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生活給我們各種束縛,表面上看起來,這些束縛是時間的、金錢的、人際關系的,但實際上,這些束縛是心靈的。
阿德勒想要幫我們掙脫的第一個束縛來自過去.
阿德勒卻說,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怎么看待過去,而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
我們其實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讓我們裹足不前的,原來正是我們自己。
正如本書的名字《被討厭的勇氣》,承擔這種自由和責任,需要無畏的勇氣。
這種勇氣,也是人生問題的最終解藥。
人唯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時,才有勇氣. 世界是簡單的,人生也是簡單的。
唯有在我們發現自己價值的時候,才具備了讓自己真正自主和自由的勇氣。
人并不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里。
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與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問題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樣。
也許你是在透過墨鏡看世界,這樣看到的世界理所當然就會變暗。
如果真是如此,你需要做的是摘掉墨鏡,而不是感嘆世界的黑暗。
摘掉墨鏡之后看到的世界也許會太過耀眼,而使你禁不住閉上眼睛。或許你又會想念墨鏡。即便如此,你依然能夠摘掉墨鏡嗎?你能正視這個世界嗎?你有這種“勇氣”嗎?
第 一 夜: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我們并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 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阿德勒說,決定我們自己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賦予經驗的意義” 。
請你注意這一點:
并不是說遭遇大的災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類的事件對人格形成毫無影響。
相反,影響會很大。但關鍵是經歷本身不會決定什么。
我們給過去的經歷“賦予了 什么樣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
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 ,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憤怒都是捏造出來的
假如某個人的過去曾遇到過父母離婚的變故,這就如同18度的井水,是一種 客觀的事情吧?
另一方面,對這件事情的冷暖感知是“現在”的主觀感覺。無論過去發生了 什么樣的事情,現在的狀態取決于你賦予既有事件的意義。問題不在于“發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詮釋”?
哲人:正是如此。我們不可能乘坐時光機器回到過去,也不可能讓時針倒轉。
假若人是可以改變的存在。改變的第一步就是理解。答案不應該是從別人那里得到,而應該是自己親自找出來。從別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過是對癥療法而已,沒有什么價值。你想“變成別人”嗎?
你現在無法體會到幸福,因為你不會愛你自己。而且,為了能夠愛自己,你希望“變成別人”,希望舍棄現在的自我變成像Y一樣的人。
哲人:即使你再想變成Y,也不可能成為Y,你不是Y。你是“你”就可以了!
但是,這并不是說你要一直這樣下去。
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話,就不可以“一直這樣 ”,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須不斷向前邁進。
“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你之所以想要變成Y或者其他什么人,就是因為你只一味關注 著“被給予了什么”。
第 二 夜: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 系
為什么討厭自己?首先樹立起向前邁進的勇氣。
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
哲人:之所以感覺孤獨并不是因為只有你自己一個人,感覺自己被周圍的他人、社會和共同體所疏遠才會孤獨。我們要想體會孤獨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說,人只有在社會關系中才會成為“個人”。
哲人如是說:你由于太懼怕人際關系所以才會變得討厭自己,你是在通過自我厭棄來逃避人際關系。
自卑感來自主觀的臆造
哲人:是的。我們無法改變客觀事實,但可以任意改變主觀解釋。并且,我們都活在主觀世界中。
自卑情結只是一種借口
哲人:首先,人是作為一種無力的存在活在這個世界上。并且, 人希望擺脫這種無力狀態,繼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稱其為“追求優越性”。
哲人:與此相對應的就是自卑感。人都處于追求優越性這一“希望進步的狀態”之中, 樹立某些理想或目標并努力為之奮斗。同時,對于無法達成理想的自己就會產生一種自卑感。
例如,越是有遠大志向的廚師也許就越會產生“還很不熟練”或者“必須做出更好的 料理”之類的自卑感。
哲人:阿德勒說“無論是追求優越性還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態,而是一種能夠促進健 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長的刺激”。只要處理得當,自卑感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
哲人:是的。我們應該擯棄自卑感,進一步向前;不滿足于現狀,不斷進步;要更加幸福。
如果是這樣的自卑感,那就沒有任何問題。 但是,有些人無法認清“情況可以通過現實的努力而改變”這一事實,根本沒有向前邁 進的勇氣。什么都不做就斷定自己不行或是現實無法改變。
哲人:簡單地說就是害怕向前邁進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為了改變自我而犧牲目前所享受的樂趣——比如玩樂或休閑時間。也就是拿不出改變生活方式的“勇氣”, 即使有些不滿或者不自由,也還是更愿意維持現狀。
越自負的人越自卑
哲人:關于自卑感,阿德勒指出“沒有人能夠長期忍受自卑感”。也就是說,自 卑感雖然人人都有,但它沉重得沒人能夠一直忍受這種狀態。
哲人:阿德勒說:“在我們的文化中,如果要問誰最強大,那答案也許應該是嬰兒。 嬰兒其實總是處于支配而非被支配的地位。”嬰兒就是通過其弱勢特點來支配大人。并且 ,嬰兒因為弱勢所以不受任何人的支配。
哲人:例如大力宣揚自己是權力者——可以是班組領導,也可以是知名人士,其實 就是在通過此種方式來顯示自己是一種特別的存在。虛報履歷或者過度追逐名牌服飾等也屬于一種權勢張揚、具有優越情結的特點。
這些情況都屬于“我”原本并不優秀或者并不特 別。而通過把“我”和權勢相結合,似乎顯得“我”很優秀。這也就是“虛假優越感”。
哲人:不過,借助權勢的力量來抬高自己的人終究是活在他人的價值觀和人生之中。
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
哲人:一提到“追求優越性”,容易被認為是盡力超越他人甚至是通過排擠他人以取得晉升之類的追求,往往給人一種踩著別人往上升的印象。在同一個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
請想象一下 這種情形:雖然行進距離或速度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平等地走在一個平面上。所謂“追求 優越性”是指自己不斷朝前邁進,而不是比別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哲人:不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當然,也沒有必要把自己和別人相比較。
哲人: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
哲人:無論是走在前面還是走在后面都沒有關系,我們都走在一個并不存在縱軸的水平面上,我們不斷向前邁進并不是為了與誰競爭。價值在于不斷超越自我。
哲人:是從勝負競爭中全身而退。當一個人想要做自己的時候,競爭勢必會成為障礙。
哲人:請記住。如果在人際關系中存在“競爭”,那人就不可能擺脫人際關系帶來的煩惱,也就不可能擺脫不幸。
哲人:請從你自己的角度來具體考慮一下。假設你對周圍的人都抱有“競爭”意識。但是,競爭就會有勝者和敗者。因為他們之間的關系,所以必然會意識到勝負,會產生“A 君上了名牌大學,B君進了那家大企業,C君找了一位那么漂亮的女朋友,而自己卻是這 樣”之類的想法。
哲人:如果意識到競爭或勝負,那么勢必就會產生自卑感。因為常常拿自己和別人相比就會產生“優于這個、輸于那個”之類的想法,而自卑情結或優越情結就會隨之而生。
哲人:競爭的可怕之處就在于此。即便不是敗者、即便一直立于不敗之地,處于競爭之中的人也會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為敗者。而為了不成為敗者就必須一直獲勝、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雖然取得了社會性的成功,但卻感覺不到幸福,就是因為他們活在競爭之中。因為他們眼中的世界是敵人遍布的危險所在。
哲人:實際上,別人真的會那么關注你嗎?會24小時監視著你,虎視眈眈地尋找 攻擊你的機會嗎?并非如此。
有一位年輕的朋友,據說他少年時代總是長時間對著鏡子整理頭發。
于是祖母對他說:“在意你的臉的只有你自己。”那之后,他便活得輕松了一些。
哲人:“無法真心祝福過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為站在競爭的角 度來考慮人際關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敗”,所以才無法給予祝福。 但是,一旦從競爭的怪圈中解放出來,就再沒有必要戰勝任何人了,也就能夠擺脫“ 或許會輸”的恐懼心理了,變得能夠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夠為他人的幸福作出積極的 貢獻。當某人陷入困難的時候你隨時愿意伸出援手,那他對你來說就是可以稱為伙伴的存在。
哲人:如果能夠體會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對世界的看法也會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當成危險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會成為一個安全舒適的地方。人際關系的煩惱也會大大減少。
人際關系中的“權力斗爭”與復
哲人:人際關系一旦發展到復仇階段,那么當事人之間幾乎就不可能調和了。為了避免這一點,在受到爭權挑釁時絕對不可以上當。承認錯誤,不代表你失敗了。
哲人:我們有語言,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要相信語言的力量,相信具有邏輯性的語言。
哲人:關于權力之爭,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無論認為自己多么正確,也不要以此為理由去責難對方。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進去的人際關系圈套。
哲人:眼鏡模糊了,只能看到眼前的勝負就會走錯道路,只有摘掉競爭或勝負之爭的眼鏡才能夠改變完善自己。
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以及愛的課題
哲人:人際關系是一個怎么考慮都不為過的重要問題。“你所缺乏的是獲得幸福的勇氣”。
哲人:首先,行為方面的目標有“自立”和“與社會和諧共處”這兩點。而且,支撐這種行為的心理方面的目標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這兩種意識。
哲人:請從孩提時代開始考慮人生這個詞。孩提時代,我們在父母的守護下生活, 即使不怎么勞動也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很快就到了“自立”之時,不能繼續依賴父母而必須爭取精神性的自立,即使在社會意義上也要自立,必須從事某些工作(不是指在企業上班之類狹義上的工作)。 此外,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朋友關系。當然,也會與某人結成戀愛關系甚至還有可能發展到結婚,又會產生夫妻關系,有了孩子還會出現
親子關系。 阿德勒把其中產生的人際關系分為“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這三 類,統稱為“人生課題”。
浪漫的紅線和堅固的鎖
哲人:只要你變了,周圍也會改變。必須要有所改變。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不能等著別人發生變化,也不要等著狀況有所改變,而是由你自己勇敢邁出第一步。
哲人:這一點可以分成兩個階段:一個就是所謂的戀愛關系,而另一個就是與家人的關系,特別是親子關系。在工作、交友和愛這三大課題中,愛之課題是最難的課題。
人根本不可能一個人活著,只有在社會性的環境之下才能成為“個人”。因此,阿德 勒心理學把作為個人的“自立”和在社會中的“和諧”作為重大目標。如何才能實 現這些目標呢?
阿德勒說:“在這里必須要克服‘工作’‘交友’和‘愛’這三大課題。
當人能夠感覺到“與這個人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的時 候,才能夠體會到愛。既沒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優越性,能夠保持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真正的愛應該是這樣的。
哲人:戀愛關系或夫妻關系還可以選擇“分手”。即使常年一起生活的夫妻,如果難以繼續維持關系的話,也可以選擇分手。但是,親子關系原則上就不可以如此。假如戀愛是用紅色絲線系起來的關系的話,那親子關系就是用堅固的鎖鏈聯結起來的關系。而且,自己手里只有一把小小的剪刀。親子關系難就難在這里。
哲人:現階段能說的就是不能夠逃避。無論多么困難的關系都不可以選擇逃避,必 須勇敢去面對。即使最終發展成用剪刀剪斷,也要首先選擇面對。最不可取的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止步不前。
哲人:在戀愛或夫妻關系中,過了某個時期之后,有時候對方的任何言行都會讓你生氣。
吃飯的方式讓你不滿意,在房間里的散漫姿態令你生厭,甚至就連對方睡眠時的呼吸聲都讓
你生氣,盡管幾個月前還不是這樣。
哲人:這是因為那個人已經下定決心要找機會“結束這種關系”,繼而正在搜集結束關系的材料,所以才會那樣感覺。對方其實沒有任何改變,只是自己的“目的”變了而已。 人就是這么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產生這種想法,無論怎樣都能發現對方的缺點。
即使對方是圣人君子一樣的人物,也能夠輕而易舉地找到對方值得討厭的理由。正因為如 此,世界才隨時可能變成危險的所在,人們也就有可能把所有他人都看成“敵人”。
哲人:決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狀態)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哲人:假若你的生活方式是由他人或者環境所決定的,你還有可能轉嫁責任。
但是,我們是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第 三 夜 :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 去
自由是什么?我為什么不能獲得自由?真正束縛我的究竟是什么? 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
哲人:根本沒必要被別人認可,也不要去尋求認可。這一點必須事先強調一下。
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哲人:你,我都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
哲人: “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為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說為誰活著,那當然是為你自己。假 如你不為自己而活的話,那誰會為你而活呢?我們最終還是為自己活著。
哲人:這不是虛無主義,正相反。如果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就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
哲人:過于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 而且,請你記住,假如說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為了滿 足你的期待而活”。
當別人的行為不符合你的想法的時候也不可以發怒。這也是理所當 然的事情。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
哲人:基本上,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
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系就會發生巨大改變。
哲人: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
如果孩子選擇“不學習”這個選項,那么由這種決斷帶來的后果,例如成績不好、無 法上好學校等。
最終的承擔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也就是說,學習是孩子的課題。
哲人:當然,輔導顧問要竭盡全力地加以援助,但不可以妄加干涉。
某個國家有這么一句諺語: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
倘若無視本人的意愿而強迫其“改變”,那結果只會是日后產生更加強烈的反作用。
哲人:能夠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
哲人:苦惱于與孩子之間的關系的父母往往容易認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總之就是把孩子的課題也看成是自己的課題,總是只考慮孩子,而當意識到的時候,他們已經失去了自我。
但即使父母再怎么背負孩子的課題,孩子依然是獨立的個人,不會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孩子的學習、工作、結婚對象或者哪怕是日常行為舉止都不會完全按照父母所想。當然,我也會擔心甚至會想要去干涉。但是,“別人不是為了滿足你 的期待而活。”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放下別人的課題,煩惱輕輕飛走
哲人:關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 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哲人:分離就是這么回事。你太在意別人的視線和評價,所以才會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可。
人為什么會如此在意別人的視線呢?
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答案非常簡單,因為你還不會進行課題分離,把原本應該是別人的課題看成是自己的課題。
請你想想前面那位老婆婆說的“在意你的臉的只有你自己”那句話。她的話一語道破 了課題分離的核心。看到你的臉的別人怎么想,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哲人:請你從別的角度考慮一下。假設有人正苦惱于公司的人際關系。有一個毫不講理的上司一遇到事情就大發雷霆。無論你怎么努力,他都不給予認可,甚至都不好好聽你說話。
哲人:那么,假如你會進行課題分離又會如何呢?也就是說,無論上司怎么蠻不講 理地亂發脾氣,那都不是“我”的課題。毫不講理這件事情是上司自己應該處理的課題,既沒必要去討好,也沒必要委曲求全。我應該做的就是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正確處理自己的課題。如果你能夠這樣去理解,事情就會截然不同了。
阿德勒說:“沒有學會直面困難的孩子最終 會想要逃避一切困難。”
人際關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
哲人:很多人認為人際關系之卡由他人掌握著。正因為如此才非常在意“那個人怎么看我”,選擇滿足他人希望的生活方式。但是,如果能夠理解課題分離就會發現, 其實一切的卡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會是全新的發現。
哲人:我改變了,發生變化的只是“我”。作為結果,對方會怎樣我不知道,也無法左右,這也是課題分離。當然,隨著我的變化,不是通過我的變化,對方也會發生改變。也許很多情況下對方不得不改變,但那不是目的,而且也可能不會發生。總之,把改變自己當成操縱他人的手段是一種極其錯誤的想法。
哲人:既不是自以為是,也不是將錯就錯,只是分離課題。即使有人不喜歡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課題。并且,“應該喜歡我”或者“我已經這么努力了還不喜歡我也太奇怪了” 之類的想法也是一種干涉對方課題的回報式的思維
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的自由。 如果在我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歡的人生”和“有人討厭自己的人生”這兩個選擇讓我選的 話,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
比起別人如何看自己,我更關心自己過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第 四 夜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阿德勒的見解是:人只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人只有在可以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答案。
哲人:對別人寄予關心、建立橫向 關系、使用鼓勵法,這些都能夠帶給自己“我對別人有用”這一實際感受,繼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氣。
第 五 夜 :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過多的自我意識,反而會束縛自己; 應首先好好理解“我”,接下來考慮一對一的關系,也就是“我和你”的 人際關系,然后再慢慢擴展到大的共同體。
一個人在房間里的時候,你也一定能夠放聲歌唱、隨著音樂起舞或者是高談闊論。
哲人:把對自己的執著(self interest)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體感覺。這需要從以下三點做起:“自我接納”“ 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哲人:首先從“自我接納”開始說明。第一夜,曾經介紹了阿德勒“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這句話。
哲人:我們既不能丟棄也不能更換“我”這個容器。但是,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來改變對“我”的看法和利用方法。
哲人: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還是暗示自己說“我能行” 或者“我很強”,也可以說是一種容易導致優越情結的想法,是對自己撒謊的生活方式。 而另一方面,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后盡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 說得更明白一些就是,對得了60分的自己說“這次只是運氣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 分”,這就是自我肯定;與此相對,在誠實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礎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 接近100分”,這就是自我接納。
哲人:課題分離也是如此,要分清“能夠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我們無法改變“被給予了什么”。但是,關于“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我們卻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 。這就是不去關注“無法改變的”,而是去關注“可以改變的”。這就是我所說的自我接納。
哲人:接受不能更換的事物,接受現實的“這個我”,然后,關于那些可以改變 的事情,拿出改變的“勇氣”。
哲人:只要能夠接受真實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 ,也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課題,繼而也就不難邁出邁向他者信賴的步伐了。
哲人:最容易理解的他者貢獻就是工作,——到社會上去工作或者做家務。勞動并不 是賺取金錢的手段,我們通過勞動來實現他者貢獻、參與共同體、體會“我對他人有用”, 進而獲得自己的存在價值。
哲人:工作的本質是對他人的貢獻當然,賺錢也是一個重大要素。正如你之前查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說的“被 鑄造的自由”一樣。但是,有些富豪已經擁有了一生也花不完的巨額財產,但他們中的多 數人至今依然繼續忙碌工作著。為什么要工作呢?是因為無底的欲望嗎?不是。這是為了 他者貢獻繼而獲得“可以在這里的”歸屬感。獲得巨額財富之后便致力于參加慈善活動的富 豪們,也為了能夠體會自我價值、確認“可以在這里”的歸屬感而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活動。
哲人:為了方便起見,前面我一直按照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這種順序來進行說明。
但是,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整體。 正因為接受了真實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納”,才能夠不懼背叛地做到“他者信 賴”;而且,正因為對他人給予無條件的信賴并能夠視他人為自己的伙伴,才能夠做到“他者貢獻”;同時,正因為對他人有所貢獻,才能夠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進而接受真實的 自己,做到“自我接納”。
行為方面的目標:
① 自立。
② 與社會和諧共處。
③ 支撐這種行為的心理方面的目標:
① “我有能力”的意識。
②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識。
① 所說的“自立”與“我有能力的意識”是關于自我接納的話題。
② ②所說的“與社會和諧共處”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識”則與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有關。
人際關系不順利真正的問題在于無法做到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卻將焦點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個方面并企圖以此來評價整個世界。這就是缺乏人生和諧的錯誤生活方式。
哲人:按照“行為標準”來接受自己還是按照“存在標準”來接受自己,這正是一個有關“獲得幸福的勇氣”的問題。
哲人:對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對于這種現實,阿德勒準備了極其 簡單的回答,“我對共同體有益”或者“我對他人有用”這種想法就足以讓人體會到自己的 價值。
哲人:判斷你的貢獻是否起作用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課題,是你無法干涉的問題
是否真正作出了貢獻,從原理上根本無從了解。也就是說,進行他者貢獻時候的我們即 使作出看不見的貢獻,只要能夠產生“我對他人有用”的主觀感覺即“貢獻感”也可以。
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我對別人有用”的時候才能 體會到自己的價值。但是,這種貢獻也可以通過看不見的形式實現。只要有“對別人有用 ”的主觀感覺,即“貢獻感”就可以。哲人還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幸福就是“貢獻 感”。
甘于平凡的勇氣
哲人:為什么非要“特別”呢?這是因為無法接受“普通的自己”。
所以,在“特別優秀” 的夢想受挫之后便非常極端地轉為“特別差勁”。
哲人:自我接納就是其中的重要一步。如果你能夠擁有“甘于平凡的勇氣”,那么對世 界的看法也會截然不同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
哲人:把人生當作登山的人其實是把自己的人生看 成了一條“線”。自降生人世那一瞬間便已經開始的線,畫著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曲線到達 頂點,最終迎來“死”這一終點。但是,這種把人生理解為故事的想法與弗洛伊德式的原因 論緊密相關,而且會把人生的大半時光當作“在路上”。
哲人:不要把人生理解為一條線,而要理解成點的連續。看似像線一樣的人生其實也是點的連續,也就是說人生是連續的剎那。
哲人:如果人生是一條線,那么人生規劃就有可能。但是,我們的人生只是點的連續。計劃式的人生不是有沒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如果拿放大鏡去看用粉筆畫的實線,你會發現原本以為的線其實也是一些連續的小點
哲人:人生是“現在”這一剎那的連續。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我們的人生只存在于剎那之中。 不了解這一點的大人們總是想要強迫年輕人過“線”一樣的人生。在他們看來,上好大 學、進好企業、擁有穩定的家庭,這樣的軌道才是幸福的人生。但是,人生不可能是一條線。
舞動人生
哲人: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連續的剎那。并且, 暮然四顧時常常會驚覺:“已經來到這里了嗎?” 在跳著小提琴之舞的人中可能有人成了專業小提琴手,在跳著司法考試之舞的人中也許有人成為律師,或許還有人跳著寫作之舞成了作家。當然,也有可能有著截然不同的結 果。但是,所有的人生都不是終結“在路上”,只要跳著舞的“此時此刻”充實就已經足夠 。
哲人:我們可以引用亞里士多德的說明。一般性的運動,我們把這叫作移動, 有起點和終點。從起點到終點的運動最好是盡可能地高效而快速。如果能夠搭乘特快列車的話,那就沒有必要乘坐各站都停的普通列車。
哲人:人生很簡單,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認真過好了每一個剎那,就沒有什么必要令其過于深刻。
哲人:所以阿德勒在說了“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之后還說:“人生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阿德勒所說的“人生的意義是由你自己賦予自己的”,就正是這個意思。人生沒有普遍性的意義。但是,你可以賦予這樣的人生以意義,而能夠賦予你的人生以意義的只有你自己。
哲人:就像旅人要依靠北極星旅行一樣,我們的人生也需要“引導之星”。
這一巨大理想就是:只要不迷失這個指針就可以,只要朝著這個方向前進就可以獲得幸福。
哲人:無論你過著怎樣的剎那,即使有人討厭你,只要沒有迷失“他者貢獻”這顆引導之星,那么你就不會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討厭自己的人討厭著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青年:只要自己心中有他者貢獻這顆星就一定能夠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
哲人:而且,我們要像跳舞一樣認真過好作為剎那的“此時此刻”,既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只需要過好每一個完結的剎那。沒必要與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著,就一定會到達某一個地方。
哲人:現實性的人生就是這樣。我自己無論怎樣回顧之前的人生也無法解釋自己為 什么會走到“此時此刻”。
正是跳好每一個剎那的結果。對你而言的人生意義在認真跳好“此時此刻”的時候就會逐漸明確。
哲人:如果“我”改變,“世界”就會改變。世界不是靠他人改變而只能靠“我”來改變。
哲人:這就類似于常年近視的人初次戴上眼鏡時的沖擊。原本模糊的世界輪廓一下子變得清晰起來,就連顏色也鮮艷了許多。而且,不是視野的一部分變得清晰,而是能夠看到的一切世界都變得清晰起來。
哲人:阿德勒說:“必須有人開始。即使別人不合作,那也與你無關 。應該由你開始,不用去考慮別人是否合作。” “世界很簡單,人生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