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一個病態的世界。
我仍記得小時候第一次觀看電影《楚門的世界》時的震撼,看完電影后,“我們這個世界是真實的嗎?”這個念頭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中。
長大后再次重溫經典,這部二十多年前的電影依舊讓我感觸良多。
影片講述了一位名叫‘楚門’的主人公,他活在一個巨大的謊言之中,家人、朋友、同事全都是專業演員,他身邊所有的事情也全都是虛假的。然后在某一天,他發現了這個虛假的世界,開始不惜一切代價地出逃。
《楚門的世界》誕生于1998年,由彼得·威爾執導,那是一個真人秀泛濫、廣告橫飛的年代。于是導演借這部電影諷刺了當時那個‘娛樂至死’的年代,也諷刺了這個充斥著虛假與謊言的社會。
主人公楚門的三種人生階段,也恰好道出了我們生存的真相。
階段一:沉溺虛假世界,找不回真實的自己
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是真實的嗎?這不是一道哲學問題,而是一道常理題。
我們每天通過熱門新聞、電視媒體或大V公知那里獲得我們不知道的資訊。看到誰不讓座,就憤怒地罵她不要臉;看到誰在大街上拾起一片垃圾,就高贊其品德高尚......
那你有沒有認真地想過,你所看到的,就是事實的真相嗎?
楚門從出生起就生活在一個叫做桃源鎮的“小島”,說是小島,其實這是一座巨大的攝影棚。這里有超過五千部藏匿在各處的攝像機,楚門從小到大的一舉一動都被直播在電視上,全球上億觀眾在集體窺探著楚門的生活。
而楚門身邊的所有親朋好友都是職業演員,他的父母是演員,妻子是演員,摯友是演員,甚至每天和他沒有交際過的所有陌生人,也都是演員。
楚門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全都是幕后的導演想要給他展示的‘真實’。他以為是自己選擇了人生伴侶,自己選擇了職業,自己選擇了人生。其實這些全都是在導演無數的明示、暗示之下所做的決定。
楚門以為的真實,其實全都是謊言。
有人說,楚門活在一個虛假的世界30年都沒發現真相,真的太蠢了。
我也覺得楚門有些蠢了,在導演的暗中引導下,他最終娶了一個不喜歡的女人,從事著一份不喜歡的工作,壓抑著自己真正的喜好。
但又恍然發現,楚門不正是千千萬萬不敢面對真實自己的我們嗎?
總有人通過網絡、通過媒體告訴你:人要在什么年齡做什么樣的事;我們要如何做才能成功,如何做就會失敗;甚至是你不認識的那些人,是他們定義了所謂的成功與失敗。
我們沉溺在這個浮華虛假的社會,聞著帶著金錢味道的空氣,被人趕著,向前跑著,做著并不真誠的自己。
什么時候你才會停下腳步,問問自己:我真正想要做什么?
階段二:掙扎與彷徨,你又在畏懼什么?
其實沒有夢想也不是一件太壞的事,因為萬一真的有了夢想,你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有勇氣在夢想與現實中做出正確的選擇。
一次意外,讓楚門波瀾不驚的虛假生活起了漣漪,他突然發現周圍所有的人似乎都圍繞著自己生活。自己來了,所有人才假模假樣的開始‘工作’,自己突然闖到馬路上,公交車也可以‘及時’地剎住,遠在小島另一邊的陌生人,竟然知道他的名字......
這一切的一切,讓楚門開始懷疑身邊世界的真實性。
那在此之前,楚門就甘心在這座小島上一直生活嗎?也不是的,楚門曾經也做過掙扎,他也有夢想,想去尋找遠在斐濟的那個曾經喜歡過的女孩。想環游世界,去其他地方轉轉。
但他很快就發現,旅游社永遠沒有合適的機票,廣播和電視上也播放著空難的新聞,家里的存款不多了,馬上又到了要養孩子的年齡。
幕后的導演給楚門增加了無數的恐懼,他讓楚門從小怕水,讓楚門的母親拴住楚門,讓楚門的妻子給他營造一副幸福的假象。
于是楚門就畏懼了,怕打破現在的‘幸福’,一次次向現實妥協。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
畏是人先天固有的基本情緒。畏不同于怕,“怕”是有所指向, 即怕“什么”。而“畏”是不知所“畏”,人不一定知道自己畏懼的是什么,但總是在操心、憂慮著、畏懼著。
于是我們一次次深陷掙扎與彷徨之中。
第一次讀《月亮和六便士》的時候簡直被驚掉了三觀,這樣一個拋妻棄子、忘恩負義、自私與冷漠的渣男竟然被如此推崇?
后來越長大越佩服書中的主角。
為了藝術和美,他能毅然決然地放棄普通人夢寐以求的安逸生活,背負著罵名,去過一種窮困潦倒、顛沛流離的凄慘生活。
他從不在乎別人的唾棄和鄙視,為了心中的理想無所畏懼。
而現實中的我們,又在操心著、憂慮著、畏懼著哪些東西。
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茍活,有了夢想卻不敢付諸行動,怕失敗,更怕打破現在的安逸。
階段三:坦然面對最真實的自己
經過一系列的掙扎與彷徨后,楚門駕著帆船戰勝了自己最大的恐懼出海了。
導演操控的狂風巨浪沒有嚇倒楚門,楚門視死如歸地把自己綁在船上。于是楚門終于來到了‘世界的盡頭’,站在攝影棚的門前和幕后操控他的導演進行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談話。
導演說:
外面的世界比我給你的世界更加虛假,同樣充滿謊言,同樣充滿虛偽。
但在這個世界中,你至少可以不用害怕,所以為什么不選擇待在這個世界呢?
這段話你是否感到有些熟悉?
當你想遠赴一線城市打拼,總會有人勸你:干嘛非要離開家鄉,在這里一家人生活不好嗎,好歹有個照應。
當你想要選擇創業,也會有人勸你:自己當老板更累,你很大可能會花光所有的積蓄,還不如聰明點,別瞎折騰了。
每當你想去更遠的地方,想看更廣闊的天空,身邊總會有所阻礙,可能是親情、友情、愛情。他們苦口婆心地勸你:不改變就是最好的狀態。
他們說得對嗎?可能是對的!
‘外面的世界’和‘楚門的世界’可能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墻外也未必有真正的自由。
可如果自己不親自走到外面看看,去嘗試一番,那又怎么能甘心呢?
楚門最后謝幕了,他選擇做回最真實的自己,而不再是一個‘真人秀’的主人公。
那你呢?
你最后活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模樣,還是活成了自己曾經最喜歡的模樣?
《楚門的世界》結尾也頗有些耐人尋味。
在電影背景中,全球數億觀眾都是楚門的粉絲,觀眾看著楚門學會走路,看著楚門上學,看著楚門長大、結婚,楚門儼然已經成為觀眾的精神寄托。
楚門在掙扎與彷徨時,觀眾糾結;楚門在大海中與導演抗爭時,觀眾憂心;最后楚門逃了出來,觀眾縱聲歡呼。
但當楚門永遠的消失在屏幕中后,他們又無所謂地說:
結束了,換下一個節目吧!
楚門30年被窺探的生活,說是給無數觀眾帶來希望與歡樂,但說白了,觀眾也只不過是當他為一個節目而已。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一堆旁觀者,他們可能會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對你的生活指手畫腳。
但你過得好不好,對他們而言其實并不重要。
西方存在主義哲學派認為:人生活在一個與自己對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確定的。
這個世界對你好的,也永遠只有你自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