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幾乎被楊絳先生刷屏了。因為她去世,全民哀悼。但是,我納悶的是,為什么關于哀悼她的文章幾乎都千篇一律呢?幾乎都在轉發《我們仨》、《一百歲感言》、《楊絳先生,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都在公眾號、朋友圈曬那精辟的言論“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這樣真的好嗎?其實,哀悼她,應該有很多可以寫的素材,不僅僅只有這幾篇吧?她的童年,她的愛情,她的成就,她的家鄉……如果深入了解,哪一個素材都可以寫出洋洋灑灑的幾千字的大文呀。
另外,我想問一下,轉發這些文章的人,都看過她的《我們仨》嗎?都了解楊絳先生嗎?在她去世之前,都聽過她的名字嗎?還是臨時抱佛腳,為了湊熱鬧,跟大家一起哀悼,才顯得不落伍?(如有得罪轉發的朋友,請包涵我的有口無心)
坦白地說,我是這幾天才知道楊絳先生的,原諒我的才疏學淺、孤陋寡聞。之前看過錢鐘書的《圍城》,很喜歡里面的句子,“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游戲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但是,并不知道他的妻子也是這么才華橫溢。所以,在看這些祭文的時候,我選擇了沉默,因為不了解,不敢生編亂造,怕寫錯了,對前輩有不敬。但我也不喜歡轉發這雷同的文章,我覺得,與其搬別人的磚頭,不如一邊歇著去。
雖說,時勢造英雄,恰當的時間,出現恰當的文章,才可以造就一個人,要隨波逐流,審時度勢,“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達練即文章”,但我還是喜歡按自己的意思,只寫自己了解的,不跟風轉發別人的,哪怕我原創的沒人看。
在這個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每天都是天南地北的新聞,還有熱點追蹤,并且還是免費的。但是,消化太快,容易堵住。比如,旅游日,如果哪個景點免費或半價,去的人數就暴增,造成擁堵,看景的享受變成了看人的折磨,得不償失了。文章也是一樣,試想,你看前三條相同的信息的時候,可能會點開,會一字一句讀完,如果十篇,一百篇呢?可能只看一下標題,就略過了吧,因為已經審美疲勞了。
不管怎樣,還是希望多多看到原創的東西,不要看到鋪天蓋地的轉發。不管是祭文也好,還是“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也好。就像吃菜,飯店里別人做的菜再好,色香味俱全,如果天天去吃,久了就膩了,但吃自己做的菜,沒有那么香艷,沒有那么美味,甚至有點粗糙,但是,還是喜歡吃自己做的。因為再差也是自己親手做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