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會拿走你很多東西,但它唯一無法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yīng)對不同處境的自由。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fā)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和行動。
前言
知道這本書的存在和作者的經(jīng)歷,可以追溯回幾年前我首次翻開《七個習慣》,看到其中第一個習慣“自我驅(qū)動”篇幅中對于作者的介紹。
雖然早以知曉,但直到現(xiàn)在,才花了兩天把這本厚度堪堪兩百頁的中譯版看完。
全書印象
整本書分為兩大塊:
- 第一部分是作者回憶自己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日子。不得不說整個章節(jié)看下來,讓人很壓抑。
- 第二部分則是"存在主義分析治療"理論的講解。而因為有了第一部分的存在,而使得這一部分雖然對于外行來說比較晦澀,但卻不敢有所輕怠。
全數(shù)看下來,第一部分中納粹的殘忍,囚頭的仗勢欺人以及比納粹更瘋狂的行為讓人胸中沉悶外,個別納粹軍官的人性行為、極端環(huán)境下依然還是有人愿意幫助他人并且坦然面對來臨的死亡、以及作者的堅韌等卻也讓將被文字窒息的讀者得到短暫的喘息機會。
而對于第二部分中作者對于其理論的介紹,分析和實踐,說實話我都是概略著看過去的,尤其是那些涉及到心理學理論的部分,對這部分內(nèi)容我更多的是注意到作者在實踐過程中的總結(jié) —— 那些咋看雞湯似的東西,在作者切身經(jīng)歷的佐證和我自身過往領(lǐng)悟的對比中,成為有可能在未來面對不順時支持自己坦然面對時的從容。
一些摘抄
苦難本身毫無意義,但我們可以通過自身對苦難的反應(yīng)賦予其意義。
這本書的內(nèi)容注定繞不開苦難這個中心點,畢竟作者的經(jīng)歷占據(jù)了本書二分之一的篇幅,而作者的職業(yè)也是與此高度相關(guān)。
- 作者并沒有贊美苦難,并且一再強調(diào)苦難并不值得追求,刻意得去找苦吃那是自虐。
- 但是如果苦難勢必無法躲過去,那么我們依然擁有自主選擇如何應(yīng)對處境的自由,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下選擇自己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我們就不會一無所有。
- 雖然苦難不值得追求,但正是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人才有實現(xiàn)精神升華的機會。將苦難看作對自身內(nèi)在力量的考驗,自主找到生命的意義。
- 我只害怕一樣 —— 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這句話可謂振聾發(fā)聵,不要在被迫面對苦難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一無所獲 —— 這勢必會讓當事人變得自怨自艾,陷入習得性無助,"萬般有天定,半點不由人"。
對生命意義的追求
追求生命的意義不應(yīng)該是當事人去詢問他的生命意義是什么,而不是必須承認這是生命向他提出的問題。
簡單地說,生命向每個人都提除了這個問題,而他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尋找意義是當事人自己的責任。
生命的意義是獨特的,只能由特定的某個人來完成,也只有這樣,他才滿足了自己追求意義的獨特愿望。
我覺得這一點上,非常契合《高效演講》中對于"愿景"的介紹:
想象自己在退休的謝幕酒會上,你最為尊重的上級,自己的同事們,妻子,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希望他們給予你自己的評價。進而確認你希望自己成長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致老年
過往很多鼓勵,羨慕的詞藻都是獻給年輕人 —— “你們擁有著無限的可能性,大膽地去闖,未來屬于你們,更大的成就屬于你們”。
雖然在本書作者的分析中,作為已經(jīng)中年的我得到了些許慰藉,但我依然是上述論調(diào)的支持者,不過焦慮感稍微減輕了一些。
“悲觀主義者好比一個恐懼而悲傷地看著墻上的掛歷,每天都被撕掉一張,掛歷越變越薄的人;
而積極地應(yīng)對生活問題的人,好比一個每撕掉一張就把它整整齊齊地摞在一起,還要在背面記幾行日記的人。
他可以自豪而快樂地回憶日記中所記下的所有充實的日子,那些他曾經(jīng)有過的全部生活。”
即便他意識到自己老了,那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他沒有必要嫉妒年輕人,更沒有必要為虛度的青春懊悔。
他為什么要嫉妒年輕人呢?嫉妒年輕人所擁有的可能性和潛在的遠大前程嗎?“不,謝謝你”,他會這么想,“我擁有的不僅僅是可能性,而是現(xiàn)實性,我做過了,愛過了,也勇敢地承受過痛苦。這些痛苦甚至是我最珍視的,盡管它們不會引起別人的嫉妒”
讀到這段話的時候,我不由聯(lián)想起了自己那本還未讀完的《窮查理寶典》中對于西塞羅的《論老年》的引用:
“晚年的最佳保護鎧甲, 是一段在它之前被悉心度過的生活, 一段被用于追求有益的知識、光榮的功績和高尚的舉止的生活。
過著這種生活的人, 從青年時代就致力于提升他自已, 而且將會在晚年收獲它們產(chǎn)生的最幸福的果實。
這不僅是因為有益的知識、光榮的功績和高尚的舉止將會陪伴他終生, 也會因為見證了正直的人生的良心, 和對過往美好功績的回憶, 而在靈魂上獲得無上的安慰?!?/p>
后記
也許是因為早已知曉并實踐了多年本書中的中心思想,所以在讀完這本經(jīng)典之后并沒有過往遇到經(jīng)典書籍中解惑時那種激動的心情。
不過這只能說明,早在幾年前,我就已經(jīng)得到了作者的指點和啟迪,現(xiàn)在再閱讀這本書,算是對于中心思想的一次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