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公元633年,初秋,東皋村。
(皋(gāo):水邊的高地,岸。)
村邊的田地里,一位年近半百的老翁,正在耕鋤。老翁白幞束發(fā),粗布裹身,草鞋汲地,眉須泛白。裝束極其平常,器宇卻似不凡。
(幞(fú):古代男子用的一種頭巾。)
時值初秋,日漸西斜,百鳥歸林,暮靄四起。落暉映照著山林,鳥鳴響徹了山谷。老翁停下鋤頭,伸了伸腰,只見萬山秋色,晚霞滿天,他手捋胡須,竟隨口吟詩一首: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yuǎn)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
牧人驅(qū)趕著那牛群返回家園,
獵人們也帶著收獲騎馬歸來。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
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這是一首不平凡的詩,它叫《野望》。
它在唐詩史上的地位,就像北天上的那顆啟明星,在黎明前的黑夜里,熠熠生輝。
它點亮了唐詩盛世的黎明!
也許你初讀它,并沒有覺得有什么特別。但是“如果你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fēng)大多華靡艷麗,好象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里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chǎn)生特別的魅力。《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袁行霈)
這首詩有多牛呢?這么說吧,
中國古代詩歌,最早的是《詩經(jīng)》里的四言詩,之后又有了以六言為主的《楚辭》,漢魏、南北朝以五言樂府詩為主,但是這些詩歌,在音韻、詞性、句式、句法上沒有嚴(yán)格的要求。因此,在唐代以前,還沒有“律詩”。而這首詩,被公認(rèn)是唐代最早的一首五言律詩。因此,稱這首詩為五言律詩的開山之作,一點都不過分。
更難能可貴的是,它不僅詩體上開一代之先河,文風(fēng)上也樸素自然,清新明麗,一掃六朝以來的綺靡浮艷之風(fēng),如同一股清流,在初唐文壇上獨樹一幟。
清朝人翁方綱評價說“如鸞鳳群飛,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
?從此,
唐詩江湖上有了個響亮的名號——五律宗師。
這個老翁,叫王績。
這一年,他48歲。
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開山掌門。
02
開一派之先河,領(lǐng)百代之風(fēng)騷。世間能有幾人?王績做到了。
但,這卻并非他的愿望。
王績說:“其實,我想做個隱士”
王掌門厭倦了江湖紛爭,看透了利祿功名。此刻,他只想靜靜一個人。
別問我靜靜是誰。
什么?沒聽說過王績?
好吧,沒關(guān)系。你一定聽說過王勃,沒錯,就是初唐四杰之首,年紀(jì)輕輕就寫出《滕王閣序》的王勃。你要是也不熟悉王勃,那你一定聽過“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或者“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績就是王勃的叔爺。王勃正是王績的侄孫。
王勃他爺爺王通,排行老三,江湖人稱“三哥”,也是隋末有名的大儒。
王績排行老五,一般人們更習(xí)慣叫他“王老五”。
所以如果你打算穿越回初唐,遇到姓王的,還是低調(diào)點。要是他正好住你隔壁,那……你自己看著辦吧。
其實王績無需王勃來刷存在感,他在唐詩史上的地位甚至比王勃還要高,他是不折不扣的唐詩第一人,唐朝山水田園詩的開山鼻祖,諸多唐詩選本的“沙發(fā)王”。后世的山水田園詩大咖,如盛唐時期王維、孟浩然等,無不深受其影響。
王績的“沙發(fā)”不是搶來的,基本上算是撿來的。實在是對手太菜。
他的對手是誰呢?說出來有點嚇人,主要是以李世民為首的像房玄齡、虞世南、孔穎達(dá)、上官儀那些宮廷大佬們。
唐皇李世民打仗沒的說,是個狠角色,他曾西破薛仁杲,東滅竇建德,北征劉武周,南取王世充。救過隋煬帝,也殺過親兄弟(玄武門之變)。總之一句話:哪里不服打哪里。唐初江山的穩(wěn)固,離不開李世民。
然而,誰也想不到,他粗獷的外表下,卻藏著一顆少女心。寫起詩來全是一些“色含輕重霧,香引去來風(fēng)”“船移分細(xì)浪,風(fēng)散動浮香”之類粉嘟嘟的詩句,全然沒有了男兒氣概。
當(dāng)然,這也不能全怪他,我們都知道隋末唐初的文藝圈,宮廷詩仍舊盛行,受齊梁宮體詩的影響,初唐很多詩歌都無法擺脫濃濃的脂粉氣。
而在這唐詩盛世到來的前夜里,王績的詩,如同清水芙蓉,像個純潔美麗素面朝天的鄉(xiāng)村少女,給人以耳目清涼一新的感覺。無疑是這黑夜里的希望之星,荒原上的星星之火。在這脂香粉濃的詩風(fēng)中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氣,恰如漫天漫地的綺靡夜色中透出來的一抹絢麗的晨曦。唐朝,終于有了屬于男人自己的詩歌。
明代楊慎評價他的詩是“王楊盧駱之濫觴,陳杜沈宋之先鞭”(楊慎《升庵詩話》卷二)。王楊盧駱就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是名震天下的“初唐四杰”組合,少壯派革命團(tuán)體。而陳杜沈宋是指陳子昂、杜審言、沈佺期、宋之問,這四個人在初唐詩壇上也是響當(dāng)當(dāng)?shù)拇硇匀宋铩_@些人我們后面會講到。而楊慎說王老師是這些人的源頭和先聲。
03
I?have?a?dream today.
It?is?a?dream?deeply?rooted?in?the??Confucius?dream.……
王老師的夢想,得從他哥說起。
前面說過,王老師有個三哥叫王通。此人也很了得。
三哥雖然是生逢亂世的命,卻有一顆濟(jì)世安民的心。但時局動蕩,夙愿難成。三哥一氣之下,干脆回鄉(xiāng),自立門戶,廣招門徒,開館講學(xué)。他自視甚高,自封為“王孔子”。要“續(xù)往圣之絕學(xué)”。
少年時的王績,沒少受三哥的影(hū)響(yōu)。
他也曾立志功名:
明經(jīng)思待詔,
學(xué)劍覓封侯。
棄繻頻北上,
懷刺幾西游。
(繻:xū, 彩色的絲織品。)
他少年早慧,十五歲游歷京城長安,拜見王公大臣,就以“神仙童子”聞名于世,年紀(jì)輕輕被任命為“秘書正字”,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國家圖書館管理員。這是一個主管典籍校正的官職,魏晉時為七品,唐時為正九品下,雖然品級不高,但前途及升遷很好,丞相宰輔多從此出,是魏晉至隋唐時期文士釋褐之首選,重要的起家官。后來他又升調(diào)到揚(yáng)州做六合縣丞。然而“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王績所處隋唐之交,時局動蕩,戰(zhàn)亂頻仍,他的仕途并不順利。
中年逢喪亂,
非復(fù)昔追求。
失路青門隱,
藏名白社游。
人到中年,又碰上這動蕩的亂世,真是狗都不如啊。正所謂“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
達(dá)則兼濟(jì)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我現(xiàn)在也不想什么立志功名了,只想去隱居。
最終,他托病辭官,連夜回鄉(xiāng),隱居河汾、買醉青山了。
時光飛逝,光陰荏苒。興亡千古事,盛衰一夜間。
王掌門歸去的這些年,外面發(fā)生了很多事。
他曾經(jīng)熟悉的“隋”朝幾年間便土崩瓦解,成了前朝往事。真是彈指一揮間,便是滄海桑田。
接下來數(shù)年間群雄逐鹿中原,殺伐征戰(zhàn)不斷,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困頓窘迫。而曾是一方諸侯的“唐”迅速崛起,一統(tǒng)天下。正所謂千古興亡多少事?不盡長江滾滾流。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隋、唐易代了,蕭瑟秋風(fēng)今又是,換了人間。
這天是周末,長安街頭,熙熙攘攘,熱鬧不凡。一群人圍著皇榜布告欄指指點點。
皇帝發(fā)布《求賢詔》昭告天下:
當(dāng)今天下初定,百廢待興,急需各種人才,希望有才之士能出世來朝為官,為國效力。無論布衣還是仕宦,也無論是前朝舊臣還是異邦他族,只要有才能就推薦出來,讓我們能夠任用他們。
有人向唐皇推薦了王績。
就這樣,王績被召到門下省做待詔。也就是等待任命的候補(bǔ)干部。
“待詔”的日子相當(dāng)清閑,官府不但包吃住,每日還提供三升水酒。
一日,
王績約了給皇上當(dāng)禁衛(wèi)的弟弟王靜一起喝酒。
靜靜問他:“哥,你在門下省待詔還快樂嗎?”
王績回答:“待詔薪俸微薄,而且門庭冷落,無人問津,只是每天官府會供應(yīng)三升美酒,差強(qiáng)人意。”
門下省的最高長官陳叔達(dá)原是陳后主陳叔寶的堂弟,也是王績?nèi)缤跬ǖ膶W(xué)生,在隋朝時跟王績也曾同朝為官,算是舊相識。聞聽此言,立即說道:“王先生既然嗜酒如命,三升酒怎么夠喝呢?從今天起,每天給他供應(yīng)一斗!”從此,王績就得了一個雅號,叫做“斗酒學(xué)士”。
酒館中,有人給王績賀喜。
王績聽后,并沒有很高興,他又往自己杯子里斟滿了酒,仰頭一飲而盡,接著“砰”的一聲,將酒杯重重地磕在桌上,他沉吟片刻,頭也不抬地說:“不!哥是五斗先生!”
04
“五斗先生”并非空穴來風(fēng)。
陶淵明因宅邊有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并著有《五柳先生傳》;
王績自號“五斗先生”,也寫了一篇《五斗先生傳》。
王績是陶淵明的鐵桿粉絲。
粉到什么程度呢??有詩為證:
阮籍醒時少,
陶潛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
乘興且長歌。
這百年人生,我就學(xué)他倆了,喝酒唱歌!
陶淵明有一篇《桃花源記》,描寫了一個風(fēng)景優(yōu)美、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的世外桃源。
王績也寫了一篇《醉鄉(xiāng)記》,虛擬了一個環(huán)境優(yōu)美,沒有爭斗,充滿友愛的大同世界。
陶淵明愛酒,有《飲酒詩》二十首及《止酒》《述酒》等詩;
王績也嗜酒如命,作《酒賦》《獨酌》《醉后》等詩文。
陶淵明當(dāng)縣令時,曾命令公田全部種上高粱,用來釀酒。還說“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王績做樂丞時,鉆研釀酒技藝。歸隱后,也專門命仆人種小米,用以釀酒。他說:
浮生知幾日,
無狀逐空名。
不如多釀酒,
時向竹林傾。
陶淵明歸隱田園,開創(chuàng)田園詩派;
王績歸隱東皋,上承陶淵明、謝靈運(yùn)開啟大唐山水田園詩。
陶淵明晚年撰《自祭文》,追憶平生。
王績晚年自覺來日無多,也自撰墓志銘,記述平生事。
王績之于陶淵明,簡直到了形影相隨、亦步亦趨的程度。
其實,王績和陶淵明確實有許多相似之處。
王績生活在隋、唐易代之際,和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十分相似;
王績和陶淵明一樣,仕途失意,一生只擔(dān)任過幾次小官;
王績也和陶淵明一樣,都是自己主動辭官,過著隱居的生活;
王績和陶淵明是一路人,在陶淵明那里,他才能找到共同語言。
05
有的人做官是為了權(quán),有的人做官是為了錢。而王績做官,是為了酒。
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聽說上林苑的廚房里儲存著幾百斛好酒。于是,他便請求去擔(dān)任掌管上林苑屯兵的步兵校尉一職,等到好酒喝完了,便辭官而去。時人稱為“阮步兵”。
王績也是如此。
貞觀初年,他聽說太樂署(掌管宮廷音樂)史焦革釀得一手好酒,便毛遂自薦要去做焦革的助手。吏部官員感到很為難:一來你五音不全,專業(yè)不對口,二來級別不升反降,這不合規(guī)矩啊。
王績說,沒事沒事,去給他當(dāng)助手我是心甘情愿,至于音律,大人放心,我平時沒事也有些研究,還改編過一首《山水操》的曲子呢。
吏部一看,實在沒轍,就同意了。最終按照王績的請求任命了他。
從此王績每天喝著焦革送來的美酒,跟焦革探討酒曲配料和工藝,醉心于釀酒理論的研究。
但天不遂人愿,數(shù)月之后,焦革就因病去世了。
幸好焦革的妻子還能常常送酒給王績喝,可誰知,一年多后,焦革的妻子也死了,
王績無奈,仰天長嘆:“這是蒼天不許我暢飲美酒嗎?”于是又一次掛冠而去了。
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頭。
06
功名放得下,利祿放得下,偏偏有一樣,王績始終放不下,那就是酒。
酒早已是王績生命的一部分,少了它,他整個人就暗淡無光。
王績掛冠歸隱后,結(jié)廬河渚,縱意琴酒,葛巾驅(qū)牛,躬耕東皋。
隱居生活衣食無憂,日子倒還算過得去。
他自己也說,“酒甕多于步兵,黍田廣于彭澤”,酒比當(dāng)年的阮籍要充足,田產(chǎn)比起陶淵明的“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也要闊綽得多。
他還雇了幾個傭人,在自己的田地上,種了許多小米,春秋兩個季節(jié)釀酒,又飼養(yǎng)了不少野鴨和大雁,作為下酒之資。
他過著“置酒燒枯葉,披書坐落花”的自在生活。
酒成為王績一生鐘愛,他常常是乘著牛車,途經(jīng)酒肆,聞香下車,開懷暢飲,數(shù)日不歸。“有以酒請者,無貴賤皆往,往必醉,醉則不擇地而寢矣,醒則復(fù)起飲也。”?若有人以酒相邀,則無論貴賤,皆樂往。且每喝必醉,醉了隨便倒地就睡,睡醒后又接著喝。
再一次回鄉(xiāng)隱居的王績?nèi)拥羧寮医?jīng)書,轉(zhuǎn)讀老莊,并開始效仿魏晉名士,飲酒賦詩,結(jié)廬務(wù)農(nóng)。他的詩文中,出現(xiàn)頻次最多的,是“酒”字。這時的他更加曠達(dá)不羈,他蔑視禮教,他一次次把自己灌醉。
然而喝酒,王績也能喝出理論的高度。
喝酒之余,他把史焦革制酒的方法撰為《酒經(jīng)》一書;又收集杜康、儀狄等善于釀酒者的經(jīng)驗,寫成《酒譜》一卷。《酒經(jīng)》《酒譜》二書,保留了前人釀酒的方法,總結(jié)了前人釀酒的經(jīng)驗。
可惜,兩書均已散佚,沒傳下來。否則中國的酒文化定會增添一道濃重的亮色,就像孫過庭之于《書譜》,陸羽之于《茶經(jīng)》,李時珍之于《本草綱目》,酈道元之于《水經(jīng)注》。其后,王績還寫了《酒賦》、《獨酌》、《醉后》等關(guān)于酒的詩文。
由于王績寫了一系列有關(guān)酒的文章和書籍,時為太史令的李淳風(fēng)看后說“君,酒家之南、董也!”,意思是“你簡直就是為酒作傳的太史公啊!”。
07
英雄惜英雄,一個隱士,總是要在內(nèi)心里,想尋找到更多的隱士。
策杖尋隱士,
行行路漸賒。
石梁橫澗斷,
土室映山斜。
喝酒須得找知音。回到家鄉(xiāng)后,他聽說附近河邊沙渚上有一個名叫仲長子光的隱士,搭個草棚子住了三十年, “服食養(yǎng)性”,“非其力不食”,只吃自己種的糧食。甚是仰慕,大約拜訪過幾次,便結(jié)廬相近,與隱士為鄰。
他和隱士仲長子光一起,于山光野色中對酒。據(jù)說仲長子光是個啞巴,不能說話,但這并不影響王績和他成為酒友,因為隱居之趣、飲酒之樂,根本不需要言說。在酩酊醉意中,王績覺得眼前的山水田園,自有可親之處。
王績愛酒,但并不代表他沒有自己的原則,對于那些非同道中人,他一點面子也不給。
刺史崔喜有感于王績的名氣,曾派人請他到府中一敘,他斷然拒絕了,還說對方不懂禮貌。
即使對老朋友,如果道不同,他也毫不買賬。
一日,王掌門的微信響了,是老朋友杜之松。
這位杜之松這些年官運(yùn)亨通,已經(jīng)混到正廳級了,而且就在本市當(dāng)書記,新聞里天天都能看到他到處視察講話的身影。
杜之松:老王,在嗎?
王績:嗯。
杜之松:我們最近要搞一個領(lǐng)導(dǎo)干部的學(xué)習(xí)培訓(xùn)班,你學(xué)問大,來給我們開個《禮記》的講座吧。
王績:我正跟三五酒友忙著品嘗佳釀呢,我看還是算了吧!
王掌門就這么赤裸裸的拒絕了。不過,這位杜大人對他也還算尊敬,雖然請他講學(xué)不肯去,每年仍不忘派人給送些酒脯來,以示尊重。
此時的王績,追求個性解放,渴望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他對儒家禮教已持全然否定批判的態(tài)度了。他沉浮于酒缸,自樂于田園,醉心于莊周。早年時,他也曾尊奉儒家,積極入世,夢想“明經(jīng)思待詔,學(xué)劍覓封侯”,在理想破滅之后,他便崇尚道家思想,猛烈批判儒家思想,他在《贈程處士》中寫道:
百年長擾擾,萬事悉悠悠。
日光隨意落,河水任情流。
禮樂囚姬旦,詩書縛孔丘。
不如高枕枕,時取醉消愁。
意思是說,“百年來長久地混亂紛爭不斷,千萬種事物全都并舉雜陳。陽光隨意灑落,河水盡情流淌。禮樂限制了姬旦,詩書束縛了孔丘,不如在高高的枕頭上,求得長醉以消除憂愁”。他譏諷姬旦、孔丘等為詩書禮樂所束縛,不得自由,不如放浪形骸,飲醉消愁。
王績不滿社會現(xiàn)實,但又無可奈何,
此日長昏飲,
非關(guān)養(yǎng)性靈。
眼看人盡醉,
何忍獨為醒?
頗有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的悲嘆。
酒可以說是王績精神的寄托物,身逢亂世,只能以酒解憂,以酒消愁。受道家思想的影響,王績縱酒自適。他心向魏晉名士,歌頌陶淵明,贊頌阮籍,嵇康。自己也頗有魏晉余風(fēng),灑脫、放蕩、不羈。
08
夕陽中的一間茅草屋,窗牖下,坐著五十開外的王績。他注視著窗外,若有所思。歲月匆匆,浮生若夢。半個世紀(jì)的人生如同電影一般,不停在眼前閃過。
?晚歲聊長想,
?? 生涯太若浮。
?? 歸來南畝上,
? ?更坐北溪頭。
夕陽之下,萬山皆靜。
而窗外,一眼望去,是凋零草木,褪色秋山;門前是汨汨河水,落紅枯葉。
歲月,便在這春榮秋逝,花開葉落間匆匆而過。
他也意識到,自己必終將歸去,更去那萬古的沉寂中,做永恒的歸隱。只是不知是否還有詩酒相伴。
他想起了自己的從前,想起了少年時的意氣風(fēng)發(fā),想起了中年時的戰(zhàn)火離亂。他也想起了自己的偶像陶淵明。他顫顫地捏了筆,蘸了墨,決意像偶像一樣,自己為自己寫一篇墓志銘。
他認(rèn)定,明白自己的,只有自己。
于是,只見那紙面上躍然出現(xiàn)了飄逸的字跡:
“王績者,有父母,無朋友,自為之字曰無功焉。人或問之,箕踞不對。蓋以有道于己,無功于時也……”
王績一生,三仕三隱。他樵青山,漁白水,素琴濁酒,擺攤起課,孑然一生。他用塵世的濁酒麻醉著自己的靈魂,用自己的才華裝點著塵世的悲涼。
王績離開人世時,年僅五十九歲。在他臨終前為我們留下的不多詩作中,有一首僅二十字的詩,已然讓我們看見了他對人生的終極理解……
故鄉(xiāng)行云是,
虛室坐間同。
日落西山暮,
方知天下空。
公元644年,這是他朋友圈的最后一次更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