都承認,中國沒有輸,是“≥”。下面,只要證明“=”不成立即可。
首先,這場戰爭并不是起于三八線止于三八線,最后雙方死傷無數打了個寂寞。對中國來說,戰爭起于鴨綠江,止于三八線。我們把聯合國軍打回了三八線,打回了談判桌,實現了自己的戰略目的。其間,美軍三易主帥,我們只派出了十大元帥之一。
其次,不能只對比志愿軍和美軍的傷亡數字。就算要比,也要對比中國參戰后,中朝聯軍和聯合國軍之間的數字。這些數字各方說法不一,恐怕難有定論。但問題是,人類歷史上,有哪一場戰爭是根據傷亡數字來定輸贏的呢?在武器裝備全面落后的情況下,面對擁有核彈的世界頭號強國及其仆從國共計17國聯軍,我們不靠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又能靠什么呢!“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可以自信而又自豪地得出結論,中國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這個勝利庇佑我們到現在。經此一役,中華民族洗刷了近代以來所有的恥辱和晦氣,以嶄新的姿態,步入世界民族之林!
在此,向先烈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緬懷!
我們要牢記先輩們的犧牲與付出,自覺地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為國家強大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紅雨
2021年10月3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