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漫路人間
前言:
用最優美的語句替代最艱澀的文字; 用最簡單的語言講最隱晦的道理 ;用最虔誠的態度挖掘最至上的智慧; 用最直白的話語敘訴最深遂的經典。像散文那樣讀《易經》,讓《易經》親近你。
謹以此文送給善于求知探索、樂于思創文學,喜于深究經典、老于垂暮之年,少于懵懂之初,立于成功之顛、落于人生低谷、處于迷茫無助、樂于將伯之助的存在于各種際遇中的每個你……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盤古開天辟地,三皇五帝夏商周,河出圖洛出書,伏義一畫開天得天書,太極陰陽八卦出,周文王擬辭添卦,孔子立傳作釋,《易經》在人更三圣(伏羲、周文王、孔子),歷更三古(上古、遠古、近古)后得以應運而生,立然于世。中華民族悠悠幾千載,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它以開山之作為源,以博大深遂之名立于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之顛。
它神秘而博大,含蓋萬有,綱紀群倫,廣大精微,包羅萬象,是華夏文明的源頭活水。它悠遠且深遂,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萬物之情。究天研人,探索宇宙人生,必變、所變、不變的大道理,闡明人生知變、應變、適變的大法則,作為人類行為的規范,亦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
追朔歷史,它是古代民族思想及智慧的結晶,凝結著遠古先民睿智卓識,肩負著中華文明傳承的責任,承載了太多歷史的任務和使命。它為天下炎黃子孫的延年恒久,經受了風霜雪雨的千年滌蕩卻依然沉靜如往,它帶著包羅萬向的宇宙之迷輾轉千秋呈現于世卻依然面帶往日的素顏。它抵御了歲月長河的無盡沖刷,歷數朝代的往復更替,傲然存于千年后的今天,仍尊為群經之首,堪稱無法企及的傳世智慧寶典。后世更將其稱之為“大道之源”,“天人之學”。
正因其博大深廣才叫我們肅然起敬,卻只能敬而遠之。正因其神秘悠遠而使我們面露難色,只覺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正因其隱晦艱澀更讓我們心有怯感,只能夠望而卻步。但是,即便如此,它更激領我們去追尋思索,更加促使了我們走近它去呤聽它的步伐。
走近他,就如傾力拜訪一位遠至歷史最深處的智者,他寬大而包容,深遂而智慧,那種博大精深,地負海涵的氣場即便僅是有幸遠遠觀之,也會深深感到覆罩周身之靈氣。
它所涵蓋的思想深到宇宙天地的密碼,淺到充裕普眾世間的人倫常理,廣到中醫理論、古代建筑、地域兵術、數理哲學、風水玄學多個領域。細到無不滲透于古代人們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倫理文化中。
我們 一界凡夫俗士,凡普大眾,尚不足資歷去深究其根源,也不夠能力探解其真意。只能抽絲剝繭,從表及里去尋蹤覓源,從無字天書太極八卦到映射生活各種現象情境的六十四卦,順著一卦6爻總計386爻的脈絡逐一地緩緩的去理解去接近。
這位智者,靜坐于歷史之顛,俯瞰后世,他用最慈悲的心關乎著、寵愛著千載華夏民族和它的炎黃子孫們,并用最簡單樸實的語言道出天地自然萬物間最核心的普世規律,望其遵循,使其受益。他用最善意的警示提醒每一個迷失方向的晚世,幫其點起明燈,找到新途。他用最深沉的囑托安撫世間每一個迷茫無助的生命,給予它生存的力量。他用最真誠的勸戒來庇佑世間的每一個生靈,愿其安保一世。
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最虔誠的步伐去緩緩接近他,用最誠摯的心去靜靜聆聽先祖那古老、久遠、深遂的聲音……
(待續)
敬希靜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