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一直以為是: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看每日論語時還特意問作者弘丹,回答是:鮮矣仁!
無論是鮮仁矣還是鮮矣仁,都可推斷出巧言令色應(yīng)該不是什么好品性,而巧言令色通常解釋為:說話美妙動聽,表情討好熱絡(luò)。但這也設(shè)什么不好的呀。
先不管這巧言令色是好是壞,先來看這個鮮矣仁。鮮:少,少數(shù),不多,寡。仁:有認(rèn)為在這里特解釋為真誠,有認(rèn)為仁就是孔老夫子不斷強(qiáng)調(diào)重復(fù)的忠孝仁義的仁,反正是正面的,好的,要提倡的。矣:應(yīng)該只是個語氣助詞。
為什么會一直以為是鮮仁矣,是因?yàn)閭€人的思維慣性。鮮仁矣不就是少仁么。連起來理解就是,巧言令色的人是很少有仁義的。按如此理解,巧言今色絕對是個負(fù)面品性的詞,至少與好字粘不上太大的邊。
結(jié)果偏偏孔老夫子說的是鮮矣仁。據(jù)說古人文章本來是不斷句的,斷句是后人加上去的。而這里有個語氣助詞矣,正常情況是不是應(yīng)該在矣字后斷句?整句話似乎應(yīng)該斷成這樣:
巧言令色鮮矣,仁!
這樣一斷,這句話就要理解為:巧言令色少一點(diǎn),這才是仁。巧言令色沒有被全盤否定,于是巧言令色就從絕對的反面轉(zhuǎn)變成相對的反面。巧言令色不是不好,不是不要,只是不能太多,不能成為主流,這才是仁。
那么什么才是主流,應(yīng)該是仁愛,是真誠,是良善;是人性的善,是良知。
如果有人對我:說話美妙動聽,表情討好熱絡(luò),我一定會很開心。如果誰對我惡語相向,冷臉相對,我才會生氣不開心。但是如果有人一味地對說話美妙動聽,表情討好熱絡(luò),時間長了我也會反感的,因?yàn)檫@其中鐵定會少了一份真誠。
再從孔老夫子一貫主張事物是發(fā)展變化的,凡事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的中庸之道來看,而且這里又用了個鮮字來看,孔老夫子應(yīng)該不會全盤否定這個巧言令色的。所以斗膽把孔老夫子省去的意思補(bǔ)充齊了,整句話的意思是不是應(yīng)該這樣來理解:
孝悌的根本是以誠善待人,適當(dāng)?shù)卣f話美妙動聽,表情討好熱絡(luò),這就是仁。
巧言令色鮮矣,仁!孔老夫子對巧言令色終歸還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因?yàn)榍裳粤钌K歸不是仁的根本,仁之根本是誠善,是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