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之前精讀崔顥《黃鶴樓》的文章中,小樓提到過,李白過黃鶴樓,見崔顥的題詩,為之擱筆,于是心有不甘,到金陵,作《登金陵鳳凰臺》擬之。傳言未必可信,但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跟崔顥的《黃鶴樓》,確有許多相似之處。
比如,兩人的詩都是押下平聲十一尤韻;崔顥的詩三言黃鶴樓,李白的詩則三言鳳凰;兩詩都是懷古傷今之作,最后都結在一個“愁”字上。
所以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確實受到了崔顥《黃鶴樓》的影響,但并不能以此評定兩詩優劣。
02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金陵鳳凰臺,金陵即今南京。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城西南隅,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于金陵鳳凰山,于是在此筑臺,山和臺都因此得名。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江,指長江。
這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在這里遨游,如今,鳳去臺空,唯長江仍在奔流。
鳳凰在古代,是一種祥瑞的象征,鳳凰的出現,預示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
這一聯雖與崔顥《黃鶴樓》的前兩聯句式相近,但內在意蘊已大不相同。黃鶴的故事是仙人乘鶴而去,蘊含的情感是詩人對自由長生的向往,而鳳凰臺故事是王朝興衰的象征,蘊含的是詩人對歷史人生的反思。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吳宮、晉代,三國時東吳建都金陵,東晉南渡后也是建都金陵。
衣冠,借指掌權的世家大族。
當年東吳的宮殿,已經被埋在荒僻道路的花草之中,曾經權傾天下的東晉世家大族,也變成了一堆荒丘古墳。
這一聯承“鳳去臺空”四字,鳳去臺空,象征著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聯中兩句是互文,無論是吳宮,還是晉代的宮殿,包括六朝的宮殿,都被埋在了這荒路野草之下,六朝的縉紳士大夫,也都是荒冢一堆草沒了。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三山,山名,又名護國山,在今南京西南長江邊上。
二水,秦淮河流經南京后,西入長江,被白鷺洲分為兩支。
白鷺洲,原在金陵城西大江中,因洲上多白鷺而得名,今已淹沒。
從鳳凰臺遠望,但見三山似從天上落下,一半尚在青天之外,江水浩蕩,卻被白鷺洲從中分開。
頸聯從對歷史的沉思轉入對現實景物的描寫,兩句詩氣勢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總是因為浮云遮蔽了太陽,讓我看不到長安,內心無比惆悵。
浮云蔽日,是古詩中常用的比喻,有喻游子思鄉之情的,如《古詩十九首》有“浮云能蔽日,游子不顧反”語,有喻奸邪之蔽賢良的,漢陸賈《新語·慎微篇》:“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這首詩尾句中的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所以這里的浮云蔽日,是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
03
前面提到,李白這首《登金陵鳳凰臺》,是有意模仿崔顥的《黃鶴樓》,但模仿的是技法,內容與情感均出自他自己的詩心。
黃鶴樓引發的是仙跡飄渺的想象,而鳳凰臺引發的是歷史興亡的感慨。
鳳凰的出現與離去,象征著王朝的興衰。如今,鳳凰臺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風流,都已經掩埋在金陵城的荒草古丘之下。
歷史的興亡,讓詩人李白不得不反觀現實,而他,正站在大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上,自己的時代,是不是又在經歷歷史的輪回?
所以,他在鳳凰臺上,會遠望長安,那是他渴望施展自己的抱負,延續大唐的盛世,渴望自己能讓大唐,不蹈六朝之覆轍。
然而,浮云蔽日,長安不見,奸邪當道,遠在長安的帝王,也看不到他的一顆抱國之心。
所以,李白的這首《登金陵鳳凰臺》,自有一種與崔顥《黃鶴樓》不同的沉痛之感。
李白很少寫律詩,但他的這首七律,卻是唐代七律中的經典之作。模仿之嫌,并無礙詩仙之名。
文 | 謝小樓
精讀《唐詩三百首》074:李白《登金陵鳳凰臺》