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
-
回想了一下自己與科幻小說結緣的歷史,一開始一直以為應該是從《科幻世界》開始。印象中最早的一本是99年的年末的某一期,封面作品是何夕《故鄉的云》。最近又從記憶深處發現了點遺跡,想起大概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看過一本《19號太陽門》,這個可能才是真正的啟蒙之作,封面大概是這個樣子:
19號太陽門.jpg
這本書是小時候在家里的二樓(毛氈房)打著手電筒看的,對第一篇的印象很深,大概是說一個女生在江里游泳接觸了外星生物,然后獲得外星人的某些屬性,音樂水平大增,隨后又將“能跳得很高”這一屬性傳給了她弟弟,他弟弟在體育課蹦得太高進了醫院,又將“不喜歡抽煙”這一屬性傳給了煙癮很大的主治醫生,醫生就戒煙了。。。用現在的角度看是個非常一般的小說,或許是第一次接觸科幻類型小說的緣故,現在還能記得。隨后就是就是《科幻世界》了。《流浪地球》刊載于2000年的第7期,如果沒有電影的推動,可能不太會被大眾所熟知,因為大劉優秀的作品太多了。最經典的應該是2002年大劉的特輯,《中國太陽》、《朝聞道》、《夢之海》都是非常震撼的作品,從此正式掉進科幻的深坑。
高中時看了《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們》,沿著南緯37度線繞地球一圈,讓人感受地理的魅力。還有在圖書館借了本《地球殺場》,很厚一本,大致是個反抗外星人統治的故事,印象很深的是外星人用的是11進制。前幾天上豆瓣看了下,似乎評價一般,尤其在設定方面。
國外的很多都是科幻世界或者譯文版上的,像《三尖樹時代》《真名實姓》《狄拉克海上的漣漪》《日本沉沒》《美國眾神》。必須要說,國外的很多作品真的不容易看下去,像《日本沉沒》真的寫得跟論文一樣。《美國眾神》有得到雨果獎的提名,然而不知道是翻譯原因還是自身問題,看得很累。以至于現在問我《日本沉沒》和《美國眾神》的梗概,我一個字都回答不了。《狄拉克海上的漣漪》我也沒有看懂,但是因為“狄拉克之海”這個名詞聽起來充滿了理性的浪漫,對這個標題印象很深。
畢業之后就看得很少,畢竟工作、生活什么的壓力也不小,連《科幻世界》都沒怎么翻過。直到《三體》大火的時候才買了一套,也是截至目前我看的最后一部科幻作品。
星空
對星空的興趣很難確定起源于何時,《朝聞道》里有提到望星人,當第一個望星人仰望天空超過15s的時候,地球就被排險者盯上了。不知道小時候第一次仰望星空(天空)是什么時候,不過有些特殊的天象還是記得蠻清楚的。
最早看到日偏食是1997-03-09,因為有2400年周期的海爾波普彗星加持,當時電視還做了直播,在福建地區只能看到日偏食,因為還有些云,沒有看到彗星,只在電視直播上看了一下,現在想想,這2400年一遇,是不是也算有點幸運?有些人76年的哈雷都沒機會看到。
第一次看月食是1999-07-28,去年2018-07-28也有一次月食,心想好巧,后來想起來農歷本身19年重復一次,所以月食如此也很正常,查了下2037-07-27也是月食。
-
最早認識星座應該在小學四年級左右,最早認識的是獵戶座腰帶三星,應該也是大部分人的入門星座,盡管現在光污染比較厲害,獵戶座依然是一個很好識別的星座。初中的時候,班主任給了一本《四季星座》,里面是介紹星座與中西方傳統星座故事的結合,應該算在當時非常不錯的星空入門書籍吧。雖然觀測條件有限,但也把春夏秋冬常見的星座都認了一遍。
四季星座2.jpg 之后的幾年,其實沒有什么長進,一直到星圖App的出現,定好坐標,對著天空就行,認識星座、尤其是行星方便了許多,除了水星不常見外,金木火土都可以輕松找到。
在那之后,很想觀測木星大紅斑、土星環、星云等特殊天體,種草了一個不太便宜的天文望遠鏡,然而一直都沒有條件下手。。。
流浪地球
- 話說開篇除了地下城之后,我還是蠻激動的。那個從地表一直到空間站的長鏡頭,最后劃過的空間站,仿佛《朝聞道》中徐徐劃過的大統一方程(話說都不知道這是個啥,但是覺得很厲害)。可惜劇情上真的太弱了些,雖然有刪減的原因,但是兩個孩子還是太熊了點,感覺不到現在是個末日世界。
- 出入地下城的電梯,讓人想起EVA,雖然不完全一樣,但是“北京市第三地下城”和“第三新東京市”還是有那么幾分相像。
- 行星發動機的還原非常好,看原著的時候只能想象光柱,卻無法想象全部啟動時的景象,影片里太空中的地球效果做得不錯。
- 地球流浪時的拖尾效果是看原著時想象不出來的。
- 點燃木星前,有一個仰望木星大紅斑的鏡頭。雖然這里有點問題(因為木星大紅斑本身就比地球還大,以劇中的距離看起來應該更大)但是能在電影中看到這一奇景,還是很震撼的 。
- moss說“讓人類始終保持理智是一種奢侈”,在原著中是指揮官最后對叛軍們說的。如果后面真的排個叛軍線,再由指揮官說一遍,應該是個不錯的梗。
- 在電影熱映的時候,遲遲沒有打分,在科幻粉、大劉粉、星空粉多重濾鏡下,打五星也沒什么問題,不過劇情以及連貫性真的還是太弱了些,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