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巴里·施瓦茨愁
選擇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就如你現在選擇讀這篇文章而不是去看一些搞笑綜藝,周末選擇和朋友來一次城市周邊游而不是宅在家里,晚上和朋友去一下酒吧瘋狂一下而不是一如既往在家里玩游戲。
所以我們可以說生活就是選擇組成的,有這么一句話大概是這樣說的,人生會變成怎么樣,就是幾次大的選擇所決定的:讀大學,選擇職業,結婚。如果我說,選擇越多,我們越是能夠選擇到自己滿意的,也越能讓我們快樂,應該沒人反駁吧?但作者提出來,現代生活給我們越來越多的選擇自由并不是一件好事,甚至已經變成越來越多人的煩惱了。
父母一輩人可能物質生活沒有那么豐富,可供選擇的機會也不多,但我們不一樣了,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大大提高,有各種新奇好玩的東西。以前愁的是吃不飽,現在愁的是到底要吃什么;以前愁的是買不起衣服穿,現在愁的是衣服太多到底穿哪件。但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過去的日子沒有這么好玩的電子游戲,這么多的可口飲料,這么多的美的大餐,但我們過得很開心很快樂。反而現在選擇多了,我們會無從下手,會吃著碗里瞧著鍋里的,會拿定注意之后還覺得別的選項好像還是更好。
所以,作者才會提出,選擇越多并不是越好,至少和幸福感不是一個單純的線性關系。在選項到達一定之后,我們面對更多選擇的時候會焦慮,會難以選擇,為了避免后悔甚至會推遲做決定,最終導致錯過了最好的選擇時機。
為了讓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作者在本書提出了11個錦囊,它能夠讓我們在做選擇的時候,能夠更加明智、理性地去面對。
一、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選擇上
也許你和我一樣,每天煩惱的是早餐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在上班之余,光是要做這些生活中的瑣碎事情就已經讓我精疲力盡了,哪還有時間去想更重要的事情呢?
比如很多時候我們選擇一件衣服,就要在網上淘上一個晚上,而決定自己的保險換工作卻是那么草率。所以第一件事就是限制選擇的數量,把不重要的事情盡量簡化。如喬布斯和扎克伯格一樣,常年穿著同樣的裝束,其實是他們同樣的衣服有多套,這樣就免去了每天需要花時間在這方面的決策,可以把精力分配到更重要的事情上面。
在做某些選擇時,也可以有意減少選項,抓出最重要的點,讓選項集中在兩到三個之間即可。其他選項就不再關注,也告訴自己,沒有一個選擇可以十全十美,永遠有更好的選項,不如就限制選擇,屏蔽雜音。
不妨試試下面的方法:
- 回顧最近所做的選擇,無論大小(買衣服、買廚具、決定旅游目的地、分配退休金、選擇醫療方案、換工作或是換男女朋友);
- 逐項列出做以上選擇時采用的步驟、花費的時間、所做的研究以及做選擇時的焦慮程度;
- 回憶自己做選擇時的感受;
- 問問自己,花這些工夫去做選擇,到底得到了什么。
二、成為選擇者而不是撿拾者
這兩者的區別就是,選擇者是主動出擊,而撿拾者是被動狀態,即到了不得不做的時候,只能草草決定。回想一下,我們生活中也不發有這樣的情況出現。
當你回顧最近所做的選擇時,會更清楚自己付出了多少,也會發現上面是自己這正在意和不在意的東西。你可以:
- 少花些時間決定無關緊要的事;
- 用省下來的時間問問自己,在人生中的重大抉擇中,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 當你發現現有的選項沒有一個符合自己的要求時,不妨思考怎樣創造出更好的選項。
三、做一個滿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
在我們周圍有這樣一類人,什么都要力爭最好,上最好的學校,要最好的衣服,找最好的伴侶。他們有很多不切實際的想法,害怕更人比較,選擇結果不如意時,會非常地失望。這一類人我們稱為最大化者。
而有一類人,覺得生活足夠好就行了,明白沒有十全十美的選項,一旦做了選擇自動將其他選項屏蔽。他們被稱為滿足者。
我們不得不承認,最大化者整體上做的選擇會優于滿足者。但在心理上滿足者會比最大化者好受很多也更容易感受到幸福。同時也要明確有哪些事情需要自己做到最好的選項,什么時候足夠好就已經很好了。
要成為一個滿足者,需要你謹慎地反思自己的目標和雄心,是你做選擇時能夠設定「夠好」的標準。要自己什么是「夠好」,需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在乎的是什么。
- 回憶生命中那些曾經因為「夠好」而滿足的時刻;
- 仔細想想那些時候你是如何進行選擇的;
- 把這些技巧運用到其他選擇上
四、別太在意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經常影響著我們的決定,比如我花60塊買電影票,意味著晚上要花兩個多小時待在電影院,本來這段時間我可以用來看書提高自己,60塊或許可以買一件打折的 T-shirt 穿一個夏天。
所以我們會在做很多決定的時候考慮這些機會成本——原本這些成本可以帶來的最大收益。習慣性在作出決定時考慮這些成本,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做出更好的選擇。但過多考慮機會成本呢?我們會過多考慮被淘汰選項的優點,就會降低最終選擇的滿意度,深陷后悔的情緒無法自拔。
所以,綜合考慮可以,但別過度關注。當我們決定不去做某些事情時,就不用考慮什么機會成本。
下面的幾句話可能有助于減少思考機會成本時帶來的失望:
- 除非真的很不滿意,否則還是買常用的那款;
- 不要輕易被作為的「新款或改進版」所迷惑;
- 沒「癢」別亂「抓」
- 不用擔心選了這個,就沒有辦法擁有其他新東西。
五、做不可逆的選擇
購物時我們總喜歡選擇可以退貨的網店,這樣的后果就是買的東西十件里面有九件要退掉。我們總喜歡做這些可以讓我們后悔的決定,因為我們可以反悔嘛,我們可以選擇更好的嘛。
但當我們可以對某個選擇后悔,意味著滿足感就降低了。心理學者發現,要是某個選擇是不可更改的,我們內心會自動啟動多種心理機制,說服自己這個就是比別的選擇更好一些。如果選擇是可以反悔的,我們心理總會覺得,或許別的選項比這個好?
舉一個可能不太恰當的例子。如果把婚姻當成是一次不可反悔的決定,將此人看成是一生一次的抉擇,那么這段婚姻的滿意度會較高;而有些人心存僥幸,覺得結了婚如果不合適還是可以離婚的嘛,一開始如果是抱著這樣的心態的話,生活中一旦有摩擦便會有一些不和諧的想法出現。
所以這里的建議就是,盡量讓自己做一些不可逆的選擇,我們人類特有的心理機制會自動說服自己,當前選擇就是最佳的,不用左顧右盼啦。
六、培養感恩之心
我們對一個選擇的滿意程度經常受到比較的影響,恰恰我們會經常拿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和別人比較。比如別人的車就是省油,別人的孩子就是多才多藝,別人的工作就是好。
這種比較讓我們一次又一次感受到挫敗感,因為總有人住的房子比你好,總有人月薪比你高,總有人的男(女)朋友比你家的漂亮。克服這種情緒就需要我們常懷感恩之心來對待我們的選擇,通過這樣來減少失落感。研究表明,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感恩之心并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要有意識地去培養。跟自己說,從明天開始,我會多注意生活中的好事。
- 在床頭放個記事本;
- 每天臨睡前,在本子上記下這一天里發生的值得感恩的5件事。有時可能是大事,例如升職或者第一次約會,但大多數時候會是小事,比如看到明媚的陽光穿過寢室窗戶灑落房間,聽朋友說了一句舒心的話,吃了一條可口的紅燒魚,或者在雜志上讀到一篇好文章。
- 剛開始這樣做的時候你也許會覺得很傻,但如果堅持下去,你會發現越來越簡單,越來越自然。你還會發現原來最普通的日子里也有那么多事情值得感激。最后,你會發現自己對生活越來越滿意,不再渴望找什么「更新更好」的玩意兒來改善生活。
七、告訴自己不后悔
后悔是我們每個人都不想有的情緒,但很多時候我們做了選擇卻會心生后悔。特別是有些喜歡回憶過去,將某一個選擇的重要性放大——如果當初選擇了另外一個專業多好,如果當初努力點考上重點大學多好,如果當初努力點考個研究生多好。
這些情緒只會讓我們的幸福感降低,沒有別的幫助,除非你把這種情緒轉化為動力。所以來聽聽作者的幾個建議:
- 采用滿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的標準;
- 在做決定前,減少選項的數量;
- 對決定的好處心存感激,而不要糾結于不好的方面。
八、為適應做好心理準備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心心念念了好久買回來的新手機,玩了幾天就厭了;或者花了幾十萬買了不新車,原以為會大大提高幸福感,走上人生巔峰了,開了幾個月,當初興奮的感覺已蕩然無存。
這就不得不提到人類的適應性,生活痛苦時,適應能讓我們免于天天以淚洗面,而生活不錯時,我們也會因適應不至于一直保持在歡樂幸福的情緒當中。所以你不用以為百萬富翁會比窮人家幸福多少,其實痛苦會減輕,幸福同樣也會慢慢變淡。
為了減少失望,更好的為適應現象做好心理準備,我們可以試試下面幾點:
- 買新車的時候要明白,無論你買的車多好,兩個月后,你都不會像現在這樣激動;
- 少花些時間去找完美的東西,你就不會因為高昂的搜尋成本而減少從最終選擇中得到的滿足感;
- 提醒自己關注現有的事物有多美好,而不是關注它們現在沒有原先那么好。
九、控制過高的期望
有一句話叫「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你有多大的期望,最終這個東西呈現出來的如果達不到你的期望就會有更大的失望,這個道理我們都懂。
所以要想增加選擇的滿足感,就是不要對它們期望過高。
- 減少選項的數量;
- 做個滿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
- 留心那些突如其來的意外事件。
十、學會避免社會比較
從小我們就是在比較中長大,什么看看別人家的小孩啊,看看隔壁班的同學啊,老王家的女兒啊。我們習慣性要跟別人比一比,好像這樣能讓我們成長得更快更好?
如果一味地去比較而不反思其中的差別,比再多也是徒勞,更會打擊到被比較人的積極性。所以我們要避免這樣的社會比較。
- 記住,少關注一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多關注自己的內心才是最重要的;
- 關注讓你快樂以及讓你生活有意義的事物。
十一、把選擇的限制看成解放而非束縛
隨著生活中存在的選擇越來越多,原本我們追求的多選項將漸漸變成一種暴政。繼續常規的選擇過程將花費我們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明白,生活的簡化、選項的精簡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解放。我們不再徘徊于眾多選項之間無法抉擇,我們留下更多的精力來處理更重要的選擇,我們也不再因為選定之后出現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